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院士专题 > 追忆黄昆院士 > 人生
黄昆:不唯书 不唯上 只唯实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5-07-17 【字号: 小  中  大   

黄昆,一位真正受人尊重的学者。这位“五四”运动后不久出生在北京的物理学家,一直保持着自己“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个性。不喜欢任何科学以外的因素影响他平静淡泊的生活,尤其是鲜花和掌声。

黄昆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7年获英国不列斯托大学博士学位,而后在爱丁堡大学、利物浦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51年回到祖国,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教书育人26载,1977年以来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固体物理理论、半导体物理学研究,并获得多项国际水平的成果,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出版了《固体物理学》、《半导体物理学》、《晶格动力学理论》等著作,其卓著成就获得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的多项奖励。“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年轻时代的黄昆,科学思想活跃,不愿受书本知识的束缚。抗战期间,他和杨振宁是西南联大的室友,两个年轻人常常为一个科学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都想说服对方,但也是在这种争论的过程当中,又给了对方新的灵感,这种不受任何学术思想束缚的争论为这两位世界顶尖的物理学家打下学术争鸣的良好基础。

黄昆早年留学英国期间,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的建议下,潜心四年,完成了专著《晶格动力学理论》。该书问世后,不但成为该学科领域的一部权威专著和标准参考文献,而且被译为多国文字,一再重印。玻恩也给了这位年轻的中国人以极高的评价。他曾经在写给爱因斯坦的信中说:“这本书稿的内容已经完全超越了我的理论,我现在能懂得年轻的黄昆以我们两人的名义所写的东西就很高兴了。”

黄昆回国后,与谢希德教授在北京大学共同主持、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业。该专业头几年培养的学生,很多都成了我国新兴半导体事业的第一批骨干。黄昆等人对半导体物理学研究的开创,对我国从无到有地建立和发展半导体科学技术工业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般人往往追求数量,频繁出成果,而黄昆却要求工作要“少而精”,要做出高水平、高质量的工作。黄昆认为,对于搞科研的人来说,一是要学习知识,二是要创造知识。对做科学研究的人来讲,归根结底在于创造知识。他说:“创造知识,就是要在科研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做出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他提出要做到三个“善于”: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善于提出模型或方法去解决问题,善于作出最重要、最有意义的结论。“黄方程”与“多声子跃迁理论”正是他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后得到的两个最重要的结论。

“黄方程”是他看到同事的研究工作遇到问题时,用理论物理的观点,首先提出晶体中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波动模式及有关的基本方程。十多年以后,这种耦合振动的新振动模式在实验上证实了,并在国际物理学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后来,这项工作已成为固体物理领域一个比较典型的问题。

著名的“多声子跃迁理论”则是在他参加一次科学讨论时,对科学家提出的理论上的难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在写《晶格动力学》时,他针对原子振动这个问题思考了很多,最后通过一个简化模型解决了多声子跃迁的系统理论。这反映了黄昆先生对多年没有解决的重要问题绝不放弃,在具备条件和方法时最终加以解决。

黄昆认为,如果不深入思考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如果不亲自动手算点东西,脑筋就开动不起来,很难做出有什么创新性的成果,也无法看出学科的发展趋势。他无法想象,仅仅看看文献,出席一些学术会议,就能把握科研的方向。他不赞成整天讨论发展方向,而不实实在在地解决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做法。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