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院士专题 > 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 > 领导讲话
许智宏:学部第二届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工作报告(图)
  文章来源:院士工作局 发布时间:2004-06-03 【字号: 小  中  大   

许智宏:学部第二届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工作报告


各位院士:

我受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二届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的委托,就本届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向大会做工作汇报,提请大会审议。

一、弘扬科学精神 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国科学院党组和学部主席团的领导下,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始终把加强院士队伍自身建设,创建新时期院士队伍新风貌作为中心工作。在全体院士的共同努力下,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道德与学风的优良传统,大力加强院士队伍自身建设,严格自律,严肃纪律,积极推动学部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圆满地完成了2000年至2004年本届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各项工作,在院士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严以自律 维护院士队伍荣誉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不仅在学术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而且在弘扬科学精神和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方面也应成为科技界乃至全社会的榜样。

在老一代科学家优良科学道德与学风的感召和影响下,广大院士无私奉献、潜心钻研、淡泊名利、恪守‘三老四严’作风,继承和发扬尊师敬业、奖掖后学的优良传统,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进程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业绩,在全社会赢得了广泛的尊重。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吴文俊、黄昆、王选、刘东生院士和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做出重大贡献,获得国际、国内各种殊荣的诸多院士,他们是院士群体中的杰出代表。

近年来,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冲击,以及由于科技体制、法律法规、制度措施还不够健全完善等原因,在科技界出现了一些违背科学道德与学风的不端行为,在院士队伍中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为此引起了广大院士的高度重视和警惕。广大院士对违背科学道德的不端行为进行了坚决抵制,并对如何杜绝科技界的不端行为,如何保持院士荣誉、净化院士队伍等问题进行了积极思考。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及时组织院士、专家展开讨论,深入研究和探讨新时期院士队伍如何加强自身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问题。

2001年5月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在北京组织了召开了座谈会,就上述问题进行了研讨,邹承鲁、梁栋材、徐光宪、蔡睿贤、戴汝为、张弥曼等参会的30余位院士与会就科技界如何端正道德与学风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研讨。就在这次会上,院士们建议制订《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发出了要“从我做起,从严自律”的倡议。

这一行动立即得到学部主席团的大力支持,很快也得到广大院士的积极响应。令人感动的是,在《准则》制订过程中,很多院士对《准则》逐字逐句地进行认真推敲,彭桓武、张光斗、王大珩、施雅风等院士不仅对文字作了修改,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院士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做到从我做起,严格自律,率先垂范。这充分体现出广大院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此后,经过各学部常委会、学部主席团成员的修改,并两次征求全体院士意见,2001年11月学部主席团通过并颁发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

《准则》强调了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学风与科学道德传统,坚持科学真理、唯真求实;强调了“科学服务于人类文明、和平与进步”,信守科学研究服务于人民、维护国家安全与世界和平;对于署名权问题,参与各种评审、评奖活动以及在成果转化过程中从事的商业活动等问题,也都作了规范。

为了扩大社会影响,配合《准则》的制订,学部主席团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同时在《科学时报》开辟了“科学道德谈”栏目展开讨论,30余位院士、专家发表真知灼见,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好的反响,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的制订,是中国科学院学部近50年发展历程中第一部全面规范自身行为的正式文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竞争关键因素、在科学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今天,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宣传优良科学道德和学风典范

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也是全球科技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是贯彻“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科技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广泛宣传院士群体的优良道德与学风,积极推动和促进我国科技界的道德与学风建设,营造科技界良好的科学道德环境,既是学部科学道德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院士群体的责任。广大院士对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各学部常委会已成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院士队伍科学道德建设的骨干力量。

为了进一步扩大宣传效果,在全社会产生更大影响,2002年底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在广东中山成功地组织召开了“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研讨会。100多位两院院士和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颂扬和宣传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品德与风范,剖析科技界存在的科学不端行为,探讨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和科学伦理研究等问题。

周光召、路甬祥院士到会并做了重要报告。周光召院士高度评价这次会议是科技界共同追求真理的盛举。路甬祥院士做了《关于科学伦理与道德的思考》的报告。共有近20余位院士专家做了专题报告。其中既有对优秀科研群体如“两弹一星”团队、黄淮海农业科研群体、几代青藏高原研究集体等事例的介绍,又有老一代院士一些鲜为人知的典范事例,如:钱学森、彭桓武、傅鹰先生等的高尚道德风范等;同时,会议还对中国科技界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回顾以及科学伦理与道德建设问题的深刻剖析展开了讨论。会议内容十分丰富,专家学者畅所欲言,气氛十分活跃。这次会议是在新世纪初始、我国科技界就科学伦理与道德建设问题召开的首次高层次会议,对于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净化科研环境产生了积极重要影响。

这次研讨会吸引了社会各界极大的关注,许多新闻媒体给予了积极的报道和宣传。《科学时报》评论:这是中国科技历史上科学家“倡导献身科学献身人类的科学道德观”的首次会议,“是科技界积极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自身建设进而表率全国的重要举措”。

此外,为了讴歌中国科学家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崇高的科学道德风范,道德委员会结合2005年学部成立50周年,还组织开展了《风范颂》征文活动,动员广大院士和科学工作者收集、挖掘和整理院士、专家鲜为人知的优良道德与学风典范事例,力促院士撰写“院士自述”。其目的一方面在院士群体中进行宣传、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向社会公众加大宣传以达到全国科技工作者共勉的目的。我们希望广大院士对这项工作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重视,为我国科技界精神文明建设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为了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2002年12月,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发起,中科院、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六部门共同主办了“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活动。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积极动员广大院士参与这项活动。两年来,先后在全国十多个省市举行了40多场现场报告会,共有90多位院士、专家进行了演讲。其中以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和人生理想等为演讲主题的约占1/3。“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已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要求院士专家前往的需求信函不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就在SARS盛行期间,有的院士不顾个人安危,奔波于各大媒体进行科学宣传、教育,及时地向公众传播抗病、健体知识,既进行了科普教育又对稳定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

还必须提到的是,很多院士在各自的工作地区应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邀请,积极参加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的宣传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行动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赞许和欢迎。

(三)严肃纪律,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1.制订和完善投诉处理办法,完善自我约束制度

针对近年来科技界在科学道德和学风方面出现的问题,道德委员会根据广大院士的意见和呼声,一方面在舆论上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正面宣传教育,强化必要的、严肃的舆论监督。另一方面在制度上加以完善,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约办法,采取行之有效的约束措施,以维护院士队伍的崇高社会声誉,保证院士队伍纯洁性。

本届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一些科学组织的做法,起草了《中国科学院关于投诉院士违背科学道德问题的处理办法》和《关于论文署名和兼职问题的意见》。这些规定、办法的制订,有力地推进了学部在科学道德建设方面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进程。

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十分重视对院士的投诉和反映院士问题的人民来信,坚持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调查研究,既不回避,又不草率,进行慎重、妥善的处理。道德委员会在对投诉信经过严肃认真的分析研究后认为,作为优秀科学家群体,院士队伍无愧于祖国和人民赋予的崇高荣誉;作为个别科学家个人,确实出现一些缺点和偏颇。道德委员会坚信绝大多数院士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正确对待荣誉;受到投诉的个别同志,也应以博大的胸怀检讨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为了院士队伍的崇高社会声誉,为了在中国科技界更好地发挥表率作用,道德委员会在加大对优良科学道德与学风典范事例的宣传和学习的同时,坚持自律和纪律约束并举的原则,采取对缺点和错误不姑息迁就的态度,自觉建立和完善有关的自我约束制度,同时对违规行为采取必要的监督制约和纪律惩处措施。其中包括进行个别谈话、公开批评等等警示措施。道德委员会认为,建立谈话制度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办法。实践表明,学部领导亲自与被投诉院士进行个别谈话,及时了解情况,指出问题,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也是解决投诉处理的好办法。有的学部领导积极主动的做好投诉处理工作,这是成功的经验值得推崇。

道德委员会认为,我国先人自古有训:“吾日三省吾身”。老一代院士卢嘉锡先生终生以此为座右铭。更有许多院士学识浩瀚、海纳百川、虚怀若谷、永无止境。道德委员会特别告诫新院士应加强向老院士学习,开展学业与思想双向交流与互助。对我们队伍中存在的一些缺点和问题,我们提倡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样做更能够体现作为院士的胸怀和水平。当然如果经过查证,一些违规情况属实,而又拒绝帮助,应视问题的性质和程度决定处理的方式。

对当前社会反映强烈的兼职过多,论文、论著署名等问题,道德委员会经过审慎研究后认为,总体上不反对院士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兼职,特别是对西部地区的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等科研力量薄弱的地区和单位,通过兼职给予智力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应该得到支持。但是,道德委员会呼吁在兼职的同时务必正确处理好相关的待遇等问题,特别提醒的是,要防止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社会对院士的一些过分特殊的待遇,不能用国家和人民给予的荣誉作为接受特殊待遇的资本,杜绝影响院士声誉的现象发生。对待论著、文章署名问题,应该遵循有关学科的惯例和通用规则。道德委员会也特别提请注意在与人合作署名中务必亲自加以关注和谨慎处之。

2.重视院士增选质量,加强增选纪律教育

中国科学院学部历来十分重视院士增选质量问题,一方面,在院士增选评审中,除注重学术水平外,对候选人的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作为十分重要的评审条件,并越来越引起院士乃至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严格遵守增选纪律也是保证院士增选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近年来,科技界和社会上对院士增选中的评审问题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院士对评审意见的保密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尽管绝大多数院士在评审过程中能够遵守保密纪律,但也有个别院士没有严格执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中院士行为规范》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保密守则》,向外泄漏评审会议的发言内容,造成不良影响。这虽然是个别院士所为,但是影响了学术界的团结,损坏了院士群体的声誉。

对此,道德委员会进行了认真研究,对泄密问题将进行认真调查,一经查实,将对违纪行为进行处理。道德委员会希望违反有关规定的同志能够主动做出自我批评。建议各学部严格遵守增选纪律,对公然违反纪律的行为绝不姑息迁就。

3.采取组织措施,充实和加强道德委员会工作

为了加强道德委员会的工作,道德委员会二届六次会议提议,并报经学部主席团四届十三次会议通过,增补了6位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委员,充实了道德委员会的组织机构,进一步推动了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工作。

(四)积极开展科学道德与科学伦理问题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学部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广大院士不仅是自觉遵守科学道德规范的楷模,也应在推进和建立科学道德规范、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方面向国家进言献策,发挥咨询作用。道德委员会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把研究探索规范科研活动、规范科学家行为、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紧密结合,逐步推动法制化建设进程。2002年道德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当代中国科学伦理与科学道德问题研究”软课题,共有11个部门的十几位专家组成课题组,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专家学者以及科技管理工作者。路甬祥院长对这项研究极为关注,亲自担任课题组顾问。院士工作局协助做了大量工作。课题组通过深入调研,多次组织召开研讨会,并对咨询报告进行了反复修改,完成了《我国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基本分析和建议》咨询报告。该报告已通过道德委员会审议,将按有关程序报送国家科教领导小组。

咨询报告分析了我国科技界科学道德与学风的现状,对存在的道德缺失、失范等现象以及深层原因进行了剖析,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积极建议。如,建议国家建立科学不端行为监察制度,建立利益冲突公示监督制度,建立科研学术道德教育制度,发展多元化的科技管理评价和资源投入体系等。

此外,在路甬祥院长提议下生物学部开展了“关于生命科学技术的伦理研究”,地学部开展了“生态与环境科学道德问题研究”,技术科学部开展了“关于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课题,适时也将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相关咨询建议。

(五)重视国际交流,规范科研活动,推动科技文明与进步

为了研究和制订符合我国院士和科技界的有关规约和制度,学习和了解有关国际组织规范科研行为的法律法规及制约机制,学习和借鉴一些国家关于科学伦理与科学道德研究经验,建立与有关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在科学伦理和科学道德建设方面的交流互助信息,道德委员会组团出访了欧美等国,与相关国际组织和部门进行了充分交流与研讨。在参考借鉴相关国家经验的基础上,道德委员会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制度化建设工作,正逐步使学部的科学道德建设工作规范化。

二、与时俱进,为开创新时期院士队伍建设新局面而努力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实现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面向未来,我们既充满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渗透于科学技术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科技文化的发展与普及是实现国家利益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根本途径之一。

优良的科学道德与学风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的重要内涵,科学道德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良好的科学道德与学风不仅是科学活动的内在规定和支撑,还是宝贵的科技投入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的前提,是科学事业的社会信誉和公共形象的保证。

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是国际科技界普遍存在的常规性问题,道德委员会认为,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渗透于科学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发表、评价任用、经费管理等过程之中。导致不良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主观原因是对名利的不当追求,既与体制相关,又有科研人员自身的因素。客观原因包括巨大利益的诱惑和日益加剧的学术竞争压力;其根本性的危害在于干扰科学共同体成员的相互信任、颠覆科技界崇高的社会信誉、影响科学活动的效率、导致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等。必须通过长期细致的制度化的科学道德建设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扭转。而端正科学道德与学风关键在于根据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树立正确的科学文化导向,提高科研及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加强科学文化建设,确立正确的科研目的和动机,把追求真理、热爱国家和奉献社会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使科学精神和诚信原则等正确的科学价值导向成为科研和管理人员的道德追求,牢固树立为“科教兴国”、建立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而努力探索、勇攀科学高峰的远大理想。中国科学院院士群体应该是推进这一伟大进程的中坚力量,是科学道德典范,而院士制度的不断完善,也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有院士制度对于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但我们也看到,院士制度本身是在发展的,有很多方面需要不断完善和补充。本届道德建设委员会特别提出以下几方面改进意见:

(1)严格院士遴选评审制度,坚持学术标准,抵制行政干预,切实严把增选质量关;

(2)强化责任意识,明确在科研和成果发表中的学术责任;

(3)开展学术批评,提高学术民主意识,杜绝学术霸道;

(4)引入监督机制,主动接受科技界和社会舆论的监督;

(5)规范荣誉评价,减少院士的行政化色彩,避免对院士的不实报道,建议有关部门不再以院士人数作为各类评审指标。

在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方面,道德建设委员会建议广大院士进一步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

(1)努力加强自身的道德与学风建设。致力于追求科学内在的文化价值,努力担当起民族国家和社会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不断加强科学道德修养自律,率先垂范,杜绝各种越轨和失范行为,力戒浮躁浮夸,发挥科学道德表率作用。

(2)注重对青年科技人员的道德传承。要特别注意关心青少年一代的科学道德与学风教育,既当科学知识的经师,又当科学道德的人师,注重言传身教。

(3)积极宣传科学精神文化和优良的科学道德与学风,但不通过新闻媒体“炒作”自己的科研成果,杜绝商业广告行为。

本届道德委员会建议下一届道德委员会继续把维护院士队伍声誉,建设新时期院士队伍新风貌作为中心工作。希望全体院士继续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向未来,与时俱进,认真研究新时期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工作的新特点,研究院士队伍建设的新问题;要继续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进一步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大力颂扬院士群体优良科学道德与学风的典范事例,充分发挥院士群体的表率作用;要积极推动和促进我国科技界道德与学风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科学道德环境,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勇于探索和研究新时期科学道德与科学伦理的建设问题,继续组织自然科学家联合社会科学家开展科学伦理与科学道德研究,逐步形成系统科学的观点和规范健全的制度。

各位院士:中国科学院的院士队伍是一支忠于祖国和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科学素养高尚的队伍,始终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信赖,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是国家的栋梁重要力量。尽管目前顺应时代发展,我们这支队伍建设还需要不断完善,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经过全体院士的努力,存在的一些缺点和不足是完全可以克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定能在祖国科技快速发展进程中继续发挥先锋和主力作用,发挥科技创新与道德典范双面旗帜作用。

当前广大院士已经对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国科学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党组及学部主席团的领导下,在全体院士的支持下,做出了一些成绩。最后,在本届道德委员会即将结束任职的时候,特向全体院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谢谢大家!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