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院士专题 > 王选:自主创新的丰碑
追思王选:一颗伟大灵魂对生者的拷问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2月28日 发布时间:2006-02-28 【字号: 小  中  大   

王选——一位伟大的人物,离我们远去已有两周时间了。然而,在笔者心中,对他的思念之情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浓烈。

当王选病逝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一股近年来少有的悼念热潮在中华大地涌动。从国家领导到一介平民,从科技泰斗到普通主妇,大家都以不同方式表达了对这位伟人难以言表的敬仰之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当我听到曾经采访过王选院士的同事和与王选院士有过深入接触的中国计算机学会的朋友们谈起对他的印象时,好奇与景仰之情油然而生。之后,我火速订购了由王选的秘书丛中笑所著的王选传记——《王选的世界》,并连夜通读全书。读后的感觉是,“微斯人,吾谁与归!”

伟人之所以伟大,在于他离世之后仍然能够以自己的所作所为拷问生者的灵魂。王选院士对人对事的点点滴滴让我对“伟大”一词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秘书长余遐向大家讲了一件感人至深的事情。2000年,她因为工作需要去请王选院士签名。第一次,王选院士签名之后,习惯性地签上了日期。余遐不好意思地告诉他,只要签上名字就可以了。王选马上让他的秘书拿来几张白纸,耐心地签了三个名字以备余遐选用。余光一扫,他看到余遐的伞在室内还撑开着,就问怎么回事。余遐告诉他,是刚才不小心把伞弄坏了。王选马上叫他的秘书从楼上拿下一把伞来给余遐用。虽然余遐再三推辞,王选还是热情地将伞塞到她手里,关切地对她说:“天还下雨呢,小心身体。”虽则是一件小事,却让我十分汗颜。扪心自问,平凡而普通的我们,能否像他这样友善地对待一位陌生人呢?

作为一名教师,王选所具备的品德在当今社会也显得尤为难得。我们姑且不说他如何奖掖后进,不说他如何善于用人,仅“树人以德”一个方面就足以让很多教师相形见绌。现在联想研究院担任首席研究员的阳振坤回忆说,作为王选的学生,王选曾多次教诲他们,为人要正派,不要搞歪门邪道。他还经常引用宋任穷总结的选拔干部的名言:“德才兼备,提拔重用;有德无才,难当重任;有才无德,以济(助长)其奸。”“身教重于言传”,在这点上,王选本人就是一身正气。例如,他明确规定,发表的论文或者申请的奖项,如果他和他的爱人陈堃銶没有参与具体工作,就不能署他或她的名字。与之对照,那些在研究方向上不能给予学生正确指导,反而理直气壮地抢夺学生成果的老师又该向何处遁形呢?

作为一名科学家,王选对创新有独特的理解,“只要切合实际,就是创新”。王选有一句名言:“最前沿的需求刺激是创新的源泉。”在他研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难题是如何解决汉字字形信息量大的问题。当时,正是简陋的工作条件和汉字笔画密的特点,给了王选创造的需求和动力,率先跨越了这一横亘在中外科学家面前的高山。另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名科学家都提到了王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1975年,当全国人民还忙着批林批孔的时候,王选就自己掏钱,拖着病弱的身子,走很远的路去看外文资料。从1975年到1993年,王选18年没有休息一天——没有寒暑假,没有春节,也没有星期天。正是有了这样踏踏实实的努力,才有了他在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方面的跨越性创新。相形之下,我们现在所谓的很多“创新”,得来的真是太容易了。

北大的百年讲堂,悲思哀哀。在无数挽联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王选爱人陈堃銶所写的:“亲爱的选,半生苦累,一生心安。”王选去了,安心地去了。作为生者,我们能否像他那样心安呢?问问自己吧。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