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院士专题 > 纪念吴仲华院士诞辰90周年 > 纪念文章
华耀南:忆吴先生二三事
  文章来源: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发布时间:2007-07-25 【字号: 小  中  大   

    我是文革后恢复研究生制度后吴先生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毕业后一直留在先生身边工作,特别是先生晚年,有幸在他亲自指导下工作多年。现值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忆先生二、三事,以表思念之情。

    一、 完成“七五”科技攻关项目

    先生1987年从工程热物理所所长的行政职务退下来之后,在当时中科院院长周光召的建议下,筹建了一个企业性质的单位(科能中心),目的是把三元流动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当时我刚从美国进修回国,先生一再动员我参加,当时我十分犹豫,怕失去铁饭碗,要知道“下海”弄不好要“淹死”的,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想,豁出去了,跟着先生走吧。这么一来,离开了工程热物理所,丢掉铁饭碗,彻底改变了我后半生所走的道路。

    我们承担的第一个项目是透平压缩机三元流气动设计软件包的开发,这一项目是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主要内容是应用吴氏S1/S2三元流动理论设计透平压缩机,编制成大型工程实用的CAD软件包,紧密地与我国最大的透平压缩机制造工厂沈阳鼓风机厂合作,把吴先生的三元流动理论应用于高效率透平压缩机的设计。接受这一任务后,先生不顾70多岁高龄亲自去沈阳鼓风机厂,落实项目计划进度,使沈阳鼓风机厂领导和技术人员非常感动,为双方今后开展信任和谐的合作奠定了基础。以后先生又争取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援助项目,添置了当时十分稀缺的计算机工作站,又利用UNDP的经费派我们出国考察,考察了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透平压缩机设计软件开发公司,如美国的NREC、Concepts公司等。先生还专门派我到Concepts公司学习进修两个月,使我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设计透平压缩机的实际知识。

    先生重视这个项目,关心这个项目,亲自收集国外有关资料,送给我们参考,使我们受到很大的启发。先生还经常到我们的工作地点来指导工作,详细了解情况,商量解决问题。先生要求我向他定期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当时先生已经得了肝癌,经常住院治疗,在住院期间,也还是要求我向他作详细汇报。特别使我受感动的是,先生患肝癌已到晚期,扩散到肺部,临终前的一个晚上(1992年9月18日),那是我一辈子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个晚上,先生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站在床边侍候着先生,用卫生纸巾给先生擦着鲜血,当时先生的头脑还是很清醒,他嘱咐我说,一定要好好完成这个项目。

    先生去世后,我们化悲痛为力量,先生的嘱咐成为我们完成这一项目的巨大动力。先生对他的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深深鼓舞着我们。我们没有辜负先生的期望,这一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如期高质量完成。后来在这一项目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继续与沈阳鼓风机厂合作,又增加了新的开发内容,扩展到超音速、跨音速离心压缩机的设计,被列入了国家“八五”重大项目。这两个国家级重大项目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终于胜利完成。1994年由当时的机械工业部重大装备司组织了全国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有关同行专家对这一项目进行了评审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一我国自己研制成功的软件包已经达到了国际上同类软件的先进水平,它融合了沈鼓几十年的设计实践经验,具有很强的工程实用性,是国内比较系统完整、功能齐全的离心压缩机级气动设计CAD软件包”。这一项目又在1997年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现在这两个项目取得的成果在沈阳鼓风机厂得到了实际应用,改造设计原有的压缩机模型级,使模型级的效率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在这以后,我们继承先生遗愿,牢记先生嘱咐,继续保持与沈鼓密切合作,又陆续开发了多套工程实用软件,并在沈鼓得到了实际应用。

    二、 淡泊名利

    在先生的指导和帮助下,先生的学生和助手在国内外发表了很多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是先生亲自定的题目,是课题结束后成果的总结,先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甚至论文稿件也逐字逐句修改。我有一篇论文要在国外发表,先生的英文水平很高,对论文进行逐字逐句修改,在修改稿上还批注:“你的英文水平太差了!”

    先生在文章的署名上总是不让放上他的名字,他说:“文章的具体工作都是你们做的,我的名字就不要署上了”。

    先生的学生和助手发表的诸多论文中,除了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先生的署名放在最后,其余论文很少看到有先生的署名出现。

    我们在先生的具体指导下,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这些成果都是先生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指导下取得的,在申报成果署名时,先生的署名放在第一位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先生总是把他的名字划掉或放在最后一位。我所知道的就有两个奖:一是1986年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叶轮机械二元、三元级数解,准三元、全三元解”,二是1987年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求解叶轮机械S1/S2流面跨声速流动的新方法”,在这些奖励的署名中,先生把他的署名放在最后一位。

    先生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使我们深受感动,先生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 畅游峨眉

    先生热爱大自然,擅长摄影摄像。记得1986年在四川峨眉山召开的工程热物理学会结束后,顺便游览了峨眉山。先生不喜欢人们前呼后拥,只点名我和魏玉冰老师二人与他同行上山。

    峨眉山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以雄秀著称,山体巨大,气势磅礴。我们三人沿着绵亘的石阶向上攀登。先生已有70岁高龄,但当时身体健康,不需要我们搀扶,自己健步一路向上。先生游兴甚浓,完全被这层峦叠翠、万壑千岩、潺潺泉水的景色所迷醉,所带摄像机、照相机将秀丽景色尽收机中。

    我们和先生兴致勃勃游览了清音阁、洪椿坪、洗象池等景点,傍晚时抵达峨嵋山最高峰──金顶。登上金顶,目极千里,远望层层山峦,俯瞰云涛雾海,先生甚为高兴。他看到山崖上一处绝佳景点,让我双手抱住他的身腰,他弯身向上摄像。山上气温较低,我们为先生租了一件军大衣,在金顶巅峰,先生又选中一块大岩山,他穿着军大衣站在岩石上,让我给他照了个相。后来回北京冲洗后,他非常欣赏这张照片,还送给我一张作为留念。这张照片中,先生神采奕奕,站在岩石上,远眺群山,身旁是翻滚的云海,非常壮观。

    晚上夜宿卧云庵,要了一间极为简单的房间,我和先生二人住在一起,外面下着茫茫细雨,先生和我聊天谈心,他询问了我的工作学习情况,又问了家庭情况。当时我家庭经济较为困难,向先生诉说自己报考了研究生,现在的收入不如原单位的同事。回京后先生把我安排到刘殿魁的试验室兼职,这样可以拿到试验室的“保健费”作为补贴。以后我每当想起这件事情就感慨万千。

    第二天早上我们准备下山,先生非常想看到峨眉山金顶奇观──佛光,但由于天气原因未能偿愿。先生在小摊上买了两张佛光照片,遗憾下山。

    作者简介:华耀南,男,江苏无锡人,1939年生,系文革后吴仲华教授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毕业后一直留在吴教授身边工作,曾获中国科学院和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0年进入吴仲华教授创建的科能公司工作,现退休。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