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院士专题 > 纪念吴仲华院士诞辰90周年 > 纪念文章
叶大均:终生的导师 纪念吴仲华先生的教诲
  文章来源: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发布时间:2007-07-25 【字号: 小  中  大   

    仰慕春风拜座前

    吴仲华先生是1954年回国的。回国之前,由于连续发表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流面理论的学术论文,创立了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这门学科的一个新高度,在美国已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先生有志于发展祖国的科学研究和培养高层次建设人才,回国后落户于清华大学。他创办的国内第一个培养燃气轮机研究设计基础人才的清华大学燃气轮机专业,至今已毕业了近千名大学生和几百位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们都活跃在科技、教育和工业建设各条战线上,成绩卓著。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子孙满堂红。

    1956年燃气轮机专业刚成立时,我就考入吴先生门下,成为他的第一位学位研究生。1957年初进校之时,专业刚成立,教研组只有两位从清华和几位分别从交大、南工、北大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包括现在工程热物理所工作的蔡睿贤院士)。我们大家都刚跨出校门,对如何工作、怎样进一步学习,实在心虚得很。别说燃气轮机没有见过,就是国内刚刚仿造的汽轮机也见得不多。讲课、教材编写、科学研究更是茫无头绪。是吴先生手把手地教育和引导我们将专业一步一步办起来。教学逐步走上轨道,研究工作一点一点起步做起来。吴先生不仅指引我们如何办学,如何开展研究,如何树立严谨的科学作风,甚至还教我们怎样学习。五十年过去了,回想起人生起步的几年往事,仍是历历在目啊!

    清华开辟展新天

    要培养什么样类型的人才,办什么样的专业,这是专业创办之初首先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当时国内大规模经济建设刚刚起步,动力行业只是处于模仿设计几个类型的中小汽轮机的阶段。教育战线上刚刚开始全面学习苏联,强调的是培养能解决当前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工程师。所以当时主流的意见是照搬苏联几个著名工科大学汽轮机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以设计制造汽轮机的工程师为主要培养目标。可吴仲华先生心目中的专业并不是这样的。吴先生一再强调要以最先进的动力机械——燃气轮机为对象,培养学生掌握其专业基础并具有创新研究发展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办研究型大学中的学科,发展以燃气轮机为对象的工程热物理研究工作,并以这种模式来培养人才。吴先生的办学思想确实是很有远见性的,超越了当时的一般认识,因此就引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教学思想辩论,他的这些办学思想也不能得到完全贯彻。但在讨论中吴先生坚持的许多主张,例如他主张大大加强学生基础课程的课时和深度;他极力推动年轻教师继续学习,特别要加深基础理论和数学工具的再学习,要教师们开展科学研究,首先从读书报告、学术交流开始;他要求严格遴选学生并要求吸引高班学生参加研究工作等等。这些主张深深地说服了我们这些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们,公开不好多表态,但深深印在心间。尽管当时的政治气氛和学校的一些规定使得吴先生的理想不能完全实现,然而即使在吴先生离开学校后,我们这些学生辈仍能较早较自觉地按他的设想来继续建设这个教研组和专业,使这个专业办得很有特色,也培养了比较多的各方面精英人物。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办研究型大学的口号已深入人心,已成为教育界人士的共识(虽然我本人认为有相当多的学校以此为口号是不正确的)。回想起来,我们不能不佩服先生在办学思想上的真知远见。

    科研教学同根长

    吴仲华先生特别重视从研究实践中培养人才,所以在建立专业的同时,倡议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合作建立了动力研究室(现今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前身),吴先生任这个联合研究室的主任,地点就设在清华校园内南门边的原数学研究所的一座小楼内(此建筑仍保持完好,是清华幼儿园的主楼),人员还有吴文先生、刘高联、凌志光及一批刚从大学毕业的青年人,后来陆续从国外聘回吴承康、葛绍岩先生等。吴先生一再强调,教研组和研究室虽分工不同,但主要的学术活动应该共同承办。研究室的同志要来清华和青年教师一起听高班大学生的课,如林同骥、孙天风先生的“流体力学”、吴承康先生的“应用数学”、后来郭永怀先生为力学班学员开的“流体力学”等等。青年人之间的定期读书报告两个单位都要组织,且互相听讲,真正做到了合作交流、资源共享、难分你我。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种亲密无间、教研互补的关系渐渐地淡化了。虽然现在两个单位来往不少,合作关系也还有,但初期那种亲密关系已难于确立。我想,这是我们这些学生和后辈们难以向先生交代的一件事啊!

    切磋琢磨励后贤

    要将研究工作建立在严谨的理论体系上,这是先生对我们这辈学生最重要的教导,也是我终生不忘和终生受益的箴言。吴先生两次重要的学术报告是让我永远铭记在心的。一次是在清华动力系讲热力学第一定律,另一次是在机械工程学会上发表论文,综述气动热力学四大定律在各种体系上的表达方式及其物理意义。第二次报告我由于有课没有亲自听到,是以后通过吴先生发表的论文多番细读而受益的。报告中教育我们要严格界定体系,并以最严格而原始的形式写下基本定律,根据体系和边界的约束演化表达式,并逐项解读出其物理意义及演化出易于计算的数学表达。他批评了若干教科书或设计导则中一些不严格的表达方式甚至一些错误的概念,使我感到有一种天地另开的感受。吴先生十分关心学术上有争论的问题,并要求我们参与讨论。他引导了对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中关于径向平衡方程应用条件和对各分项物理意义理解的讨论,还组织领导了关于叶轮机械气动设计自由度的讨论。这种讨论都是纯学术性质的,参与讨论的各方都抱着学习的态度,心平气和地反复争辩,互相补充,充分论证。虽然结论并不一定也不需要完全一致,但大家都得到了提高。这样的讨论非但让我们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学术研究的正确方法和优良的学风。我们这辈人的确是在这种学术环境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逐年成长的。回顾自己一生的学术生涯,恩师的教诲是永远不能忘怀的。

    先生非但在学识上要求严谨,对于学术交流的具体形式也严格要求。记得工程热物理学会首次会议在莫干山召开。吴先生规定宣读论文必须要辅之以幻灯片或投影片并严格执行,这样的要求虽会令许多报告人措手不及,但坚持的结果确实大大地提高了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效率,也让我们在报告形式上迅速与国际接上了轨。据后来回忆,在学术报告中必须用光电显示讲稿的,也许工程热物理学会是国内首创,这也是先生的严格要求和工作方法留给我们后辈的一种教育吧!

    先生离我们而去已经多年,本文所述这些也都是近半个世纪前的事。先生因为太忙,我这个学生与老师接触的时间其实很少很少。但先生的音容笑貌一直清晰地印在我脑中,先生的教诲一直历历在目,指导我一辈子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值此先生九十冥辰之际,谨以这点回忆来纪念自己一辈子的导师。

    注:本文成文过程中曾与也是吴仲华教授学生的王存诚教授讨论,由他作文字修饰并赐文内小标题。

    作者简介:叶大均,1934年4月生,现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吴仲华教授在清华大学创立的燃气轮机专业的第一位学位研究生,留校后一直从事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教学研究一等奖等奖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是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北京市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