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人才专题 > 科教兴国 人才为本 > 专家解读
每个人都是潜在的人才
  文章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03-12-25 【字号: 小  中  大   

□本报特约评论员 童大焕(中国青年报编辑)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同时,他还强调,在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这个讲话是对目前许多有关人才认识误区的扭正。

比尔·盖茨、曾宪梓这些人若按今天的“人才”标准,他们在我们这里一开始是不会被当人才看的,他们会被我们的城市准入政策排挤在外。因为比尔·盖茨充其量只是个大学肄业生,曾宪梓更是个裁缝店里的学徒工而已。

其实,人才按其就业状态来说,可以分为失业、就业、创业三种状态,拥有学历和职称的那一批,绝大部分是处于最稳定的中间状态即就业状态,把他们当人才,大致错不到哪里去,但是如果我们的城市管理者仅仅把这部分人当成人才的主力军,并在城市户籍准入等方面给他们以特殊待遇而给另外一些人以歧视性排斥性待遇,就有可能把一大批创业型人才排除在外。

不管是从一个小村庄、一座城市还是整个世界范围来看,最具有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有时并不是那些拥有高职称高文凭的人。因此,现在各大中城市通行的“吸引人才”的城市户籍准入办法,很大程度上会导致“捡芝麻丢西瓜”的情况发生。

也许人们会说,真正的人才,会克服一切困难包括城市户籍壁垒,并最终取得成功。什么都挡不住他们创业的脚步。这话不错。但是,如果在他们创业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不人为地给他们设置那么多的障碍,他们的创业是不是可以获得更快、更大的成功?他们是不是可以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因此,城市管理者不应该先验地判断谁是人才,谁不是人才,而应该树立“每个人都是潜在的人才”的新观念,并为他们创造自由公平的人才成长和竞争环境,而不是厚此薄彼,人为地制造不公。让每个人,不管他是富裕还是贫穷、健康还是残疾,也不管他是博士还是民工,都能够像资本的自由流动一样,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这既体了人人平等,也符合人才成长竞争的基本规律。

一个人是不是人才,不应由政府先入为主地说了算,而应由市场说了算。人才的成长和发现,是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的结果。充分的市场竞争,会使人才和各种有效的社会资源得到最快的合理配置,从而发挥包括人才在内的各种有效社会资源的最大效用,同时也使人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是不是人才仅仅由政府说了算的结果是,对人才的发展反而有反作用,使人才成长出现“优势者愈优,劣势者愈劣”的“马太效应”。政府不应该像市场一样急功近利。当年美国司法部诉微软垄断案的理由是:保护垄断,也许美国会有像微软这样的企业骄子,但是破除垄断,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就会有无数企业骄子成长诞生的可能。人才问题也是如此。因此,我们以为“人才强国”的第一步,就是各级政府要树立人人都是潜在人才的新人才观,也可以说是人本观,并且为所有人创造自由公平的成长环境,而不是人为地在人与人之间划分天堑鸿沟。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