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人才专题 > 科教兴国 人才为本 > 人才政策
做好人才“大文章”——前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
  文章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03-12-25 【字号: 小  中  大   

新华网北京12月18日电 (新华社记者)以人为本、关键在人、党管人才……细心人会发现,近年来一系列细微的变化,昭示出“人”已经成为未来中国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即将举行。在人才强国这一大背景下,这次会议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那么,人才、 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和权威专家对这次会议寄予怎样的希望呢?

中介机构:“中国人多,人才也多,但没有找到合适岗位的人更多”

“中国人多,人才也多,但没有找到合适岗位的人更多。”12月12日,坐在宽敞的办公室里,清华科技园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曹一兵说。作为孵化器,他们的任务之一,是为入园企业提供人力支撑。

人才流动率低,正成为今天中国人才发展战略的一大问题。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前夕,一位在全国人大机关工作的局级干部告诉记者,目前人才浪费问题不容忽视,大量人才沉淀在党政机关里。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证明,目前活跃的社会“新阶层”大都是当年痛下决心下海闯荡出来的。树挪死,人挪活,这种人才的合理流动,必须在制度上加以促进,如增加干部交流挂职的力度等。

“中国地区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开发”课题组的一份报告指出,虽然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人才大战,但是传统人事管理制度、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改革滞后,人才流动中出现了诸多“梗阻”现象、欺诈交易和有失公平竞争的做法。

艾医卫(湖南行政学院青年学者):加快破除体制性障碍

事实上,“没有找到合适岗位的人更多”这一现象和我国人才体制、人才市场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密切相关。户口、观念等的制约,人才市场的政企不分、地区分割、触角不灵敏等问题,都制约着人力资源的开发深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人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人才流动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以人才争夺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并呈现出国际、国内竞争相互交织的特点。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人才开发中存在的体制性障碍必须加快破除,人才资源配置方式更应趋向市场化,人才中介组织也应多元化。

人才自身:“找工作,渠道能否再多些?”

“我们现在主要是靠招聘会和上网找工作。”人来人往中,30岁的北京工商大学硕士生魏绍海有些茫然,“我投了20多份简历,只有3份有反应。现在找工作,真比大学毕业时还难。”

“找工作,渠道能否再多些?”魏绍海来自黑龙江,话语里透着北方人的朴实,“现在不少同学都是在天女散花,有些盲目。”

渠道单一,观念滞后,是当下大学生就业中的两个突出问题。这些因素使大学生就业形势更见“紧张”,甚至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我们园区最缺具有创业精神的人。”对于“魏绍海”的茫然,清华科技园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曹一兵不以为然,“现在的大学生必须转变就业观念,要勇敢地面对自己,抓住机遇自己创业。”

(专家点评)王通讯(人事人才专家);确立新的“大就业观”

我们要确立新的“大就业观”。发达国家一直鼓励创业者,国外几年前就预言了“大学生创业时代”的来临。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并通过了一个宣言: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成为高等教育中关心的问题。大学生将越来越不仅是就业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在我国,今后应树立创业最光荣的观念,去西部创业、去三产创业、去中小企业创业、去社区创业。

用人单位:“最缺的是‘双高’人才”

作为高技术企业,短短几年间实现年收入五千多万的北京数码视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海涛颇有感触:“对于我们来说,最缺的还是‘双高’人才: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

“我们也通过猎头公司引进过一位高层管理人员,但是不够理想。”郑海涛认为,企业竞争和国家竞争的根本都是人才,人才培养要符合市场要求,尽量“生产”高档产品。他建议我国加大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吸引留学归国人员的力度,“关键是经验和能力,因此我们非常欢迎在国外顶尖企业工作过的人。”

这位科技型企业家的话,只是一个缩影。我国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全国人力资源的5%左右,而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人才也仅占5%强。两个5%昭示我们,我国人才资源短缺,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短缺。

专家点评

祝彦(中央党校博士):把“人”的文章做深做透

我国目前人才结构失衡,缺少国际化人才和高层次人才,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既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需要,又能够充分激发人才创造性和活力的人才管理机制。

如果按照传统的人才培养计划,无法完全解决当前的人才结构不合理问题。要使中国成为“人才高地”,必须摆脱传统的不合时宜的人才观念、做法和体制,实施跨越式的人才战略,广纳天下贤才,不拘一格降人才。像现在一些地方和单位面向全球公开招聘“一把手”,就是一种突破。对政府来说,当务之急是适应世界大潮,转换职能,在体制和机制上把“人”的文章做深做透,创造一个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环境,让人力资本尽情释放。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