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人才教育专题 > “西部之光”计划实施十周年专题 > 西部英才
吴 瑜
  文章来源:来源:中科院人事教育局 发布时间:2006-09-29 【字号: 小  中  大   

    男,41岁,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农业生物技术中心副主任,从事作物遗传与育种专业。1988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2001年入选“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入选项目是“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2005年获得后续资助。

    吴瑜研究员在“西部之光”项目执行期间,育成的4个小麦新品种川育16、川育17、川育18、川育19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其中川育16通过国家品种审定,产量比对照增产18%,适宜西部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育成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病、适应性广和品质优良的特点,相继列为四川省重点推广品种、政府良种补贴品种和国家示范品种,2001至2004年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河南等省市大面积推广种植,累计推广面积1290万亩。高产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对促进西部地区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农民增产增收、企业增效、农村经济及食品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大的推动作用。此外,新品种抗病,大面积推广后,可减少农药的施用和用工,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营养、加工品质优良,有利于人体健康。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对社会、经济、环境具有较大的效益。

    完成的其他科研工作包括: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系6个,目前正在参加国家或四川省区域试验;在广泛引进国内外优质源的基础上,应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蛋白质含量、SDS沉降值等分析技术,在胚乳麦谷蛋白高分子量亚基组成鉴定的基础上,采取优质亚基互补杂交及后代筛选的方法,选育出了具有5+10优质亚基的高蛋白、高沉降值、加工品质优良且抗条锈病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系“41058”(H35/阆9247)和“34288”(川育19//阆9247/50788),已参加2005至2006年度四川省区试优质组试验。

    吴瑜研究员2001至2005年承担了国家863、四川省育种攻关及中国科学院创新项目“高产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研究”等课题,研究经费合计为100万元。

    在《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篇,申请新品种权保护5项,授权1项。研究课题获得四川省育种攻关二等奖。被评为成都分院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入选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培养研究生7人,已毕业3人,还有4人在读。科研小组目前有固定科研人员6人,其中有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2人。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