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论坛专题 >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 > 第四单元
张德广:俄罗斯的未来走向与中国的和平发展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5-12-15 【字号: 小  中  大   

时间:2004年11月5日

地点:人民大会堂小礼堂

演讲人: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 张德广

演讲题目:俄罗斯的未来走向与中国的和平发展

主持人:中国科与人文论坛理事长、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院长

郑必坚

主持人 郑必坚: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前中国驻俄罗斯大使,现任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的张德广同志,专程来论坛为我们做演讲!张德广同志从事外交工作40余年,先后担任过中国驻美参赞,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国驻俄罗斯大使,2003年5月被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峰会任命为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2003年10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向他颁发了促进俄中友谊特殊贡献证书,他还被俄罗斯科学院授予院士称号。我想中俄关系的重要性是大家非常清楚的,在中俄关系、独联体问题上,张德广同志有长期的经验以及独到的见解,今天他来给我们做演讲,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

张德广:谢谢郑校长的介绍,我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到论坛上来跟各位交流思想,相互切磋!

我十分赞赏论坛所确定的宗旨和目标。中国的发展不仅是中国人的大事,也是当今世界的大事,与周边国家更是密切相关。中国的崛起这个问题很大,是全世界瞩目的一个问题。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其形势变化和政策的取向对中国的发展乃至命运有着直接的影响。回顾历史就可以看出俄罗斯对中国的命运曾经有过巨大的影响。19世纪的沙皇俄国与那个时候中国的关系是什么状况,我们大家都很清楚,在这里我不想用什么界定词语来表述这个问题。20世纪初,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尤其是从我们革命的老一代口中,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新中国诞生之后,中国和苏联最先结盟友好,之后又进入了长期的对抗。以上的这一切都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这一点大家都是非常清楚的。

谈到俄罗斯,在我们的头脑中就会立刻出现一些基本的印象和认识。首先就是一个“大”字。俄罗斯很大,没有去过的同志,对俄罗斯之大可能还没有那种身临其境的切实感觉,一旦置身于俄罗斯的国土,你就会感觉到俄罗斯太大了,大得无边无际。从西部的加里宁格勒州到东部的萨哈林时差就有11个小时,可想而知这个国家有多大。它的面积1700多万平方公里,横跨欧亚大陆,比我们中国几乎大一倍。俄罗斯真正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在世界史上是少见的。如果仅就地理上而言,现在的俄罗斯仍然是当今世界头号超级大国,没有比它更大的了。我们在这里谈论俄罗斯的“大”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地理特征对俄罗斯的民族性格及其内政外交传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俄罗斯有一个著名的学者叫利哈乔夫,这个人已经去世了。他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据说俄罗斯领导人很赞赏他,也经常读他的书,其中一本叫做《俄罗斯思考》,在座的很多同志也可能读过。利哈乔夫这样说过,俄罗斯人居住的辽阔地域决定了其粗犷豪爽的民族气质,也决定了他们好走极端的性格。如果说俄罗斯人极端,他们肯定是不高兴的,如果说他们粗犷豪爽,他们都没意见。但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和研究俄罗斯历史和现实中一些代表性人物的活动和个性,其易走极端的性格不难得到充分的印证。比方说,有的人在共产党执政的时期是苏共的高级领导人,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反共的旗手,原来说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苏联如何之好,反过来也可以骂得一塌糊涂,这就是一种很典型的表现。俄罗斯国内历来有崇尚秩序和权威的传统,这里面也有地理因素的影响,因为治理这样一个大国,没有秩序和权威是很难想象的。在外交上拿破仑有一句名言,看一个国家的地理就知道它的外交。俄罗斯外交上有欧亚主义学派,这是个很顽强的学派,它的出现与俄罗斯广袤的地域特点有很大关系。俄罗斯推行双头鹰政策,在沙皇时期就是这样。俄罗斯的国徽大家注意看,是有两个头的一只鹰,一个脑袋瞄准西方,一个脑袋瞄准东方,这个特点很能说明问题。所以无论是在外交上还是在研究俄罗斯文化属性的问题上,在俄罗斯都有欧洲中心主义与欧亚主义之争,从彼得大帝的时候就有了,一直到现在还在争论。一部分人认为俄罗斯是属于欧洲的,提出“要回归欧洲”等等这样的口号;另一部分人认为俄罗斯有自己的特性,地理上和文化上都不可能是欧洲的一部分。欧亚主义不仅在学术上和思想领域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现在看来在俄罗斯的内外政策上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研究俄罗斯的“大”,并不是没有实际意义,因为要了解一个国家,了解它的地域特点和人文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都知道俄罗斯人喜欢在自己广袤的土地上修建小教堂,小教堂像塔似的建得很高,墙壁是白色的,尖顶涂上金黄色,每到傍晚时分就会响起悠扬的钟声。这样的小教堂满布俄罗斯大地,也是与地理特征、文化特征有关的现象。因为俄罗斯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相互之间的沟通联系不好,甚至于识别哪里有人哪里没有人都很困难。而通过建教堂这个办法,俄罗斯人远远地就可以看见一个白色的高塔,金色的尖顶,立于森林草原之上,便于人们到那儿祈祷或者是聚集议事。所以,教会在俄罗斯始终有一种重大的影响,现在,苏联共产党失去政权、社会主义制度瓦解了之后更是如此。作为基督教其中一支的东正教,在俄罗斯是很特殊的教会。这个教会在俄罗斯,不仅仅是在百姓大众的意识当中,而且对社会道德、秩序,以至于国家政治生活都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其次,俄罗斯是一个坚韧不拔的伟大民族。人们通常爱用北极熊来形容俄罗斯,这个说法也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实际上俄罗斯人听到北极熊是很舒服的,并不觉得是贬低他。在俄罗斯人看来,北极熊并不代表很凶猛、伤害人或与人不友好的概念。北极熊能够在终年积雪、坚冰不化的严酷环境下生存,不畏气候之恶劣。这个比喻的确很贴切地刻画出了俄罗斯人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和信念。俄罗斯数百年的历史充满了联绵不断的血与火的洗礼,专制统治、宫廷政变、内战、饥饿、革命、外敌入侵是不断地出现,因而俄罗斯民族经受的考验也是联绵不断的。但是俄罗斯民族不仅经受住了这些严酷的考验,战胜了各种灾难,而且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取得了领先世界的科技进步。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无论在音乐、绘画、舞蹈方面,还是在科技方面,如航天技术,都是很杰出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大文豪托尔斯泰,发明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门捷列夫,总之是举不胜举,人才辈出。

可以说,俄罗斯民族是很了不起的,俄罗斯能够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也绝不是偶然的。前些年,国内国际上曾经出现过一些对俄罗斯前途非常悲观的看法,认为俄罗斯从此一蹶不振、永无翻身之日了。其实这样一个经历过无数苦难磨练的民族,长期笼罩在荣耀光环下的民族,是绝对不会自甘沉沦的。历史上确实有过一些民族,强盛过,后来衰败了,再也没有翻过身来,永远沦为二流国家。但是俄罗斯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它作为一个世界性大国的基础和本钱仍然存在,俄罗斯一定会重新崛起,这一点应该成为我们观察俄罗斯一个重要出发点。很多人,不仅是我,都相信俄罗斯一定会重新崛起、重塑大国雄风。我认为,俄罗斯不会在世界上变为无足轻重的二等公民或者是三等公民。如果我们在研究俄罗斯问题时,否定俄罗斯会重新崛起这个观点,会导致很多其他完全不同的结论。相信俄罗斯将来一定会崛起,是我们认识和研究俄罗斯问题的重要出发点。至于俄罗斯重新崛起之后奉行什么样的政策,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不是今天要讨论的。

第三点,俄罗斯是一个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因素。认识这一点也很重要。历史上俄罗斯曾经多次扮演欧洲的解放者、仲裁人的角色,对欧洲格局的演变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知道,1812年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亲率大军,入侵俄国,一度占领莫斯科,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俄罗斯凭借辽阔的大地和人民的勇敢与智慧战胜了入侵者,取得了永载史册的卫国战争胜利。这一段历史很有意思。为什么说俄罗斯辽阔的大地也算是战胜拿破仑的重要因素呢?的确是这样,因为拿破仑入侵到莫斯科的时候,长途跋涉,整个军队已经是疲惫不堪了。俄罗斯当时有一个独眼龙元帅库图佐夫,他的战略很精明,就是不跟拿破仑硬拼,而是迂回躲避其锋芒,最后终于把拿破仑拖垮。这就是运用俄罗斯的疆域广大这个因素。拿破仑最后在退出俄罗斯的时候,已经溃不成军了,非常狼狈,许多人就饿死、冻死在路上,因为拿破仑的军队毕竟不是在本国作战,在异国他乡不会得到帮助,光冻就冻死不少人,马匹走着走着就饿死了。有的人过河时跟冰结在一块儿了,有的人丢了皮靴。在俄罗斯没有皮靴就等于没命了。当时拿破仑是不可一世的,整个欧洲被他席卷一空,可是在俄罗斯碰了钉子。

20世纪希特勒气势汹汹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妄图一举灭亡苏联,结果被苏军打的落花流水。只要了解一下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烈悲壮,瞻仰一下马马耶夫山岗上高举长剑屹立的英雄母亲雕像,任何人都不能不为俄罗斯人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所震撼。在座的可能有不少人去过伏尔加格勒,希特勒的几十万军队在这里遭到了惨败,整个二战战场上的形势就出现了战略性转折。在那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民族是多么坚强。

冷战时期,苏联作为两超之一,其影响力更是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现在俄罗斯的分量虽然大大减弱了,但是它仍然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拥有和美国相匹敌的庞大核武库,巨大的军事供应,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仍然不可小视。看等俄罗斯确实可以有不同的视角,有的可能比较宏观一些,有的可能比较具体一些。我在这里讲到它有庞大的核武库,有人可能会问有这个核武库怎么样?能用不能用?其实,俄罗斯的庞大的核武库里确实有很多陈旧的东西,包括管理和军事纪律都存在很多问题,说明他们在这方面的实力有很大的下降,但是这一切都不能抹煞一个事实,俄罗斯仍然是一个核大国,而且是仅次于美国的核大国,拥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威慑力量。我们中国的核力量,法国的核力量根本不能与其相提并论。我们应该如何看问题?我们搞研究,要讲究科学的分析,不能说俄罗斯的核潜艇出了问题就据此认为它的潜艇都不能用了。目前俄罗斯多弹头的导弹也是很厉害的,那是中国没法比的,美国有的地方也不一定比俄罗斯强。在珠海有人看过苏-27的飞行表演,俄罗斯飞行员的表演是绝技,堪称世界一流。现在国际反恐斗争如火如荼,这个斗争也离不开俄罗斯的参与、支持和配合。

至于说到俄罗斯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能会有人提出质疑。俄罗斯就那么一点经济实力,怎么还能影响到世界的发展呢?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可以有很多的因素,当前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能源。如果能源安全不能得到保证,一个国家就很难发展,特别是可持续的发展。大家知道,俄罗斯是一个油气资源大国,这个说法是全世界公认的。去年俄罗斯已经超过沙特成为世界第一产油国,俄罗斯的天然气储量也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等到将来的石油开采越来越少了,天然气的价值就越来越高,天然气作为能源的作用和重要性就会越来越被各国重视。所以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国际能源市场形势趋紧、国际油价一再攀升的形势下,俄罗斯能源的战略价值日益提升。大家在这个问题上都看重俄罗斯的地位,现在俄罗斯能源问题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也反映了这一点。

第二部分我想讲一讲俄罗斯发生的巨大变化。俄罗斯的改革,从戈尔巴乔夫时期开始,一直到叶利钦,延续至今。应该说,现在的俄罗斯已经不是十多年以前那个俄罗斯了,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这些变化,各方面的评论很多,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无论是国外还是在中国,都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意见不尽一致。但总的一个看法是,相比于中国的改革,俄罗斯的改革代价更大一些,教训更多一些。从彼得大帝开始,俄罗斯历史上有过几次改革,包括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等等,但在苏联解体之后的这次改革,俄罗斯所经受的振荡持续的时间最长,破坏力最大。这一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可以总结出很多很多,我认为最重大的有三点。

第一,改革应该以政治和社会安定为首要的条件。任何改革都是有风险的,都会程度不同地带来社会振动,但如果政治上安定,思想上统一,就可以有利于有效地化解改革带来的风险和振荡,使改革实现软着陆,同时进一步促进政局的稳定。反之,改革中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危机,使改革难以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实际好处。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俄罗斯的例子上看得很清楚。我在俄罗斯当大使期间,俄罗斯朋友经常谈起这个话题,说改革没看到好处,没收到实惠,不像中国的改革,中国人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平时接触到的大部分俄罗斯人都是这么评价的。中国在文革之后先用了三年时间拨乱反正,然后才开始启动改革,而且在改革进程中始终注意保持政治稳定。俄罗斯的情况与中国不同。独立之初,俄罗斯出现党派之争,政府和议会对立,形成双重政权。加之中央和地方之争以及改革思想路线之争,局势一团糟,甚至发生炮打议会大厦这样的事件。莫斯科市中心也有个白宫,现在是总理办公的大厦。在当年,叶利钦执政时是一个议会大厦,总统、议会之间的矛盾发展到白热化,就打起来了,总统用大炮把议会摧垮,以至于在好长时间内走到那儿都能看见炮弹累累的痕迹。后来花了很多钱才把这座大厦修好。这种情况下怎么能搞改革呢?总之,当时政局非常不稳定,进行改革的政治、社会条件并不具备。

俄罗斯有些政治家常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共产党执政、仍搞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够得到西方几千亿美元的投资,而模仿西方政治制度,认同西方价值观念的俄罗斯反而不能呢?他们经常思考这个问题。在他们看来,俄罗斯同西方都是一家人了,制度也是一样了,意识形态也是一样了,过去不是很强调意识形态吗,现在怎么搞的,共产党执政的中国都很容易得到外资,俄罗斯却不行,一年能有几十亿美元外资就了不起了,这些年加起来也就是六、七百亿美元,同我们中国根本没法比。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对于国际投资来说,稳定和可预测性是盈利的最重要保证。所以这个问题也并不复杂,并不是西方喜不喜欢共产党的问题。

第二,改革要以符合本国实际情况为根本。中国历届领导人都反复强调以实事求是、立足本国国情为指导思想。这是很重要的,我们革命胜利靠的是这一条,改革成功也是靠的这一条。当然我们改革不是关起门来改,而是打开国门,对外开放,多方借鉴外国的有益经验。但是有一条,我们不机械照搬外国模式,不迷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俄罗斯一度实行休克疗法,形象地讲,就是将它打闷了以后再让它苏醒过来。这种休克疗法的效果如何也是众所周知,没必要多说。

我看过一个俄罗斯的电影小品,是讲俄罗斯改革的。这个小品是讲在一个沙漠上居住着几个人,旁边有一个泉眼,泉水越来越少,于是这几个人就想要改一改,尝试了各种办法,包括挖土,都不奏效,解决不了问题,结果有一个人拿着一个大锤子,想冲着泉眼打一打也许可能会好,但打了几下子,整个泉水就一滴都没有了,这个电影到这就完了。这个电影很简单,就这么几分钟。后来我问俄罗斯人这是什么意思,他们说这是在讲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的制度不好,改来改去,结果更完蛋了,休克疗法就是这个意思。

还有一个漫画,是在华盛顿看到的,也是讲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漫画里的病床上躺着一个病号,床头上挂着一个牌子写着苏联,意思是这位病人是苏联,旁边站着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一看就知道是戈尔巴乔夫,因为他头上有一个标记,拿着一个大针管子给这个病号苏联打针注射,针管子上写着两个词,分别是“新思维”和“公开性”,这就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两大误区。再看第二幅,这个病人从床上起来了,他打了针以后振作起来了,围着病床追赶着戈尔巴乔夫,口里大叫“我要吃东西”,他饿了。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改来改去,结果经济不好了,越来越穷了,就是这个非常明显的意思,有了民主,有了新思维,有了公开性,结果没了吃的。

还有一幅漫画也很有意思,讲的是有一个小伙子跟他的女朋友在公园里约会,小伙子两眼瞪着女朋友的眼睛,女朋友就问他你干嘛老瞪着我的眼睛,结果小伙子说了一句话:“我可找着土豆了!”这不是玩笑,土豆在俄罗斯是非常重要的食品,谈恋爱的时候,把眼睛都看成是土豆了,这也是对改革的尖刻讽刺!

第三,改革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苏联和东欧剧变之后,在这个广阔的地区形成了急进和渐进两种改革模式,孰优孰劣,学者们现在还争论不休。我历来认为大国的情况不比小国,改革要十分慎重,稳中求进,否则就有可能惹出大乱子,甚至遭来灭顶之灾,前苏联就是一个例子。前苏联改革急于求成,不计后果,幻想利用几百天的时间实现一个什么计划,就能一步跨入资本主义的天堂,这同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搞大跃进,想一步跨入共产主义,性质上没什么两样,异曲同工。这样做的结果不是大跃进,也不是一下子能甩掉穷困帽子,而是大倒退。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现在真正实现了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大跃进。我们中国人讲“欲速则不达”,“宁静以致远”,这话是很有东方智慧的。

最近有俄罗斯学者对中国的发展模式作了一个概括。他说,中国的模式是逐步地、分阶段地为市场经济和代表制式的民主制度创造前提,不搞大跃进和休克疗法。我想他的意思是指中国的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的,不同于休克疗法,也不搞大跃进,我们的目的是逐步地形成市场经济、代表制式的民主制度。应该说这个俄罗斯学者还是抓住了一些实质性的东西。

我在俄罗斯的所见所闻可以证明,俄罗斯现在越来越关注和重视研究中国的改革和发展经验了,这是一个积极的变化和现象。我这么说不是没有意义,因为我多年搞这个工作,知道俄罗斯人看中国的发展心态还是很复杂的。长时间以来有些人不相信中国的发展模式,你要和俄罗斯人讲中国GDP增长多快,上海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浦东是什么样子,他们是不相信的。只有到中国来亲眼看一看,才长叹一声,承认这是事实,承认中国真正发生了一个奇迹。我们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有一位六十多岁的俄罗斯老同志,文化大革命期间在中国工作,他的女儿就是在中国出生的。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他又到中国来,根本不能相信眼前发生的变化。现在这个老同志走到哪里对中国都是赞不绝口。但大多数俄罗斯人都是不相信,因为在文革期间苏联关于中国的宣传中,中国人是非常愚昧、无知、落后的。赫鲁晓夫说中国人几个人穿一条裤子,一家人盖一条被子。对中国的这样一种印象不仅在俄罗斯,而且在整个前苏联地区都是很深刻的。如果不亲眼到中国来看,他们不会相信中国会有如此的变化,但即便是到中国来的人,也不像我们这样子,将学习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外国经验作为一条政策。

普里马科夫是俄罗斯的前总理,前外长,现在也是世界上知名的政治家了。他最近在东方学家一个大会上讲,中国经济发展值得我们注意,这是一句话。第二句话,他说中国的经验不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我们都要研究。我们当然不是要把我们成功的经验向别的国家,包括向俄罗斯强行推广。中国的经验、中国的模式应该是自然地发挥其对世界的影响,我们是和平崛起,不能把我们的模式强加于人。这种经验和模式会自然地发挥作用,你这样做,做得好,就会有一个榜样的作用,我们不用自己去在那儿太多地自夸。

经历了长时间的动荡和混乱之后,目前俄罗斯国内的局势是怎样的?今后的趋势又如何呢?相信大家对这些问题也都十分关心。我的看法是,俄罗斯已经完成了由乱到治的转变,目前稳定的局面在可预见的将来不大可能再发生逆转。俄罗斯正在踏上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

为什么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性的看法呢?首先我们要看到,俄罗斯社会风向和民众的心理取向发生了重要变化。十年动乱给俄罗斯人上了深刻的一课,在动荡给国家带来的危害之后,当初的狂热和幻想破灭了,冷静和理智重新占了上风,人们渴望过安定的生活,渴望国家恢复秩序,从人心思变到人心思治,这也是俄罗斯政局趋于稳定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发生巨变之前,因为前苏联的制度,无论是经济制度还是政治制度都有很多的弊端,所以老百姓人心思变。但这几年变得非常混乱,十年动乱,使得老百姓整个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几乎是180度的转变,现在老百姓不是思变了,而是思治,求稳怕乱。我们文化大革命之后,之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拨乱反正,实现政治上的安定团结,人心思治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十年动乱从反面教育了人们,求稳定、求发展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这些年我在俄罗斯明显感觉到,混乱无序作为一个历史阶段已经过去,由乱到治这个转变过程已经实现,俄罗斯现在总的情况是政局已经走向稳定了,而且政局稳定、社会稳定能够保持下去。我们看到在几年之前,俄罗斯社会上罢工不断,煤矿工人罢工,铁路工人卧轨,这样的现象这几年几乎没有了。虽说俄罗斯经济总的情况远远不如我们国家,但是我到了几个州去调查后发现其社会保障制度还是相当的不错,俄罗斯长期以来形成了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所以现在看不到因为这些方面引起的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政治性的示威游行还有,到了某些节日,会出现共产党上街游行等等,但是这种游行也很有秩序,打着旗子,也有的敲锣打鼓,已经看不到那种破坏性的游行了。现在和苏联解体之后前十年比,特别是近五年的状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社会已经进入了一种稳定状态。

在意识形态领域俄罗斯现在也是多元化的,没有宣布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成为非法。久加诺夫也可以出书,也可以宣传共产主义,但是现在没以前那么多钱,也没有以前那么多的手段了。俄罗斯现在的主流媒体被一种自由化的思想所控制了。多少年来都在讨论一个问题,就是前苏联地区是否还会重新恢复苏联,恢复共产党的领导,恢复社会主义制度。这是现在我和大家都很注意观察的问题,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但是如果问一问前苏联地区的民众,通过民意测验也好,实际去了解也好,我觉得基本上没有这个可能,人们都不愿意再回到那个时期,不愿意再走回头路。虽然俄罗斯人对现状十分不满,但也不愿意回到以前那个时代。现在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绝大多数人接受目前的政治制度,接受目前的现实,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认同的,俄罗斯共产党对现实持批评态度。我认为,俄罗斯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不至于再发生大的变动了。在俄罗斯有这么一个说法:谁如果对苏联解体不痛心,那他就是一个混蛋,谁如果对恢复苏联还抱有希望,那他就是一个傻瓜。这种态度在俄罗斯是有代表性的,也是俄罗斯民众心理趋于现实的一个标志。

其次,应该说,俄罗斯经过反复的摸索、尝试,现在基本上找到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有的同志不一定同意这种看法,也没必要强求一致。在几年前,我们国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还是比较小心谨慎的,甚至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俄罗斯要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去探索。时至今日,我们对这个问题看得比较清楚了。俄罗斯在普京总统的领导之下,开始形成有鲜明俄罗斯特色的改革思路,其主要的内容和特点是政治上采取三权分立的架构,加强了垂直政权体系,克服了地方坐大和分裂主义的倾向。前不久别斯兰人质事件之后,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体系进一步得到了强化,这对确保政局的稳定、法制建设和国家职能的正常发挥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俄罗斯在保持政治稳定方面出现的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普京总统任职以来对政权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原来俄罗斯联邦的几个共和国在苏联解体之后继续保持着独立的倾向,它们不能独立就想使其地方的法律高于联邦法律,从而与中央争夺主权。在十年当中,这个问题非常尖锐。这个样子国家能建设好吗?这种现象在普京第一任总统任期内得到了纠正,解决办法就是加强垂直政权,从总统到地方,一级管一级。他这种做法在西方是受到批评的,被认为这是民主进程的倒退。大家看报纸都可以看到这一点。但我认为,这是符合俄罗斯国情的做法,在这样一个国家里,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权,国家的职能是得不到正常发挥的,想做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前面我也讲到,俄罗斯有崇尚权威和秩序的传统。长期的混乱不符合俄罗斯民族的特点,最终俄罗斯还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

在经济上,俄罗斯以市场经济为取向,但注重国家干预和调控,必要的时候不惜重拳出击,哄动一时的尤科斯石油公司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公司的老总我也见过,当时他39岁,在全球最富的人当中排行三十几位。他曾经是共青团的一个干部,在苏联解体之后搞银行事业,很快摇身一变,成为百万富翁了,然后他就搞石油,把石油公司变成了个人私有公司。这样利用私有化的进程聚敛财富的公司在俄罗斯有很多,都被普京总统整治了一番。正是因为他们对国家政治的干预以及对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都很大,所以政府在这方面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来排除这些干扰。

在意识形态上俄罗斯接受民主的普遍价值观,同时强调国家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俄罗斯目前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还是带有一些社会主义的色彩。现在要是到俄罗斯去,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我们还比较容易理解,和我们比较接近,有很多社会主义的东西,有时候还强调一些集体主义,不完全像西方那样强调个人主义。常常有人谈到俄罗斯融入西方、融入欧洲的问题,毫无疑问,俄罗斯一般民众中确实有欧洲情结,俄罗斯受到欧洲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到圣彼德堡去看,建筑都是欧式的,莫斯科也有很多的建筑是欧式的,有些建筑的设计师是意大利的或者是德国的。民众对于欧洲的生活水平都是很羡慕的,这一点是一个事实。但是俄罗斯在地缘政治和历史文化传统上,从来都是独特的、另类的、自成一体的。我认为俄罗斯永远都是俄罗斯,永远不可能失去它的特色。欧洲永远也不可能把巨大的俄罗斯装进自己的肚子里面去,如果俄罗斯加入欧洲,欧洲就不是欧洲了,太大了,欧洲到了太平洋,到了白令海峡了,跟美国接在一块儿了,所以不能想象俄罗斯成为欧洲的一部分,从地缘上,政治上,文化上都是不能想象的。尽管我们可以听到一些口号,说俄罗斯要融入欧洲,跟欧洲一体化等等。从长远来看,我认为俄罗斯永远是俄罗斯,是自成一体的,无论是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俄罗斯都有这个能力。

我认为,上面的最后一点也应该成为我们观察俄罗斯重要的出发点,否则的话,也会得出很多其他不同的结论,比如说俄罗斯倒向欧洲、倒向西方,俄罗斯不会独立了。国际上有一些人对俄罗斯的民主进程表示忧虑,但是俄罗斯的老百姓对当前的内外政策普遍表示欢迎。什么叫符合国情呢?我认为,符合本国历史文化传统,老百姓拥护,又能够见成效,有了这三条,就应该认为是符合本国国情的。所以今后经过继续的探索和实践,俄罗斯的国内政治形势应当是越来越好,而不会越来越糟。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俄罗斯的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起色,呈现出稳定强劲的增长势头,从1999-2003年四年期间,俄罗斯的GDP翻了一番半,达到了近4500亿美元,普京总统去年提出到2010年实现国民经济再翻一番的目标。以俄罗斯目前的经济递增幅度,加上国际油价持续飙升给俄罗斯带来的巨大外汇收益,实现上述目标应该不成问题,也就是说2010年它能够再翻一番。当然,如果仅仅看GDP数字,俄罗斯与中国还有很大的差距,与美国、日本更是无法相比,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数字后面俄罗斯有巨大的综合潜力。我看到香港有一篇文章,说我们国内一家权威研究机构搞了一个世界主要国家和国力的评估报告,其中美国居第一位,俄罗斯和中国分别相当于美国的40和25%,这就是说,中国的综合国力指数才相当于俄罗斯的三分之二。不管这个研究结果是否准确,但它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一国之综合国力不是单纯的GDP指数所能全部涵盖的,常常有人把GDP数字当成综合国力,综合实力的唯一标志,我完全不赞成这个说法。二者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同,GDP的数字和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差别很大。

我举一个例子,俄罗斯有个贝加尔湖,这个湖里的水是淡水,淡水的储量是地球上总淡水储量的20%,这个财富不是GDP能够包括进去的。我曾经提过一个建议,我跟俄罗斯人说,你们有油向我们输送,这么多的水你存在那儿干什么,能不能也输送一点,如果搞一条运河,蒙古也会受益,中国的整个华北都会受益。因为俄罗斯贝加尔湖的湖水非常奇怪,湖里有一条河是向外流的,周围的水汇集到湖中然后还要流走,而且流走的水量很大,这真是一个巨大的财富。这个GDP数字能够概括吗?是不能反映的。有人曾经讲过,按照GDP的人均数字,俄罗斯还不如葡萄牙,由此得出一个结论,俄罗斯的作用将来在欧洲肯定还不如葡萄牙,这个看法太绝对了,我们不能把GDP的数字同一个国家真正的潜力、真正的实力等同起来。

如果俄罗斯潜在的能量被充分调动、释放出来,俄罗斯的发展速度和前景是不可低估的。2003年朱鎔基总理访问俄罗斯的时候,我在那儿当大使。我对他讲过一个观点,认为俄罗斯复兴的速度很可能比我们此前预测的要快,朱总理表示同意。我注意到现在我们国内,持这种观点的人已经慢慢多起来了。

现在我来谈一谈中俄关系。今年是中俄建交55周年,不久前普京总统成功访华,双方领导人达成了一系列重大协议。大家知道,中俄是欧亚大陆上两个最大的邻国,有着4300多公里漫长边界,两国关系的好坏不仅对双方而且对整个世界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历史上两国关系大起大落,有过蜜月般的结盟,也有过恶梦般的对抗,苏联解体后,两国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并根据形势变化建立了不结盟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近年来,中俄关系健康发展的实践证明,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定位是正确的,符合双方根本利益,也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在苏联刚刚解体之后,两国互相视对方为友好国家,那时候是这么一个定位,经过两年,又发展成建设性伙伴关系,到1996年双方领导人又把两国关系的性质确定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当时这么一个定位在国际上是很引人注目的举动,也是一个战略性的决策。当时很少在国际关系中提到战略伙伴,据我所知,我们在此之前我们曾经同巴西说过这个意思,但是同大国没有讲过战略伙伴关系,俄罗斯是第一家。

如何预测今后较长一个时期中俄关系的走向?这个问题也是很重要的。俄罗斯今后的走向如何,两国关系的走向如何,同我们国家的发展是相联的。我的态度是乐观的,积极的,这样讲并不是空洞的姿态,也不是出于宣传考虑,而是出于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中俄友好是由两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面临的历史任务所决定的。当前两国都在集中精力振兴本国经济,解决国内问题,都迫切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周边环境,需要避免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扰和冲击。在这种背景之下,处理好与最大邻国的关系,显然都成为两国外交政策中的重中之重。多年来中俄政治家都清醒地认识到处理好两国关系的分量,都发自内心地愿意保持两国关系的长期睦邻友好,真诚的希望两国永远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这样一个坚定明确的政治意愿对于引导两国关系健康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两国领导人都有非常清楚的政治意志,或者是政治决断,这一点不可动摇,我们不能怀疑这一点。

中俄友好也是由两国所处的地缘政治和战略安全环境所决定的。这个话题大家可以进一步去探讨。两国面临着一些共同或者类似的麻烦,比如分裂主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三股势力的威胁,车臣、台湾问题等等,两国需要相互支持,协同应对。冷战之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决定了中俄互为战略依托,双方背靠背,相互借助,这有利于保持各自的战略主动,两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正是这种战略需要的体现。经过双方几十年的努力,可能引发两国关系争端的历史纠纷逐步得到妥善的解决,两国关系中不再存在重大的敏感源,不再有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不了的重大问题。此次普京总统来访,双方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走向问题,这是两国关系中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在俄罗斯的媒体中也会出现诸如中国的崛起将对俄构成威胁的论调,这个我也看到过,但这种论调要么有外国政治的背景,要么是出于对中国的误解,我们通过俄罗斯官方了解到,有些文章就是定制的,有人出钱写出来的。“中国威胁论”的论调不构成俄罗斯对华主流意识,至于说什么中国向俄罗斯远东移民,倒爷贸易等等问题,这些都在俄罗斯对华政策当中不占主导,对两国关系没有也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也听说过这样的情况,说中国人口爆炸,俄罗斯地广人稀,中国人大量向俄远东移民,有的媒体宣传在西伯利亚地区已经有50万中国人了,有的说100万,甚至有的说150万,媒体的报道随意地讲。有时候我回答关于这个方面的问题,我说俄罗斯这个地方一共有多少人?整个从乌拉尔到太平洋这么广大的地区,才有八百万人口,而你们说这个地区已经有150万中国人了,那走在大街上简直是应该到处都是中国人,黑压压的一片了,这现实吗?纯粹是无稽之谈。有的政客为了宣传,通过鼓动民族主义来拉选票,制造了这样那样的奇谈怪论,甚至说中国在边界上修筑了地下通道,中国人从那儿进到俄罗斯,这更是天大的笑话,我也不点名了。有一次我见到他们,我说你怎么说我们修地道到俄罗斯,大政治家怎么讲这个话。他说张大使,这是政治,我这么说说而已,你不要相信,不要当真。俄罗斯官方移民当局和安全当局定期公布一些数字来辟谣,他们的数字是远东有5万到10万中国人,也不一定是非法移民,有的是在那儿做生意,是来回倒的中国倒爷,不一定是成为俄罗斯的居民了,也不是在这里扎根就不走了。确实中国人移民到俄罗斯的并不多。可是媒体对这个问题炒作的越厉害,报纸好像就卖得越多。但政府当局在设计中俄关系的时候头脑是非常清楚的,这些问题并没有对中俄关系造成严重的侵害。

两国经济贸易合作正在加强,这是密切两国关系一个重要纽带。曾经有人讲过,如果中俄关系政治很热,经济上却冷,这样长期下去,两国关系会空心化,没有实质性内容。这确实是个问题。但经过双方的努力,这种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现在两国贸易发展势头很好,今年有望突破200亿美元的目标。当初提这个目标的时候,双方都没有信心,当时我还是副外长,叶利钦总统提出来,说我们两国的双边贸易一定要达到200亿,我觉得很悲观,因为当时才四、五十亿的双边贸易额。造成这个问题有很多原因,包括俄罗斯的经济改革没到位,双方的贸易很难开展,俄罗斯的市场经济也不成熟,到现在它还没有加入世贸组织。所以当时认为这样一个200亿美元的目标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提出来只是为了鼓舞人心,但是今年这个目标肯定能够达到、能够实现。前不久温家宝总理访问俄罗斯的时候提出来,到2010年争取达到600-800亿美元的贸易额。当然两国经济合作的发展仅靠贸易拉动是不够的,所以双方提出来要加强投资合作,中方已经宣布在2020年前向俄罗斯投资120亿美元,用于俄罗斯的基础设施建设、油气开发和双边高科技合作。应该说双方经济合作的空间和潜力是非常大的,这些年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合作机制,摸索出了一套切实有效的合作途径和领域,加上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推动,相信两国贸易合作今后会越来越密切,对两国政治关系的促进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

这里我还想借这个机会谈一谈上海合作组织对两国关系的推进作用。很多同志问我,你是刚从上海回来吗?我是在上海合作组织办公,并不是在上海办公,只是叫这么一个名字,只是在那儿成立的。当时成立的时候想了很多名称,有欧亚合作组织,地区合作组织,有的建议叫中亚合作组织,因为最初元首会晤就是在上海举行的,所以后来一致决定叫上海合作组织。在我们国内,很多人还以为是中国的一个组织,对这个组织有各种误解,其实这是一个政府间区域多边合作组织,是第一家把秘书处设在中国的这样一个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是外交机构,同中国政府签订了东道国协定。上海合作组织现在有六个成员国,今后有扩大的趋势,蒙古已经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第一个观察员国,巴基斯坦也正式提出申请要成为观察员。还有很多国家有类似打算。

上海合作组织两个主要成员就是中国和俄罗斯,应该说这个组织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地缘空间,双方在这一多边组织内的紧密合作也是出于稳定地区环境和促进地区繁荣的共同需要,也就是说两个国家都有这种需要。稳定这个地区,促进这个地区的共同发展,符合我们两国共同的战略利益。现在上海合作组织已经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新生事物了,产生了独立的地缘和国际效应,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不能再把它看成中俄关系的一个附属品,但是它对进一步密切中俄关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上海合作组织还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提出了在20年内实现商品、资本、技术和服务四大自由流通目标。这实际上就是经济一体化,在上海合作组织高层通过的文件当中已经出现经济一体化的说法。最初的时候,有些成员国也有保留,因为同中国、同上海合作组织搞经济一体化,大家都没有思想准备,学者也没有研究这个问题,但现在政治家至少是已经开始接受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之内推进经济一体化这样的一个目标。具体来说,是要先实现资本、商品、技术、服务的自由流通,为达到此目标要创造一系列的条件,包括要开展海关方面的合作,简化程序,排除一些原有的障碍,一些标准要统一化等等,为“四通”创造条件,实现投资和贸易的便利化。中俄双方有这样一个共同目标,这是很不容易的。虽然最终实现这样一个经济一体化目标是不容易的,但也应该说是一个很积极的进展。

上海合作组织把“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动准则,在成员国相互关系中实行新的发展观、新的安全观和新的文明观,这是中俄两国和其他成员国共同的主张。中国无意在中亚谋求特殊利益,支持俄罗斯在该地区长期稳定地发挥重要作用。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开展地区经济文化教育,交通能源,环保等各领域的合作,符合中俄和其他各成员国的利益,相信俄罗斯为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各项合作会不断的做出自己新的战略判断和选择,表现出一种更加积极、更富建设性的态度。有学者认为,欧盟的历史意义在于解决了法德关系定位的问题,而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任务是要解决中俄关系的定位问题。这个观点到底怎么样?大家可以讨论。但我觉得有一点是对的,就是处理中俄关系不能仅仅从双边角度着眼,还必须把它纳入区域乃至更加广阔的合作进程,从而使它的土壤更加深厚,根基更加牢固。我认为上海合作组织将不断地得到加强,这不仅有利于中俄两国,也有利于地区的发展。

上面列举了这么多,主要是想说明中俄关系的长期稳定和友好发展,不是我们空口随便说说,而是由诸多重大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包括双方对各自战略环境的认识和战略机遇期的把握以及对两国关系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等等。这些都是会长期对两国关系的走向起决定性作用的。这是我们对两国关系的判断。当然,中俄关系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们看中俄关系时要抓住最主要的因素。

这里也要强调一点,不能以为有了上述这些有利因素,就认为中俄关系可以自动地保持积极前进的势头,不需要双方再做任何努力。其实越是意识到这个关系的重要,越是要倍加珍惜呵护,越是要不断的增加投入,否则中俄关系也可能遇到挫折,出现停滞甚至是倒退,这不是耸人听闻,保持这个忧患意识是有好处的。

最后还想谈一下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上面提到了俄罗斯的能源优势和当前世界能源的严峻形势。至于中国的能源状况,近年各种媒体报道很多,大家都很清楚。能源特别是油气资源是一种战略资源,关乎国家的发展兴衰,所以各国都很重视,竞争很激烈。我们需要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因为俄罗斯与我国比邻,油气输送十分便捷,可以从陆地直接输送过来,避免海上运输的风险,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从安全角度讲都是有利的。俄罗斯需要向中国出口油气,需要中国这个市场。因为俄罗斯油气出口的收入在其预算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其经济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支柱。所以不开采不行,开采出来不卖也不行,必须找到买主,而中国就在它跟前,我们政局稳定,并且是一个有信誉的消费者,又有中俄良好的政治关系作保证。

当然大家也知道,中俄修建油气管道问题目前进展不是很快,我认为,这与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能源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能源出口多元化的政策有关,而不能说它在能源上的对华政策有了改变。什么意思呢?本来修安大线有过协议,虽然不是政府协议,但毕竟是一个重大的政府认可的行动。但是后来俄罗斯对于远东地区能源开发有一个新的战略、新的部署,要整个考虑到俄罗斯这个地区的发展,要振兴这个地区。我们中国讲振兴西北、振兴东北,而它现在要振兴远东。俄罗斯也有一个战略,其中整体战略当中又有能源开发战略,这个能源先开哪儿,后开哪儿,管道经过什么地方,取决的因素很复杂,所以形势后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外,俄罗斯现在也明白了,能源出口多元化对俄罗斯有利。普京总统访华前夕,我们的记者采访他,普京曾经非常坦率地说,我们决定这个问题首先应该考虑到俄罗斯的民族利益,这个话说得非常坦率,我看也可以理解。任何一个国家石油资源的出口,首先要考虑自己国家的利益,其中考虑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恐怕也是可以理解的。俄罗斯要出口不可能是出口到中国一个国家,这样的话,它的出口市场就依赖中国。反过来讲,我们作为消费者,中国的石油战略和能源战略也不应该过多的依赖某一个国家。我们的石油战略、能源战略也应该是多元化的。现在哈萨克斯坦也很积极,中哈石油管道已经在9月份动工了,进展非常顺利,到明年9月底就能够供油,这就很好。还要想办法从其它地方进口。要保持我们能源进口的多元化。多种选择在战略决策当中是一个重要的原则,不懂这一点,就不可能做出非常有远见的战略性决策。

目前,俄罗斯国内正在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估,还没有做出最后决定。如果单从可行性和可靠性的角度来讲,安大线无疑是首选,毕竟是经过多年的论证,技术上也很成熟,不管输油管道走向的最终结果如何,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俄罗斯正在并且将不断地扩大向中国提供石油,这是个事实,不要只看它的管道修没修,还有铁路供应等其他方式。据我所知,整体上的供应量不是减少,而是在增加。中俄之间的油气管线问题是主线也好,是支线也罢,我看最终还是会修的,我对此还是持比较乐观的看法。

今天的发言占用了大家很多宝贵的时间,其实我想说的也就是几句话:俄罗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国家,俄罗斯国内发生的变化可以给我们提供许多启示,俄罗斯总的政局走向将是稳定的,俄罗斯已经开始了民族复兴的进程,俄罗斯的对华友好政策可望长期保持下去,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广阔而良好的发展前景。我想,如果这些结论能够成立的话,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仅是十分有利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谢谢大家!

郑必坚:朋友们,我想我们都听得出来,张秘书长的讲演是经过精心准备的,这个讲演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分析,就是分析的态度、分析的方法。同志们,我们在世界大转折的时候,首先最需要的我认为就是分析,对于世界范围的重大问题,比如像俄国这样的大问题、大存在,采取分析态度是绝对重要的。在分析的基础上,在世界大转折进行当中,我们才能够得出应有的新认识、新概括,这就是我们的责任。我听说研究生院的同志们也研究了张秘书长的讲题,也希望能够当面向你请教,可以给点机会吧。

提问:我是来自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研究生,今天我非常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站在这里向你请教问题,我们都知道中俄两国现在正在全面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您曾经两次获得了俄罗斯的友谊勋章,在2003年的10月份,普京总统亲自向您颁发了促进俄中两国友谊的荣誉证书,我们还知道俄罗斯的社会科学院授予了您科学院士的称号。我今天的问题就是想问一下,在中俄两国发展的过程当中,您认为您自己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张德广:谈不上什么贡献,我从中学时候就学俄文,此后一直没有脱离,开始在国内工作,在外交部当翻译,后来70年代在前苏联,我在使馆里面工作,当一名小随员,在使馆里面修房子、栽树,可能就是对大使馆的建设有一点贡献(笑声)。此后多年,到美国去工作,到哈萨克斯坦去工作,一直没有放弃对俄罗斯的研究和关注,直到现在,上海合作组织当中俄罗斯也还是一个主要的成员国,所以我每天现在还是给俄罗斯的外交官打交道,一天到晚还是使用我的俄文,包括批阅的文件也是俄语的。如果讲到贡献,也可以说40年了,致力于这样的工作,毕竟是做了一些有益于两国关系发展的事情,感觉自己过得比较充实,一辈子没有虚度。至于俄罗斯给予的一些荣誉的称号,这也是人家出于两国关系的考虑,并不是看到我做了多大的贡献。真正做贡献的还是我们的中央、我们国家领导人的英明。

提问:我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记者团。我想问一问您,在中国和俄国文化交流方面,您认为这两个深层文化中,最能融合的地方和最不能相互理解的地方在哪儿?谢谢!

张德广: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我多年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也有一个深深的体会,中国、俄罗斯中间还是很有必要加强相互之间的了解。这两个国家虽然是邻国,但毕竟是有相当长时间的隔阂,文化背景、民族特点又各不相同,彼此心灵的沟通和文化上的沟通目前还是很不充分,应该在这方面多做工作。俄罗斯人,特别是知识界对中国文化、尤其对中国的古典文化和中国的古典思想是很崇拜的,兴趣很大。也有一批终身致力于研究中国文化、中国古典思想和中国现代的汉学家。这些汉学家都六、七十岁了,生活也很艰苦,因为工资很微薄。苏联解体之后,他们的生活并不好,知识分子的生活并不好过,但是他们坚持进行研究工作,要把中国的古典思想介绍到俄国去。现在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的父亲就是翻译《西游记》的作家。俄罗斯有位学者,现在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也不是很好,我当大使的时候知道他多年来致力于翻译《四书》,他对孔子的思想、孔子的哲学非常崇拜。这本书他们翻译了以后,送给普京总统,据说通过普京总统还送给了胡锦涛主席,第一版出了1500册。这个书里面的思想,包括人道主义精神,还有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推而广之,有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都是非常有益的,吸引力很大。比如“和而不同”这个词,“和”是什么意思?咱们的理解不见得是正确的。“和”是不是和平?不一定。是不是和谐?也不一定。有一本书里面讲“和”字实际上就是节制,相互关系相互节制的制度,一种规则。和而不同,就是我们应该达成一种一致的规则,大家互相尊重,但大家也应该保持各自的特色,而不是一般人所解释的那样。现在对汉字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翻译这本书的过程很艰苦。我对这个学者很佩服,经过很大的努力给他争取到了四千美元的资助金来出版这本书,他非常高兴。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做更多的工作,促进中俄两国的相互了解,研讨会和面对面之类的文化方面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而不仅仅是光搞政治和贸易,只有这样,我们的关系才会有更加深厚的社会基础。

提问:您刚才谈到俄罗斯人民信奉东正教,这种信仰对他们的性格有很大的影响,您觉得现在大部分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大部分科研工作者的信仰是什么?

张德广:中国人信仰的是社会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我们大家都很清楚,用不着我来回答。也不能说俄罗斯人现在东正教是其主要信仰,他的信仰是多元化的。

郑必坚:我们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张秘书长!

(本文版权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