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论坛专题 > 学术走向公众 科技服务社会
科学家对话青年天文爱好者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6-09-18 【字号: 小  中  大   

作为“全国科普日”活动的组成部分,“天问人思话和谐——国家科学图书馆邀您对话著名天文学家”活动9月16日下午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举行。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研究员与数百位年轻的天文爱好者共聚一堂,就冥王星“除名”、航天器撞月等话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本次现场对话活动由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Newton—科学世界杂志社和天文爱好者杂志社共同举办,观众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以及自行前来的青年天文知识爱好者。

对话开始,欧阳自远首先声明,自己的专业是地球科学,因此不是一位天文学家,“最多只能算天文爱好者”。他指出,对太阳系的探测将是21世纪空间探测的一个主题,其主线则是月球和火星;这一探测也将大大推进我国科技发展,完成它的重任,则落在了年轻人的肩上。

朱进刚从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天文联合会大会回来,参与了“裁决”冥王星的投票。他指出,有些媒体有关冥王星退出行星行列的报道,不太确切。他表示,随着天文探测的不断深入,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也日益深刻,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如果冥王星现在被发现,根据其体积、轨道等特征,“肯定不会被当做大行星”,因此其降级也是“非常理所当然的事”。

欧阳自远随后对9月3日欧洲“智能一号”探测器撞击月球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他表示,“智能一号”从一开始就是高新技术的演练场:其粒子发动机飞行近亿公里只用了60公斤燃料;其数据传输波段比我国选用的更快;特别是其携带的科学仪器,总重量才19公斤。探测器完成历史使命后,根据科学家的安排将主动撞击月球,是以粉身碎骨的代价为人类作出了最后的贡献。

欧阳自远特别指出,国内一些媒体的报道,过分夸大了“智能一号”撞月的科学意义。他表示,“智能一号”撞月意义有二,一是原来轨道太高,撞击过程中可以获得更精细的照片,二是探测器留在月球上,可起到较好的科普教育作用;此外,撞击时的闪光甚至尘土,有助于科学家分析月壤的主要成分。而一些报道宣称这一撞“掀开了月球探测的新高潮的前奏”、“可以确认月球的起源”、“为开采利用月球资源提供新的启发”,这种说法连英国人、德国人自己都不会相信。

有关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话题,再次引起听众浓厚的兴趣。朱进介绍,最近十年来,科学家对小行星的探测在量级上有几十倍的提高,目前为止相当部分可能带来危险的小天体都已经被观测到。结果是:未来100年内,撞击地球概率大于零的小天体有100个左右,但概率都小至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最可能的最大概率仅1/300,虽然行星体积确实很大,但那也是700年以后的事情了。

欧阳自远说,和朱进研究的是未来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相反,他自己研究的则是已经撞击过地球的小行星,要发掘撞击产生的环境、气候变化和生物灭绝的科学证据,分析还原撞击的整个过程,他还专门写了一本书,介绍小天体撞击诱发的环境灾变与生物灭绝。他指出,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就是由一颗撞击在墨西哥一个半岛上的小天体引起的。这种撞击不同于一般人的想象:天体高速通过大气层、产生极强的冲击波最后完全粉碎,由此引发森林大火、摧毁性的海啸、遮天蔽日的尘埃,最后由于缺少阳光、温度下降,导致地球70%的物种陆续灭绝。

在随后的现场交流中,欧阳自远和朱进回答了现场观众以及网友有关陨石、宇宙理论、探月工程难点、宇宙生命、UFO等问题。欧阳自远教导年轻人,成为一名天文学家必须具有一份雄心壮志,但做任何科学工作得首先要学会做一个有诚信的人,其次应通过训练、熏陶,掌握天文学发展中形成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最后还应敢于创新,争取获得突破性进展。

本次现场对话主持人为Newton-科学世界杂志社主编唐云江。国家科学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晓林博士在致辞中介绍,该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科学文化传播和科学普及,近几年在国家科学图书馆举办的近百场次科学普及报告和展览活动一律免费,国家科学图书馆已成为全国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的科技活动的示范基地和科技创新的教育基地,不少参观者都已成为常客。

当天,“探寻宇宙奥秘 启迪人生智慧——宇宙与人”大型图片展也正式在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开幕。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