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论坛专题 > 我国兴起现代化研究新浪潮 > 现代化理论研究
现代化目标的世界坐标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提供 发布时间:2003-08-19 【字号: 小  中  大   

作者:何传启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几代人的梦想和追求。早在1987年4月,邓小平同志就首次系统阐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根据小平同志的设想 ,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是到2050年,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显然,第三步战略目标不同于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它是一个跨度50年的动态目标,是以世界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为参照系的。

现代化是动态的和世界性的。中国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如果不了解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就不能全面了解中国现代化的现状。如果不分析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就不可能展望中国现代化的前景。如果不建立世界现代化的坐标,就不可能明确中国现代化的目标。现代化目标的世界坐标,是国家和地区制定现代化战略的基本参照。

一、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18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现代化发展方向发生重大转折,世界现代化内涵发生本质变化,经典现代化理论发生范式危机,世界现代化理论研究出现三种新潮流。

1、世界现代化方向发生重大转折

在20世纪50~60年代,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特征的第一次现代化出现高潮,发达工业化国家先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进程,发展中国家纷纷投入现代化的洪流,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化国家第一次现代化的完成,科技革命和信息革命开始改变人们的观念和行为,高技术、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和创新等新事物日益影响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城市居民纷纷向郊区和乡镇迁移,工业部门纷纷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或者向服务业和知识产业转移,工业化国家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展方向发生转折,经济的非工业化和社会的非城市化(或逆城市化)现象日益明显,发达工业化国家先后完成从第一次现代化向第二次现代化的历史性转变。发达国家进入以非工业化(工业转移+工业升级)、非城市化(或逆城市化,城市扩散+信息化)、知识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现代化轨道。工业经济衰落(表1),知识经济崛起,反映了世界现代化方向的重大变化。



2、世界现代化内涵发生本质变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内涵是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发达国家国家的新现代化内涵是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随着知识革命、信息革命的发展,知识经济正在改变世界的面貌。发达国家知识产业的比重超过50%(图1),表明世界现代化的内涵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图1
图1


3、经典现代化理论在发达工业国家出现范式危机

20世纪50~60年代形成的经典现代化理论,是对18世纪以来世界现代化规律和特点的理论阐述。根据这种理论,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它包括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变化;它既发生在先进国家的社会变迁里,也存在于后进国家追赶先进水平的过程中。现代化既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指完成现代化过程的工业国家的发展状态(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目标)。经典现代化理论,一方面阐述了现代化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一方面阐述了现代化的结果,即已经完成现代化过程的国家所处的状态和特点——现代性。现代性在不同领域有不同表现,如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法治化和科层化,经济领域的工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等,社会领域的城市化、福利化、分化和整合、人口流动、信息传播等,人的开放性、参与性、独立性、平等性等,文化领域的宗教世俗化、观念理性化、经济主义、现代主义、普及初中等教育等。

在20世纪70年代,经典现代化理论遇到麻烦:不能解释发达工业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发展。学者们发现,用经典现代化理论解释发达国家18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的发展过程是合适的,用它解释发展中国家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也是合适的,用它解释发达工业国家将来的发展就不合适了。20世纪 70年代以来,发达工业国家的非工业化、非城市化、信息化、知识化、工业经济衰落,知识经济崛起,知识社会来临,这些变化远远超出了经典现代化理论的范畴。

可以肯定地说,工业社会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点,而是一个驿站。那么,工业社会以后的社会是什么社会?发达工业国家今后的发展过程是什么?

4、世界现代化理论研究出现三种新潮流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以法国、美国学者为代表的后现代化理论;80年代德国学者胡伯教授提出了生态现代化、贝克教授提出了再现代化理论;90年代我国学者何传启研究员提出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下面简要介绍后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后现代化理论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是现代化,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是后现代化。从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转变还包括政治、经济、性和家庭、宗教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如从物质主义到后物质主义、从现代价值到后现代价值、从生存价值到幸福价值等。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是经济增长,通过工业化和系统的技术应用来扩大有形产品;后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是使个人幸福最大化,追求生活质量和生活体验。在专业化、世俗化和个性化方面,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继续。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为,从人类诞生到2100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分为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等4个时代,每一个时代都包括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过渡期等四个阶段,人类文明进程包括4个时代16个阶段;其中,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转变过程是第一次现代化;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的转变过程是第二次现代化;文明发展具有周期性和加速性,知识时代不是文明进程的终结,将来还会有新的现代化等。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①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它包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等各个方面的转变。它既存在于先锋国家的社会变迁里,也存在于后进国家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中。

②从18世纪到21世纪末,现代化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第二次现代化不是历史的终结,将来还有新发展。

③两次现代化有不同规律和特点。第一次现代化的主要特点是工业化、专业化、城市化、福利化、流动化、民主化、法治化、世俗化、信息传播和普及初等教育等。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特点是知识化、分散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个性化、多样化、生态化、信息化和普及高等教育等。在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物质生产扩大物质生活空间,满足人类物质追求和经济安全。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生活质量是第一位的,知识和信息生产扩大精神生活空间,满足人类幸福追求和自我表现;物质生活质量可能趋同,但精神和文化生活将高度多样化。

④两次现代化是紧密相关的。在同一个国家和地区,第一次现代化奠定了第二次现代化的物质和社会基础;第二次现代化在许多方面是第一次现代化的消除和“反向”,在某些方面是第一次现代化的延续和发展,在有些方面是新发生的;两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则是综合现代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两次现代化相互影响和竞争,在公平贸易条件下两次现代化是相互促进的,在不公平贸易条件下两次现代化是相互制约的。

二、世界现代化的坐标

世界现代化方向、内涵和理论都发生了变化。世界现代化进程也发生变化。要了解中国现代化的现状和前景,就需要对世界现代化进程进行评价,建立世界现代化的坐标。

1、评价方法和数据来源

评价方法:世界现代化进程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两大阶段,两次现代化要分别进行评价。第一次现代化评价包括人均GNP、农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农业劳动力比重、城市化、医疗服务、婴儿存活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大学普及率等10个发展指标。第一次现代化标准大约为1960年19个工业化国家指标平均值。第二次现代化评价包括知识创新、知识和信息传播、生活质量和经济质量等四大类指标16个具体指标,以最近年(1999/2000年)高收入国家平均值为基准值。世界131个国家的数据来自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和联合国统计年鉴等。

2、1950-2000年世界现代化的坐标

在50年里,世界上完成或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的国家从2个增加到61个,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国家从0个增加到24个(图2)。2000年大约有近半数的国家已经完成或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大约有18%的国家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相对于1950年,人类生活质量和经济规模得到空前提高。

图2
图2


如果把不同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定位在人类文明坐标系里,就可得到世界现代化的坐标。2000年世界现代化的坐标如(图3)。

图3
图3


3、2000-2050年世界现代化的坐标

(1)未来50年世界现代化的三种模式。世界现代化的发展非常不平衡,处于现代化进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将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和刚刚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国家将在第二次现代化的国际跑道上奋勇争先;那些没有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国家,或者选择从第一次现代化到第二次现代化的追赶现代化模式,或者选择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综合现代化模式。第二次现代化模式、追赶现代化模式和综合现代化模式,将成为21世纪前50年世界现代化的基本模式。三种模式的发展战略和战略重点是不相同的。

(2)未来50年世界现代化的预期水平。大体而言,2000年参加评价的131个国家,到2050年,大约有70个左右的国家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大约有50个左右的国家进入第二次现代化;世界发达国家(走在现代化前列的国家)将达到第二次现代化的过渡期,完成第二次现代化,中等发达国家中的部分国家将基本实现第二次现代化;2050年高收入国家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将大约是2000年指数的2倍;世界现代化的地区差距将仍然存在。

根据第二次现代化发展水平分组,2000年世界有发达国家17个、中等发达国家30个、初等发达国家31个和欠发达国家51个。中国处于初等发达国家水平,距离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较大。

2050年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大致是:全部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全部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其中,部分国家处于第二次现代化起步期,部分国家处于第二次现代化发展期,部分国家达到第二次现代化成熟期,基本实现第二次现代化。世界中等发达国家2050年第二次现代化指数约为80-160点。

三、中国现代化的现状与目标

1、20世纪后50年的中国现代化

在1950-2000年期间,中国现代化水平在快速提高。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已经从1950年的26%上升到2000年的76%,2001年达到78%,比2000年提高2个百分点;中国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从1970年的21点上升到2000年的31点。20世纪后50年里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平均每年上升1个百分点。如果保持1960~2000年40年平均发展速度不变,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将在2015年前后达到100%。

2000年我国医疗服务、婴儿存活率、平均预期寿命和成人识字率等4个指标已经达到第一次现代化标准。2000年我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居108个国家的第62位。2000年我国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在108个国家中排第58位。我国生活质量指数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1980~2000年,我国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年均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值,我国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第二次现代化水平的差距在缩小。

2000年全国有8个地区已经完成或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其中,香港、澳门和台湾第一次现代化的10个评价指标全部达标;北京、天津、上海有九个指标达标,辽宁和广东有六个指标达标。此外,江苏、浙江、黑龙江和山东有5个指标达标,其他22个地区只有2~4个指标达标。

2000年,香港和澳门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北京、天津、上海和台湾处于从第一次现代化向第二次现代化的过渡期,辽宁、江苏、浙江、广东等4个地区处于第一次现代化的成熟期,黑龙江等15个地区处于发展期,安徽等9个地区处于起步期。

2000年,我国已进入第一次现代化发展期,第二次现代化进展喜人。在发展中国家中,我国是较早重视第二次现代化的国家,我国第二次现代化水平的世界排名好于第一次现代化水平的世界排名。我国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快车道。

2、21世纪前50年的中国现代化

(1)我国未来50年现代化模式

21世纪前50年,世界现代化有三种基本模式:第二次现代化模式、追赶现代化模式和综合现代化模式。显然,中国尚没有完成第一次现代化,不能选择第二次现代化模式。如果选择追赶现代化模式,中国将很难赶上发达国家现代化水平。

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部分沿海地区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地区已经完成或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有些地区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中部和西部地区第一次现代化的路程还很长。这就是说,中国地区现代化是两次现代化并存。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建议:在未来50年里,中国整体上可以选择综合现代化模式,实施“运河战略”,推进路径创新、模式创新和战略创新,以第二次现代化带动第一次现代化,以第一次现代化促进第二次现代化,推动知识化、信息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图4)。

图4
图4


(2)我国2050年现代化目标

根据《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的分析,2050年中国现代化目标有三种可能:①低目标:第二次现代化指数超过当时世界平均水平(约90点);②中目标:第二次现代化指数达到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约120点);③高目标:第二次现代化指数接近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上线(约160点),基本实现第二次现代化。邓小平同志设计的是高目标。

简略地说,2050年中国现代化目标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生活质量、经济质量和现代化水平全面超过当时世界平均水平;全国完成城市化和信息化,发达地区完成知识化;全国基本实现第二次现代化。未来50年中国现代化将分为城镇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等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有相应的阶段目标。

中国现代化战略重点可以随着中国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而进行调整,不同阶段有不同战略重点。目前可供选择的战略重点有:①工业化和工业转移并重,推动新型工业化;②城市化和城市扩散并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③大力促进民主化;④继续推进信息化和网络化;⑤大力促进知识化和发展高等教育;⑥继续参与经济全球化;⑦建设国家创新体系;⑧实施生态现代化战略和⑨积极推行按贡献分配。

(3)我国地区现代化目标

地区现代化目标的选择有四种方法。其一,选择第一次现代化标准值为目标(大约为1960年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这个目标是固定的目标。其二,选择世界现代化水平平均值(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底线)为目标。这个目标是动态的目标。其三,选择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上限(发达国家水平的底线)为目标。这个目标是动态的目标。其四,选择发达国家现代化水平平均值(世界现代化前沿水平)为目标。这个目标是动态的目标。

我国地区现代化发展极不平衡。根据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的不同,我国34个地区可以分为6个发达地区、15个初等发达地区和13个欠发达地区。

不同地区选择现代化目标要与时俱进。北京等6个发达地区现代化目标:主要发展指标超过当时的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上线,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辽宁等15个初等发达地区现代化目标:主要发展指标超过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底线,接近当时的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上线。甘肃等13个欠发达地区现代化目标:主要发展指标超过第一次现代化标准,超过当时的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底线。

不同地区选择战略重点要因地制宜。比较发达地区:战略重点应是全力推进第二次现代化。重点是第二次现代化。加强知识创新、知识和信息普及、发展知识产业(高技术产业、文化产业、教育培训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知识型服务业等)、推动全球化、工业转移、城市扩散、生态保护等。初等发达地区:战略重点应是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重点是第二次现代化,同时弥补第一次现代化“缺课”,加快城市化、福利化和民主化建设;中心城市地区,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教育产业、文化产业、知识型服务业;参与全球化,推动工业转移和城市扩散,保护生态环境。欠发达地区:战略重点应是继续推进第一次现代化,同时培育第二次现代化的生长点。加强城市化、福利化和民主化建设,推动工业化和适用技术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加大引进和开发人力资源的力度,全方位普及中等教育和科学知识,持续地和大幅度提高人民文化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

一个伟大民族,如果有科学合理的现代化基本理论和发展战略,就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以克服的。中国历史已经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民族,中华儿女是富有创造力的优秀儿女。中华民族既然可以创造光辉历史,她就一定能够创造灿烂未来。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2003年7月18日

主要参考文献

邓小平,199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何传启,1999,《第二次现代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何传启,2003,《东方复兴》, 北京:商务印书馆

罗荣渠,1993,《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化战略课题组,2002,《中国现代化报告2002》,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化战略课题组,2003,《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Inglehart, R., 1997,Modernization and Postmodernization: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s in 43 societies. Princeton,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题图由《科学时报》记者段煦摄)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