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论坛专题 > 生物认证技术发展战略论坛 > 媒体追踪
生物认证:从现在出发
  文章来源:自动化研究所 发布时间:2003-09-24 【字号: 小  中  大   

□《计算机世界报》记者 周蓉蓉

前不久,联合国的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近期对188个成员国发布了航空领域使用生物特征认证技术的规划,提出将在个人护照中加入生物特征(包括指纹识别、虹膜识别、面相识别),并在进入各个国家的边境时进行个人身份的确认。目前,此规划已经在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日本、南韩、南非等国家和地区通过,计划在2004年底左右开始实施。遗憾的是其中不包括中国。

为了抓住生物特征认证技术发展的良机,中科院自动化所于8月8日成立了25日在京举办“中国生物认证技术发展战略论坛”,届时还将宣布“中国生物特征认证技术产业联盟”的成立。

走出自然增长阶段

根据IBG(国际生物集团)统计,到2005年为止,全球生物特征技术市场规模将达22亿美元规模,到2007年,这个数字将是40亿美元。在全球生物认证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的今天,中国有能力也必须大力推动国内生物认证产业的发展,从而走出自然增长阶段。

中科院自动化所所长、生物特征认证与测评中心主任谭铁牛向记者表示,生物认证技术除了能够繁荣一个新兴的产业,更重要的是其提供的身份鉴别能力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首先,中国作为最耀眼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安全问题仍然需要警惕;其次,中国人口多、流动性大,需要有更为先进的身份鉴别技术来保证社会秩序;再有,生物认证技术将有效解决国内的假冒伪劣证件、证书问题;最后也是最实际的、需要迫切面对的问题,那就是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如果能将生物认证技术用于大型集会的身份鉴别无疑能够更加确保大会的安全。

应对技术、产业障碍

在各种生物认证技术的研发过程中,需要各式各样的数字资源库,例如指纹图形库、图形库、虹膜图形库等,而这些信息不但采集困难,而且不同组织之间难以实现资源库的共享;同时,生物认证行业规范,不同类的产品的比较中,统一的测试环境和权威的评测机构;此外,各个层面的交流沟通不够,学术界、产业世界、政府以及用户之间都存在各自的信息孤岛。

为了解决上述种种可能阻碍生物认证产业发展的问题,中科院自动化所成立了生物特征认证与测评中,同时促成了中国生物特征认证技术产业联盟的成立。

该中心是国内第一个生物特征认证技术的专业认证与测评机构。中心融合了中科院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发积累以及中科院自动化所在生物特征认证技术领域各方面的资源。到目前为止,中心拥有50多名研究人员、其中包括高级研究人员7人、博士(饱含博士后)23人、硕士12人。这将是世界上最具实力的生物特征认证技术研究之一。中心成立不久,就在国内外公开并共享了供其研究用的虹膜图像库,到现在已有40多个组织和个人申请了该虹膜图像库的使用权。

尽管生物特征认证与测评中心现在中科中科院自动化所下面的一个研究机构,但中科院自动化所已将其确定为自己的一个战略发展方向。据谭铁牛透露,中心除得到政府相关部门道义上的支持外,还得到了"863"计划、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在项目经费上的支持。中科院自动化所表示,他们希望能够将目前这个跨部门的机构发展成为国家级的生物特征认证与测评中心。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