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论坛专题 > 实施和平鸽战略 塑造现代化中国 > 报告节选本
实施和平鸽战略 塑造现代化中国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8:国际现代化研究》综述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8-02-19 【字号: 小  中  大   

    目前,联合国有192个会员国。一般而言,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两个环境因素的制约,一个是自然环境,一个是国际环境。如果说,国家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和互利耦合是生态现代化,那么,国家现代化与国际环境的相互作用可以简称为国际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研究和国际现代化研究是姐妹篇。如果把国家现代化的自身努力看成是内因,那么,国际环境就是国家现代化的外因。根据遗传学原理,生物的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和生活环境共同决定的。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和特点,鸡蛋在合适条件下才能孵出小鸡。同样的道理,国家现代化的成败是由自身努力和国际环境共同决定的。国际现代化研究旨在揭示国家现代化与国际环境相互作用的特征和规律,为制定国家现代化的国际战略提供一种理论基础和国际借鉴。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面参与全球化进程。由于中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0%,中国现代化必然对世界现代化和国际环境产生重大影响。随着中国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推进,世界现代化和国际环境对中国的影响也在与日俱增。在现代化的世界舞台上,坐井观天夜郎自大不是实事求是,知己知彼群策群力方能民族复兴。如何制定和实施中国现代化的国际战略,关系中国现代化的成败,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本期报告从国际现代化角度分析中国的国际战略,是一种学术探讨,是对从国际关系角度分析中国国际战略的一种有益补充。面对21世纪的国际挑战,需要集思广益众志成城。

    一、国际互动左右兴衰——国际现代化的历史事实

    国际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现代化与国际环境的一种相互作用,是现代化过程的国际互动。本期报告对国际现代化的300年(1700~2005年)历史进程进行时序分析、截面分析和国别分析,分析范围涉及5个领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和4个方面(国际互动、国际结构、国际制度和国际观念),分析内容包括长期趋势、演变路径和历史经验等。时序分析包括2个层次(国际体系层次和国家层次)的时序分析,国家样本为15个(8个发达国家和7个发展中国家)。截面分析包括2个维度(基于国家水平和基于国家实力)和8个截面的截面分析,2001年截面分析涉及131个国家和80个变量,其他截面国家样本为当年有数据的国家。本期报告归纳了42个基本事实和10条历史经验等。

    1、国际现代化的42个基本事实

    国际现代化的事实可以从6个方面来认识,每个方面有7个事实。

    (1)政治领域国际互动的事实。18世纪以来现代国家和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数量在增加,20世纪后半叶外交关系数量和国际相互依存度在上升。18世纪以来国际战争频率没有下降,但国家差异较大;国际战争的分布和参战国家结构在变化;20世纪参战次数较多的国家是俄罗斯(苏联)和美国等;20世纪后期国际武器贸易在波动。20世纪后40年里,发展中国家接受的外国援助总额和人均国际援助在增加,发达国家对外援助占GDP比例和外国援助占受援国GDP比例在下降等。

    (2)经济领域国际互动的事实。18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占GDP比例上升,贸易结构在变化;国际投资占GDP比例上升,但国家差别较大。19世纪以来,国际债务上升,发展中国家债务沉重。20世纪,跨国公司数量在增长,平均关税在下降;国际贸易占GDP比例与国家水平和国家实力没有显著关系,国际贸易占GDP比例与国家影响力和竞争力正相关;国际投资中发达国家约占80%,其他约占20%等。

    (3)社会领域国际互动的事实。18世纪以来,国际移民总量在增加,年度移民率在波动;20世纪国际移民流向发生变化,发达国家成为净移入国。20世纪后期,发达国家外籍人口的比例在上升,发达国家外籍大学生的比例在上升。20世纪国际旅游的规模在持续扩大。18世纪以来国际组织的数量在增长,目前NGO数量是IGO数量的10倍左右等。

    (4)文化领域国际互动的事实。20世纪后期,国际信息和文化贸易发展迅速,高技术出口发展迅速,技术贸易的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发达国家技术贸易占世界比例超过90%,低收入国家技术贸易占世界比例不到1%。20世纪,国际体育交流发展迅速,国际科技交流和国际会议快速增长等。

    (5)国际体系变化的事实。18世纪以来,国际体系的水平结构相对稳定,经济发达国家为12~17个;国际体系的实力结构相对稳定,经济大国和经济强国为4~10个;在国际冲突中,传统农业文明无力抵挡工业文明。20世纪里,国家的世界排名变化大,45年里变化率超过90%;发达国家和世界强国的国际地位相对稳定,45年里地位不变的概率一般超过80%;欠发达国家和世界弱国的国际地位相对稳定,45年里地位不变的概率超过75%;中等和初等国家的国际地位变化的概率比较大等。

    (6)国际现代化的其他事实。18世纪以来,地理位置对国际互动有重要影响,国民素质对国际互动有重要影响,国际制度和国际观念在不断演变。20世纪以来,国际生态合作和科技合作在增长,国际竞争从实力竞争逐步转变为发展竞争,区域经济一体化取得较大进展,国家影响力和国家竞争力在不断变化。20世纪后期,国际互动变量与经济水平和经济规模的特征关系,具有大约70%的一致性和30%的差异性等。

    在过去300年里,国家经济水平(人均GDP)和经济实力(经济实力指数)的国际地位变化很大。在18世纪,美国、加拿大和爱尔兰晋级经济发达国家;英国、德国和俄罗斯晋级经济强国,西班牙降级为经济中等强国。在19世纪,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阿根廷晋级经济发达国家,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挪威降级为经济中等发达国家;美国晋级经济强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和意大利降级为经济中等强国。在20世纪,日本、新加坡、芬兰和挪威晋级经济发达国家,阿根廷、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降级为经济中等发达国家;日本、加拿大和意大利晋级经济强国。由于这种分析没有考虑不同国家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差异,所以分析结果只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国际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国际现代化的300年进程,不仅提供了大量事实,而且包含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首先,国际现代化不能盲目行事。国际体系的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没有充分的物质基础和合适的国际环境,单方改变国际结构和世界秩序的努力,很难成功。虽然霸权周期转移论受到许多批评,但是,霸权周期和国际体系的稳定性是紧密相关的。

    其次,国际现代化不能急于求成。国家的国际地位是可以改变的,但短期和中期改变的概率都比较小。例如,从非经济发达国家成功晋级经济发达国家行列的国家(根据人均GDP水平分类),在18世纪有美国、加拿大和爱尔兰,在19世纪有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阿根廷,在20世纪只有挪威、芬兰、日本和新加坡。

    其三,国际现代化不能过高估计。国家现代化的成败,是国家自身努力与国际环境共同决定的。国际现代化不能决定国家的成败,但可以影响国家的成败,加速国家分化。对于国际现代化的作用不能过高估计。国际依附只是一种暂时策略,而不是一种长期战略。

    其四,国际现代化不能忽视内因。在国际现代化过程中,很多时候内部因素是发展中国家失败的主要原因。在导致国家失败的内部原因中,地理条件、社会制度、文化观念和人的作用不能低估。在国际互动过程中,有少数人可能会背叛国家利益、损公肥私或出卖同胞利益获取个人好处。虽然这种人非常非常少,但其危害比较大。

    其五,国际现代化不能一相情愿。国际现代化的国际互动是双向行为,不能一相情愿。在国际现代化过程中,单方面的追求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犹如害相思病,可能付出很大代价而一无所获。根据利益互动原理,利益是国际互动的决定性因素;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础上的国际互动,有可能是持久的和可以信赖的国际互动。

    其六,国际现代化不能本末倒置。国家现代化是根本所在,国际现代化是一种措施。国际现代化是提高国家水平的一种途径,而不是目标。不能把国际现代化作为目标,不能把国际化程度作为考核指标。国际化程度只是一种分析和参考指标。不能片面追求国际化和全球化。国际化和全球化必须服务于国家现代化的战略需要和国家利益。

    其七,国际现代化不能追求完美。在许多时候,国际现代化是一种信息不完全、地位不对称、环境变化快的国际博弈。这种博弈可以是零和博弈,也可以是非零和博弈。在有些时候,看似理想的国际互动,可能就是国际陷阱。国际误导和欺骗时有发生。国际互动没有最佳模式,只有理性选择。

    其八,落后就可能挨打,农业文明无力抵挡工业文明。落后的小国,可能没人关注;落后的大国,往往被人蚕食。落后的经济大国,不仅不是世界舞台的主要角色,而且在有些时候是先进国家的瓜分对象。在18和19世纪,瓜分的是政治利益,包括土地和权利等。在20世纪,瓜分的是经济利益,包括资源和市场等。在21世纪,瓜分的将是战略利益,包括观念和知识等。在知识时代,先进国家可能成为头脑国家,落后国家可能成为躯干国家;农业文明无力与工业文明竞争,工业文明难以与知识文明竞争。

    其九,理性面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国际贸易比例和国际投资比例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理性分析。2004年统计数据显示,国际贸易比例与人均GNP没有显著关系,外国投资存量比例与人均GNP没有显著关系,对外投资存量比例与人均GNP显著正相关,外国投资和对外投资总存量比例与人均GNP显著正相关。根据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占GDP的比例,可以把国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高贸易和高投资(贸易和投资比例超过80%)。第二类为中贸易和中投资(贸易和投资比例都在60%左右)。第三类为低贸易和低投资(贸易和投资比例一般在40%以下)。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国家分布不均衡,贸易和投资模式与国家发展水平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其十,必须高度警惕国际战争。根据国际战争的统计分析,如果不考虑战争的规模差异,那么,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国际战争的发生频率没有下降。一些学者相信,21世纪的国际竞争仍然比较激烈,战略资源、太空资源和网络空间的争夺可能升温,国际战争的风险依然存在。所以,爱好和平的国家,需要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坚持促进和平发展,一方面高度警惕国际战争的可能性,并做好面对国际战争的准备。

    在过去300年里,有些国家比较成功,有些国家不太成功;国家的成败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决定的。国际现代化的国别经验值得注意。在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和拉美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中,有四条经验是普遍存在的。

    首先,善于抓住国际机遇。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都善于抓住国际机遇。英国在18和19世纪抓住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德国在19世纪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成为欧洲强国,在20世纪抓住两次工业革命机遇成为发达国家。日本在19世纪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扩散机遇实现经济起飞,在20世纪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冷战机遇实现战后复兴,成为经济强国和发达国家。韩国在20世纪抓住冷战和两次工业革命机遇,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芬兰和爱尔兰在20世纪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机遇,成为发达国家和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

    其次,近朱者赤,与发达国家合作有利发展。发达国家之间相互合作,发展中国家通过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可以提高国家水平,如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其中,日本的例子发人深思。日本和中国启动现代化的时间和起因大致相当,都是19世纪60年代前后,都是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国门,但两国选择的路径不同,结果相差很大。日本主动推进全面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并重,学习西方的制度、文化和技术。中国推行洋务运动,采取工业现代化模式,学习西方的现代技术和军事,相对忽视制度现代化。30多年后,日本抓住工业革命扩散机会,成为东方工业化强国;中国失去工业革命机会,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20世纪后50年,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与发达国家为伍,技术和经济水平迅速提高,先后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其三,重视科技和教育。美国、德国和日本都是教育先行国家。相对发达的国民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了国民素质。较高的国民素质,是实现现代化的成功追赶的重要条件。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都重视科技的作用。虽然它们的科技体制各有特色,如英国的基础研究体系、美国和德国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和日本的技术创新体系等,但是,科技在保证国家成功和维持世界先进地位方面的作用,则是大同小异。

    其四,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的成功,都是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决定的。外因是世界发展出现了历史机遇、国际环境发生有利变化。内因是采取了合理的政策和对策,全面推进现代化。德国和日本曾经发起世界战争,最后走向战败,也是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决定的。拉美国家现代化起步并不晚,然而,拉美现代化没有完全成功的国家案例。依附理论认为,拉美的欠发达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虽然这种观点有合理之处,但把拉美欠发达完全归咎于外部因素是不确切的。拉美国家内部的政治腐败和动荡、贫富差距和社会分裂、注重经济忽视社会等是普遍现象,也是欠发达的重要原因。

    二、国际战略有章可循——国际现代化的基本原理

    自从有了国家,就有国际关系。自从有了现代化,就有现代化过程的国际互动。事实上,现代化本身就包含了国际关系的全面转型(Morse 1976)。尽管国家内部事务和国际事务是相互关联的,但是,国际事务有自己特殊的性质。一般而言,关于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的研究属于国际政治学的范畴。关于国家现代化与国际环境和世界现代化的相互作用,可以也应该进行专题研究。我们把这种相互作用简称为国际现代化。关于国际现代化的事实、特征和规律的系统表述,就是国际现代化理论。虽然经典现代化研究做了大量国际比较,并“把国际一体化视作现代化进程跨越国界的延伸”(Black 1976),但其重点是国家内部的社会变迁,没有系统研究国际因素对国家现代化的作用,相对忽视国际环境的影响。国际现代化理论旨在解释国家现代化的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1、国际现代化的相关理论

    国家现代化与国际环境的相互作用,可以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来研究。从国家水平的角度研究,可以分析国家水平、国际互动和国际体系水平结构的相互关系;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大致属于这种研究视角。从国家实力的角度研究,可以分析国家实力、国际互动和国际体系实力结构的相互关系;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理论主要采用这种研究视角。两种研究可以互补。全球化理论是对全球化现象的一种理论分析,涉及国家现代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国际关系理论和全球化理论等是国际现代化的相关理论。

    依附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国际政治经济理论。它试图用核心国家和边缘国家的依附关系,来解释边缘国家的欠发达现象,并把欠发达归咎于外部原因。依附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和经济矛盾,迫使资本主义向世界经济中的欠发达外围扩张;由于母国消费不足和利润率降低,资本主义国家必然控制和剥削欠发达国家;这就导致工业中心和依附性外围之间的等级统治结构。依附理论没有系统的理论结构。

    世界体系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有广泛影响的理论。它试图用中心边缘依附关系、世界劳动分工和阶级冲突等变量来分析世界体系的历史演变,从而解释16世纪以来的世界发展史。这种理论认为,世界体系具有单一的世界经济基础;劳动分工将世界分成三个地带:中心地区、半边缘地区和边缘地区;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不断把外围地区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使之边缘化;国家经济地位是变化的,国家经济地位的地理分布也是变化的。

    国际关系研究既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跨学科研究,涉及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和其他许多学科。国际关系理论的主体是以国家实力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理论。国际政治学演变的主要流派有:(1)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和新古典现实主义;(2)理性主义、古典自由主义、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3)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和新激进主义;(4)科学行为主义;(5)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6)地理环境影响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研究涌现了一些新观点,如后行为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理论、新功能主义、环境主义、相互依赖、新安全论、软权力论、文明冲突论、民主和平论、新帝国论和霸权稳定论等。

    一般而言,全球化是一个国际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扩展的历史过程,全球化理论是关于全球化现象的理论解释的一个集合。狭义的全球化是经济活动的全球联系和相互依赖的扩展,广义的全球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等领域进行的、复杂的国际化过程。当国际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比如说超过50%的国家介入国际化的时候,就是真正的全球化。

    国际现代化的国际互动发生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次。在不同层次和领域存在许多的理论和解释,如博弈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分工理论、生命周期论、技术扩散论、竞争力理论和地区一体化理论等。关于国际现代化的定量研究也有许多工作,如国家水平和国家实力评价、国际战争的统计分析、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化评价等。

    2、广义国际现代化理论

    广义国际现代化理论是我国学者何传启研究员提出来的。这种理论建立在国际现代化的300年进程分析和系统的理论归纳的基础之上,是关于18~21世纪的国家现代化与国际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种可供选择的理论解释,它大致包括国际现代化的定义、过程、结果、动力和模式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以及五个方面的基本特点、规律和模型等。

    (1)国际现代化的定义。国际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与国际环境的一种相互作用,是现代化过程的国际互动。国际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过程,也是一种跨国行为,发生在多个层次和多个领域。国际现代化涉及三个方面:国家现代化、国际环境(世界现代化)和国际互动。

    国际环境:国家现代化的外部因素的总和,包括世界现代化、国际体系和国际互动的趋势、规律、结构、制度和观念等。国际环境有多种分类方式,如整体环境(世界环境、区域环境和周边环境)和分领域环境(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环境)等。

    国际互动:国家与国际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国家。国际互动有多种分类方式,如分层次互动和分领域互动、敌意互动、中性互动和善意互动等。

    国际地位:国家在国际体系中被普遍承认的位置,可以根据相对水平和实力来定义。

    国家分化:国家的国际劳动分工、国际市场分工和国际地位的分化。

    国家分层:国家在国际体系的分层结构中的等级、层次及其变化。

    国家流动: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变化,包括等级和排名的变化等。

    国家水平四个等级: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初等发达和欠发达国家。

    国家实力四个等级:世界强国、中等强国、初等强国和世界弱国。

    国家规模四个等级:世界大国、中型国家、小型国家和微型国家。

    国际地位四个象限:第一象限(高水平和强实力)、第二象限(高水平和弱实力)、第三象限(低水平和强实力)、第四象限(低水平和弱实力)。第一象限的代表国家是美国,第二象限的代表是卢森堡,第三象限的代表是印度,第四象限的代表是布隆迪。四个象限的内部还可以分为四个小象限。国际地位象限包括四大象限十六小象限。

    (2)国际现代化的过程。国际现代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工业时代的国际现代化和知识时代的国际现代化,而且两个阶段的内容和特点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国际现代化过程遵循4个基本原理和8个基本原则,并有12个主要特点。

    联合作用原理:国家现代化的绩效是由国家现代化与国际环境共同决定的;国际互动不决定国家的成败,但影响国家的成败,加速国家的分化。

    利益互动原理:利益是国际互动的决定性因素,国家意识、国际观念、国际制度和国际结构是国际互动的影响因素,利益最大化和损失最小化是国际互动的基本原则。

    路径选择原理:国家现代化与国际环境的相互作用,与生物种内相互作用比较相似,具有路径可选择性和可变性。

    象限互动原理:国家现代化的国际互动,与国家的国际地位紧密相关;地位象限相同的国家之间的互动一般为横向互动,地位象限不同的国家之间的互动一般为纵向互动。

    国际现代化的8个原则: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则、作用效果不同原则、物以类聚原则、近朱者赤原则、目标导向原则、国家利益原则、最大最小原则和有限理性原则。

    国际现代化的12个特点:普遍性、多样性、阶段性、复杂性、演化性、非决定性、国别差异性、国家水平效应、国家实力效应、国际战争持续存在、国际合作逐步加强和工业文明效应。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的国际现代化的特点有所不同。

    (3)国际现代化的结果。国际现代化的直接结果有三个。其一,国家现代化的变化,包括国家水平、国际地位和国际观念等的变化。其二,国际环境的变化,包括国际结构、国际制度和国际观念等的变化。其三,国际互动的变化,包括国际互动的过程、特点、性质和规模的变化等。国际现代化的国家目标主要有三个:提升国家水平和国际地位、提高国际互动能力、改善和保持良好的国际环境等。

    (4)国际现代化的动力。国际现代化是多种要素的联合作用,包括人性、利益、竞争和科技等。工业时代的国际现代化,权力竞争和生存竞争是国际互动的发动机;知识时代的国际现代化,合作竞争和发展竞争是国际互动的助推器。工业时代的竞争是国家实力的竞争,维护国家生存权,争夺世界性霸权,是国际互动的动力源泉。知识时代的竞争是国家水平的竞争,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是国际互动的动力源泉。

    (5)国际现代化的模式。国际现代化具有模式多样性、路径依赖性和起点依赖性,受历史、地理、水平、实力、国际结构、国际制度和国际观念因素等的影响。对于具体国家而言,国际互动采用什么途径和模式,与互动双方、关联者和国际体系有关系。一般而言,国际现代化有四条路径(国际合作、国际交流、国际竞争和国际冲突)和四种模式(综合互动、横向互动、向下互动和向上互动)。向下互动和向上互动,可以统称为纵向互动。

    国际现代化的两大类和四小类策略。两大类策略是:国际地位象限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国际互动,一般为平等的和对称的横向互动;国际地位象限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国际互动,一般为不平等的和非对称的纵向互动。四小类策略是:国际地位象限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国际互动一般选择横向互动;国际地位较高的国家与地位较低的国家的互动一般是向下互动;国际地位较低的国家与地位较高的国家的互动一般是向上互动;如果两个国家的国际地位部分相同部分不同,则可能同时发生横向互动和纵向互动,简称为综合互动。

    三、和平发展造福全球——中国国际现代化的战略思考

    中国的现代化和国际现代化都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19世纪初中国是一个世界经济大国,19世纪末中国衰落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如果说20世纪初中国的挑战是救亡求存,那么,21世纪初中国的挑战是发展复兴。如果说20世纪的国际战略是生存战略,那么,21世纪的国际战略是发展战略。在21世纪,中国现代化是一个世纪工程,中国国际现代化战略是一个世纪战略。中国国际现代化的战略分析,需要定期进行。本期报告采用基本原理、国际环境、客观条件、战略目标、战略原则、战略结构、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的八要素模型进行战略分析,提出了21世纪中国国际现代化的“和平鸽”战略设想。

    关于21世纪中国的国际战略,从事外交政策、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研究的学者已经有大量研究工作。本期报告从国际现代化角度,分析中国的国际战略,可以作为前人工作的一种补充。有关内容属于学术探讨,不是实证分析;学术观点仅反映课题组目前的认识水平。

    1、中国国际现代化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的国际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与中国的国际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国国际现代化的历史,应该从中国现代化的启动算起。如果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算起,到目前为止,中国国际现代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清朝末年、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时期。

    事实上,中国的国际现代化是从国际战争开始的。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并没有完全惊醒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农业文明古国。在新兴工业文明面前,拥有近4亿人口的清朝,竟然被大约4千英国军队打败。正是国际战争,向古老农业文明展示了新兴工业文明的先进性。一些知识分子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研究国外情况,提出向西方学习,师夷制夷,富国强兵,拉开中国现代化和国际现代化的序幕。遗憾地是,清朝统治者并没有认识到世界的变化,继续做着天朝大国的迷梦。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在不对称的国际军事冲突中,泱泱大国,胜利寥寥,失败多多,割地赔款,丧权辱国,饱受蹂躏;民国时期的中国继续遭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欺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才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现代化的启动,是对外部压力和挑战的一种反应。在19世纪早期,对于古老中国来说,外部世界的工业现代化是一个新事物,如何应对外部挑战更是莫衷一是。清朝末年的国际战略,可以大致用三个字来形容:拖、让和卖。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处理国际事务采用拖延战术,幻想把侵华势力拖垮。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采用忍让战术,大兴洋务,梦想中体西用富国强兵。甲午战争失败后,采用以洋制洋策略,出卖国家利益,维护封建统治。清朝时期的国际关系的突出特征是不平等。

    民国时期的国际战略大致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华民国的政治承认。其二,推动“修约外交”,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部分国家权益。其三,争取国际援助,参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抗击日本侵略者。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发起国。

    新中国的国际战略,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以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步赢得了国际尊重,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在50年代,采用“一边倒”策略,联苏抗美,广交朋友。在60年代,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在70年代,恢复联合国席位,改善中美关系,抗衡苏联霸权。在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重点推进经济贸易合作,建立广泛的国际关系。在90年代,推进国际化和区域化,和平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在21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面参与全球化进程等。

    目前,中国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和平外交,促进国家统一和世界和谐。围绕经济发展、国家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三个重点,中国开展了全方位的国际交往,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发展国际关系,中国国际现代化的基本格局已经初具雏形。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建交国家已经达到168个。 2004年,中国参与国际组织达到6297个,其中,政府间国际组织达到234个;中国有17人担任国际组织的负责人,负责21个国际组织,有55个国际组织的总部或秘书处落户中国。

    2004年中国的整体国际地位大体是:综合现代化水平和人类发展水平处于初等发达国家行列,客观国力和客观影响力属于世界强国行列,经济实力处于世界中等强国行列,客观竞争力处于初等发达国家行列,人均竞争力和国际化程度属于欠发达国家行列。

    2、中国国际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中国国际现代化的战略(或中国现代化的国际战略),是中国现代化战略的组成部分。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在2050年前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在21世纪末,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面实现现代化。很显然,中国国际现代化的战略,必须服务于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必须符合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国情,必须面对中国现代化的国际环境,必须遵循国际现代化的基本原理。关于中国国际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相信会见仁见智;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可以得出不同看法;而且国际战略需要与时俱进。

    基于对国际现代化300年历史经验和基本原理的认识,基于对中国国际现代化的历史和现状的认识,我们认为,中国国际现代化的“和平鸽”战略设想,可以作为21世纪中国国际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和平鸽”战略主要包括战略目标、原则、结构、监测、重点和措施等内容。下面先介绍战略设想,后讨论战略要点;全部内容属于学术探讨,仅供参考。

    (1)中国国际现代化的“和平鸽”战略设想

    首先,“和平鸽”战略的战略目标和政策目标。

    21世纪中国国际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提升中国国际地位,晋级发达国家行列;提高中国国际互动能力,关键指标位居世界前列;改善国际环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21世纪中国国际现代化的政策目标是:在2050年前,国家水平晋级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客观国力、经济实力和客观影响力位居世界前列,国际化程度、客观竞争力和人均竞争力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国际关系比较和谐,国际环境相对良好;在2100年前,国家水平晋级发达国家行列,国际互动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令人满意,中国人民可以畅游全球。届时的中国,朋友遍天下,友谊播五洲;物品通四海,文化誉全球。

    21世纪前50年的政策目标可以分解为三个阶段目标(2010—2020—2050)。2050年的政策目标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提升国家水平的国际地位。国家水平的国际地位晋级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国际地位指标全面达到世界中等水平,部分指标位居世界前列。第二,大幅度提高国际互动能力和水平。国际互动能力能够支撑和满足国家战略需要,国际互动能力的关键指标全面达到世界中等水平或中等能力,部分指标位居世界前列。第三,大幅度改善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90%以上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多数国家与中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大国关系基本和谐,周边关系基本和睦,国际环境相对良好。

    其次,“和平鸽”战略的战略结构和主要特点。

    “和平鸽”战略的基本结构是:“和平鸽”身体前部是亚洲国家联合会(待建),东翼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西翼是亚欧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的升级),身体后部(南方)是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国家;联合国是“和平鸽”的头部。

    “和平鸽”战略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宪章,促进和平;立足亚洲,面向全球;东西比翼,南北协作;互利共生,协同发展。

    遵循宪章和促进和平——遵循联合国宪章,促进和平与进步。

    立足亚洲和面向全球——以亚洲合作为基础,促进全球跨区域经济合作。

    东西比翼和南北协作——同时发挥亚太经合组织和亚欧经合组织的作用,加强与欧美的合作;加强与南方国家的交流合作,包括与非洲、太平洋和南美国家的合作。

    互利共生和协同发展——参加合作的国家,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协同发展。

    “和平鸽”战略的战略构成是:五个层次战略和五个领域战略。五个层次战略是:国际体系层次、亚国际体系层次、国家层次、地区层次和民间层次的战略。五个领域战略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领域的战略。

    “和平鸽”战略的战略特点是:立足亚洲,放眼全球;东西比翼,南北协作;美欧均衡,政经兼备;互利共生,协调发展;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提升亚洲文明水平。

    “和平鸽”战略的结构特点是:以亚洲合作为基础,东有亚太经济合作,西有亚欧经济合作,南北有中国与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的经济合作;形成一条线(欧洲、亚洲和北美洲)、三大片(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和三重点(中国—亚洲、中国—美国和中国—欧盟)的战略互动结构。

    其三,“和平鸽”战略的动态监测和评估。

    “和平鸽”战略的实施,需要有动态监测和评估,需要根据监测和评估结果适时调整策略。一般而言,监测和评估体系包括四类:国际体系层次、亚国际体系、国家层次、分领域的监测和评估;监测指标体系可以包括中国国际现代化的国家目标的关键指标和国际环境的关键指标,分领域监测指标体系则包括分领域的关键指标等。

    国际体系层次的监测和评估,主要包括世界现代化、国际环境和中国国际现代化的国家目标的监测和评估。世界现代化监测和评估包括世界现代化水平、结构和趋势的监测和评估,《中国现代化报告》每年都进行评估。国际环境监测和评估包括国际关系、国际结构、国际制度和观念的监测和评估,需要专题研究。中国国际现代化目标监测包括16个指标。

    其四,“和平鸽”战略的战略重点和措施。

    根据“和平鸽”战略,优化中国国际现代化的战略布局、提升中国国际现代化的国家能力和改善中国国际现代化的国际环境,可以成为未来20~50年中国国际现代化的战略要点;在每一个要点方面,可以进一步选择若干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

    (2)优化中国国际现代化的战略布局

    优化战略布局是“和平鸽”战略一个战略重点。新时期的战略布局,可以按“和平鸽”的战略设想,对原有布局进行调整,循序渐进。布局调整包括整体布局、国际体系层次、亚国际体系层次、国家层次、地区层次、民间层次的布局调整和五个领域的布局调整等。

    在调整布局时,需要考虑五个因素。首先,目标导向。战略布局必须服务于国家的战略目标。其次,量力而行。战略布局必须有客观条件做支撑。其三,知己知彼。战略布局必须考虑国际环境的变化。其四,尊重规律。战略布局必须遵循中国的战略原则。其五,符合逻辑。战略布局必须考虑战略结构的合理性。

    布局调整有四个重点。第一,建构和优化国际互动的战略平台。第二,评估和遴选国际互动的战略伙伴,同时识别和评估战略竞争者等。第三,评估和合理运用国际互动的战略资源。第四,制定和实施国际互动的实施个案。

    布局调整的战略措施包括:理性评估现有战略结构,制定“和平鸽”战略路径图,按照“和平鸽”战略优化布局。第一,积极参与联合国改革,充分发挥联合国作用。第二,推动建立亚洲国家联合会,促进亚洲文明进程。第三,推动亚欧会议升级为亚欧经济合作组织,促进亚欧全面合作。第四,发挥亚太经合组织作用,促进中日韩美加墨的交流合作等。第五,加强南北协作,促进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合作。第六,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具备条件时申请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

    (3)提升中国国际现代化的国家能力

    提升国际互动的国家能力是“和平鸽”战略的一个长期任务。

    首先,提升中国整体的国际互动能力。第一,提升中国国际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包括提升国家水平和国家实力、加速科技和教育现代化、加强国际互动的战略资源、改善国际互动的客观条件等。第二,完善中国国际互动的制度基础;包括完善国家层次、部门层次和地方层次的国际制度。第三,加强中国国际现代化的人才基础,包括提升外交队伍素质,培养外交后备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专门人才,提高外事人员业务素质;培养国际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国际事务的职业化水平;继续加强和完善外语教学,提高全体国民的国际素质等。

    其次,提升五个层次和五个领域的国际互动能力。五个层次的国际互动能力包括国际体系层次、亚国际体系层次、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和民间层次的国际互动能力。五个领域的国际互动能力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领域的国际互动能力。

    其三,提升中国国际现代化的国家能力的三个提议。

    第一个提议,推动成立亚洲国家联合会,促进亚洲区域合作。目前世界三大洲(欧非美)的区域国际合作都包括三个层次:跨区域层次、区域层次和亚区域层次。在区域层次上,欧洲有欧洲联盟,非洲有非洲联盟,美洲有美洲国家组织;惟有亚洲没有区域性合作组织。根据国际经验、亚洲国家的政府和学者的建议,亚洲区域合作组织形式有三种选择:欧盟模式、共同体模式和联合会模式。在目前阶段,相对宽松的联合会模式可行性较好。

    中国是亚洲国家,中国的未来与亚洲息息相关。中国可以积极推动亚洲国家联合会的成立,并可积极承担更多的责任,例如,争取负责组建亚洲国家联合会秘书处。在筹备阶段,可以委托博鳌亚洲论坛负责亚洲国家联合会和秘书处的筹备工作。秘书处的地点可以在海南岛物色。中国可提供筹备工作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和外交政策后援。中国可以争取在2009年10月前完成亚洲国家联合会和秘书处的组建。

    第二个提议,建立海南岛自由贸易区,促进中国与亚洲的国际合作。如果亚洲国家联合会的秘书处选择在海南岛,那么,可以考虑将海南岛建成一个经济特区。海南岛特区的国际政策可以包括:第一,自由贸易政策,对亚洲国家实行进出口零关税政策;第二,自由投资政策,对于亚洲国家在海南岛的环境友好型投资企业,实行免交企业所得税政策;第三,自由旅游政策,对于亚洲国家公民赴海南岛旅游,实行信息化落地签证政策;第四,自由购物政策,对于亚洲国家公民在海南岛的购物,实行免交消费税政策;第五,自由留学政策,对于亚洲国家公民在海南岛的学校学习,实行国民待遇政策。未来的海南岛,将成为亚洲的一个“生态型自由岛”,成为亚洲国家联合会的理想会所,成为亚洲的海上明珠。

    第三个提议,推动亚欧会议升级为亚欧经济合作组织,促进亚欧全面合作。2008年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将在北京召开。中国可以提出亚欧会议的升级方案,推动亚欧会议升级为亚欧经济合作组织,并积极争取负责组建亚欧经合组织秘书处。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秘书处在新加坡。亚欧经济合作组织的秘书处可以选择在中国香港。中国香港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自由港,可以胜任秘书处的日常工作。秘书处的筹备工作,可以委托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完成,中央政府可以提供所需要的外交政策援助。

    (4)改善中国国际现代化的国际环境

    中国国际现代化的国际环境,是相对中国现代化而言的国际环境。改善中国国际现代化的国际环境,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国际环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它既是中国国际现代化和“和平鸽”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一个战略重点和措施。

    首先,改善中国现代化的世界环境。中国现代化的世界环境,一般指世界现代化、国际体系和国际互动的特征等。很显然,依据目前的国家水平和国家实力,中国不太可能改变世界现代化水平和国际体系结构。改善世界环境的主要途径是:推动国际制度、国际观念和国际互动结构向有利方向发展、推动全球性国际组织对华关系和态度的良性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等。

    其次,改善中国现代化的区域和周边环境。中国现代化的区域和周边环境,一般指亚洲地区和中国周边国家的国家现代化水平、亚洲国家体系、亚洲和中国周边国家的国际互动的特征等。改善区域和周边环境的途径包括:推动亚洲区域结构、国际制度和观念、亚洲和周边国际互动向有利方向发展、推动亚洲区域组织和周边国家对华关系和态度的良性发展等。

    其三,改善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际关系。根据“和平鸽”战略,中国需要加强与六类国家的国际合作。这六类国家是创新型国家、资源型国家、人口型国家、文化型国家、友谊型国家和周边型国家。中国与六类国家的国际关系具有战略意义。中国与六类国家的国际关系的改善,将在国家层次大幅度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

    (5)提升中国国际现代化的国家能力的十个建议

    ①研制“和平鸽”战略路径图,优化国际现代化的战略结构。

    ②推动亚洲国家联合会的成立,促进亚洲进步和国际合作。

    ③推动亚欧会议升级为亚欧经合组织,促进亚欧全面合作。

    ④积极推进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争取加入OECD。

    ⑤积极参与联合国改革,充分发挥联合国作用。

    ⑥加强与六类国家的合作,改善六类国际关系。

    ⑦建立国际投资局,促进和引导中国对外投资。

    ⑧增加国际留学基金,提供更多留学中国的机会。

    ⑨设立国际合作基金,加强国际互动的基础研究。

    ⑩建立海南岛自由贸易区,打造东方的“生态自由岛”。

    根据国际现代化理论,国际现代化影响国家的成败,加速国家的分化。在21世纪,中国国际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必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为了复兴,需要行动。

    放飞和平鸽,四海任遨游。实现复兴梦,五洲是朋友。

    东西比翼飞,南北大协作。互利和共生,希望在亚洲。

    四、国际现代化和世界现代化的定量评价

    1、国际现代化的定量评价

    本期报告重点评价国际现代化的国家参与能力、国家参与度和国家对国际环境的影响,完成世界131个国家1990~2004年的客观国力、客观竞争力、人均竞争力、客观影响力、国际化程度评价和主要国家1700~2004年的经济实力评价。

    (1)国际现代化的国家能力评估

    国家能力与国家水平、国家实力和竞争力紧密相关。国家水平可以用综合现代化指数或人类发展指数来表示,国家实力包括主观和客观国力,国家竞争力分为主观和客观竞争力。

    首先,客观国力评价。客观国力指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实际资产和客观能力的总和,客观国力指数等于客观国力的国际相对大小。客观国力评价指标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武力、创造力和领导力的6类18个指标。

    2004年国家客观国力指数,位居世界前10名的国家是:美国、日本、中国、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挪威、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位居亚洲前10名的国家是:日本、中国、韩国、新加坡、以色列、印度、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和伊朗。

    在1990~2004年期间,中国客观国力指数从21分上升到33分,世界排名从第16位上升到第3位,亚洲排名为第2位;1990和2000年是中等强国,2004年是客观国力的强国。

    其次,经济实力评价。根据物理学定律,运动物体的能量等于动能和势能的加和。经济是发展的,经济能量等于经济势能和经济动能的加和。经济实力指数是经济能量指数的相对值。经济实力指数涉及4个指标:GDP、人均GDP、人均GDP年增量和世界平均人均GDP。

    2004年国家经济实力指数,位居世界前10名的国家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亚和荷兰;位居亚洲前10名的国家是: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

    中国经济实力指数,1820年为世界第1位,1900年为世界第5位,2004年为世界第23位。中国在亚洲的排名,1820年和1900年为亚洲第1位,2000年为第6位,2004年为第4位。1700年和1820年中国是经济强国,1900年、2000年和2004年是经济中等强国。

    其三,客观竞争力评价。国际竞争力是指在开放和竞争的国际体系中,国家保持和提高国民收入、生产能力、国际份额和国际地位的能力。客观竞争力评价采用总量指标、结构性指标和人均量指标评价国家的客观竞争力,反映国家竞争能力的大小;评价指标包括市场竞争、科技竞争、国民素质、资源禀赋、政府素质和国防素质的6类18个指标。

    2004年国家客观竞争力指数,位居世界前10名的国家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瑞士、法国、加拿大、挪威、澳大利亚和荷兰;位居亚洲前10名的国家是:日本、韩国、以色列、科威特、新加坡、中国、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哈萨克斯坦和黎巴嫩。

    中国客观竞争力指数,从1990年4.6分上升到2004年的14分,世界排名从第78位上升到第34位,亚洲排名从1990年的第19位提高到2004年第6位。1990年和2000年中国属于客观竞争力比较弱的国家,2004年晋级为初等强国,离中等强国和强国有很大差距。

    其四,人均竞争力评价。人均竞争力是国际竞争力评价的一种方法。它采用人均量指标和结构性指标(不采用总量指标)来评价国家竞争力,反映国家竞争优势的大小;评价指标包括市场竞争、科技竞争、国民素质、资源禀赋、政府素质和国防素质的6类18个指标。

    2004年人均竞争力指数,位居世界前10名的国家是:瑞士、挪威、瑞典、荷兰、爱尔兰、丹麦、比利时、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位居亚洲前10名的国家是:科威特、日本、以色列、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哈萨克斯坦、黎巴嫩和泰国。

    中国人均竞争力指数,世界排名从1990年第102位上升到2004年第83位;2004年亚洲排名第21位。中国属于人均竞争力比较弱的国家。

    (2)国家参与度评价

    国家参与度是国际互动的国家参与程度,同时是国际互动对国家的实际作用的大小。国家参与度可以用国际化指数来衡量。国际化指数不是越大越好。国际化指数评价包括经济国际化、社会国际化、政治国际化、文化国际化、科技国际化和资源国际化的6类18个指标。

    2004年国际化指数,位居世界前10名的国家是:新加坡、爱尔兰、瑞士、瑞典、荷兰、奥地利、爱沙尼亚、比利时、芬兰和以色列;位居亚洲前10名的国家是:新加坡、以色列、菲律宾、韩国、约旦、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吉尔吉斯坦和哈萨克斯坦。

    中国国际化指数,1990年世界排名第93位,2004年第82位。中国国际化指数高于印度,低于日本和印度尼西亚。2004年中国国际化指数在亚洲的排名是第21位。

    (3)客观影响力评价

    客观影响力指国家不同领域对世界的客观影响的总和。客观影响力指数等于客观影响力的相对大小。客观影响力评价指标包括经济影响、社会影响、政治影响、文化影响、科技影响和资源影响的6类18个指标。

    2004年国家客观影响力指数,位居世界前10名的国家是: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中国、加拿大、俄罗斯、意大利和荷兰;居亚洲前10名的国家是:日本、中国、印度、韩国、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以色列和泰国。

    中国客观影响力指数,1990年世界排名第10位,2004年世界排名第6位。中国客观影响力在亚洲排第2位。根据客观影响力指数的分类,中国属于客观影响力的世界强国。

    2、2005年世界现代化指数

    2005年,美国等28个国家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约占国家样本数的21%,比2004年提高3个百分点;有34个国家全面完成第一次现代化,48个国家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已经完成和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的国家约占国家样本的63%,比2004年提高9个百分点。

    2005年,瑞典等20个国家属于发达国家,意大利等25个国家属于中等发达国家,中国等39个国家属于初等发达国家,印度等47个国家属于欠发达国家。

    2004年,第二次现代化指数排名世界前10名的国家是:美国、瑞典、丹麦、日本、挪威、芬兰、澳大利亚、瑞士、荷兰和德国。

    3、2006年中国现代化指数

    2006年中国处于初等发达国家,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达到87 %。2005年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为86%,排世界108个国家的第56位;中国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为40分,排世界108个国家的第51位;综合现代化水平指数为38分,排世界108个国家的第55位。

    2006年,中国34个省级地区中,香港、澳门、台湾和上海已经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北京等7个地区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超过90%,重庆等14个地区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达到80%至89%。第一次现代化有10个评价指标。达到第一次现代化标准的指标个数,北京有9个,天津、浙江和江苏8个,广东、辽宁、重庆和黑龙江7个,福建、山东、吉林、湖北、山西、河北、陕西6个。广东等6个地区排名比去年上升,黑龙江等8个地区排名下降,北京等17个地区排名没有变化。

    如果京津沪港澳台地区不参加排名,2006年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排名前10位的地区为:浙江、广东、江苏、辽宁、福建、重庆、山东、吉林、湖北和内蒙古。

    中国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世界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国际环境。中国现代化的成败是由自身努力和国际环境共同决定的。如果能够全面实现中国国际现代化战略的战略目标,中国就将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中国国际互动能力将位居世界前列,中国人民将像其他现代化国家的人民一样,周游列国欣赏世界,品味文化享受生活。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2007年10月26日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