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论坛专题 > 科学时报本周聚焦:人类大流感
大流感 狼来了?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10月24日 发布时间:2005-10-24 【字号: 小  中  大   


10月26日是“人类消灭天花日”,这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1979年的这一天,世界卫生组织在肯尼亚郑重宣布,全世界消灭了天花。

天花虽然被消灭了,但人类与新老传染病的斗争却变得越来越艰难和漫长。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秘书处的一份报告称,21世纪初叶,世界经历了SARS和禽流感两次不寻常的惊人的事件,而禽流感的不断蔓延预示着人类流感大流行正在迫近。


警告频频

最早在公开场合呼吁人们警惕流感新一轮大流行的是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大学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的何大一博士。何大一在2004年11月出版的《自然——中国之声》上撰文称,目前,下一次全球性流感对中国的威胁可能是最大的。再一次的全球流感流行不但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也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何大一的依据是,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波及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十几个亚洲国家,这一病毒变异株还造成了数十人的感染,其中部分人已经死亡。

有关人类流感流行的警告并非只是何大一的一家之言。世界卫生组织高级官员Margaret Chan说,“我们认为禽流感病毒产生变异是真实的,发生大流行的风险很高,发生的时间和严重程度都难以估计。”

为什么科学家会对流感大流行忧心忡忡呢?这是因为发生在上个世纪的三次流感大流行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每次流感大流行都给人类生命财产和经济发展带来灾难性打击,流感大流行一直被认为是全球紧急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学研究所分子病毒中心主任刘文军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世界卫生组织(WHO)曾警告说,“我们正处在一场传染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免受其害,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对此高枕无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强调,“动物传染病流行规模不断扩大,感染人类的现象不断上升,不但威胁人类健康,而且给各国经济和社会造成冲击。”

禽流感要惹祸

自从分离出流感病毒以后,人们就一直在寻找动物流感与人流感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美国科学家陶本伯杰发现,造成西班牙流感大流行的流感病毒与猪流感病毒有许多相似之处。2001年,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吉布斯在陶本伯杰的研究基础上有了新的发现,即造成1918年全球流感大流行的原因可能是,猪流感病毒的一段编码“插入”到了人甲型流感病毒的RNA中,尽管有人对此表示怀疑。

除了猪流感以外,研究人员开始把目光“锁定”在了禽流感。解放军军需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病毒学研究室涂长春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流感病毒是目前变异频率最高的病毒,其为了适应环境生存而改变自己的能力超过艾滋病病毒。流感病毒的独特基因组构造赋予了该病毒高度的基因突变与重组频率,因此其家族成员众多,动物宿主与感染谱极广。为了适应更多的宿主种类、增强对宿主的感染性或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一种流感病毒往往通过与其他家族成员之间交换基因物质来进行跨越种间的传播;为了适应变化的生存环境,流感病毒比较容易进化出一种对环境非凡的适应能力。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高福研究员也向记者表达了相同的观点,高福说,禽流感病毒易变异,变异快。最近国内外由H5N1血清型引起的禽流感是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危害巨大。

涂长春说,令人关注的是1997年我国香港的禽流感引起人发病死亡,如果香港的人禽流感发生是开端的话,那么2004~2005年东南亚的大规模禽流感伴随较多的人发病和死亡进一步说明,经过数年时间的进化,禽流感已经开始适应人体,并引起人间疫情。如果不加以控制,照此进化速度,禽流感病毒将很快完全适应人体,引起更为严重的流行是完全可能的。

不仅如此,这些天来有关禽流感的糟糕消息接连不断,禽流感除了在亚洲多个国家不断蔓延流行外,已经“成功”登陆欧洲,近几周来,罗马尼亚、土耳其和希腊以及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相继发现了禽流感疫情,并大有“燃”遍整个欧洲之势。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担心,基于禽流感病毒的高度变异性,禽流感迟早要惹出大祸来。而科学家分析认为,20世纪暴发的几次大流感,其病毒株大都来源于禽类。

三缺一

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指出,发生流感大流行要有三项先决条件。第一,病毒变异,即出现新的流感病毒,广大人群对之无免疫力或免疫力很弱,而且没有现成的有效疫苗。第二,新病毒必须能够在人体中繁殖并引起疾病。第三,新病毒必须能发生有效的人际传播,即在一定范围内暴发和流行。而现在,前两项条件无疑是存在的。

涂长春说,由于禽流感病毒的高度变异性,禽流感与其它型流感病毒完全可能在动物或人体内发生进一步变异,甚至是基因重组,从而产生传播能力更强、危害性更大的新型禽流感病毒。自然界中不同流感病毒在动物体内感染后,发生基因重组或重排的现象已越来越普遍,所以新的变异株通过进化不断问世。人类必须警惕,必须做好准备。何大一称:“最近,中国科学家从猪的鼻分泌物中分离出了禽流感病毒;而猪有复制禽类和人类流感病毒的能力。因此,禽流感病毒和人类流感病毒在猪宿主体内混合重组产生一种新型的、致命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菌株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目前看来,产生一个新的流感大流行的必要因素已具备。”

流感大流行的第二个条件也同样具备。禽流感现在不仅已经被确认可以感染人,而且还能致人于死地。1997年香港暴发的禽流感,造成至少18人感染,导致6人死亡,这是世界上首例由禽流感病毒H5N1毒株引起的人类感染的记载。此后,泰国、越南也相继报告了人感染禽流感的病例。至今全世界已有超过112例人感染禽流感的报告,并且造成60多人死亡。另一方面,迄今已发现的所有甲型流感病毒的不同型毒株均可在禽类动物体内检出,也就是说禽类已经成为甲型流感病毒的基因贮存库。泰国疾病控制中心10月20日报告,泰国西部北碧府一名中年男子19号死于禽流感病毒感染。这是泰国今年来首个禽流感致人死亡病例,这名男子也是2003年以来,泰国确认的第13名禽流感死亡者。

现在令科学家们暂时略感舒心的是,流感大流行的第三个条件尚未被证实。何大一说,幸运的是,禽流感病毒还没有获得在人类中的传播能力(除了泰国的一疑似病例可能例外);否则,我们早已面对一个大流行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流感项目的协调官员认为,目前尚没有持续地人传人的证据,但是存在短的、以死亡为终止的传染链。

涂长春则认为,虽然存在禽流感引发人间大流行的风险,但是由于较早地开展了防范工作,各国联合起来开展全球性的禽流感疫情及其病毒的变异监测,发生人间禽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并不大,公众大可不必担心。高福说,新一次流感大流行,这样的可能性还是有的,但是我们大家也不要惊慌。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流感是非常有帮助的。世界卫生组织负责传染性疾病工作的助理总干事Anarfi Asamoa-Baah博士说,持续地人传人的传播将是新的流感大流行开始的信号,疫情在暴发初期可能只会影响到少数人,但必须在数周内加以遏制,否则疫情就会快速传播并造成上百万人死亡。

脆弱的防线

疫苗是预防流感和在大流行期间减轻流感后果的最重要的干预手段。尽管数十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组织了大批的科学家监视流感病毒的变化趋势,但至今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可有效预防流感的疫苗。最大的问题在于供应不足,专家认为,作为预防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一线防御措施的疫苗供应在大流行开始时以及第一波国际传播期间将非常不够。这是由于预先储存大流行病毒疫苗是不可能的,因为疫苗必须与大流行病毒的实际菌株相匹配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只有等待其出现时才能生产。受到制造能力的限制,无法迅速扩大生产,难以满足全球需要。世界卫生组织亚洲传染病专家Hitoshi Oshitani说,科学家将需要4~6个月的时间来开发疫苗,以应对疫情。到那个时候,可能已有成千上万人死亡。疫苗几乎不可能在某国暴发疫情之前送达这个国家。

抗病毒药物虽然可以预先储存,并可能延缓病毒的国际传播,但成本很高、供应有限,据估计,美国目前抗病毒药物只够覆盖全国人口的不到1%。流感病毒耐药性增加也是一个大问题,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发生全球流感大流行,采用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预防和治疗甲型流感有可能无效。研究者指出,在世界各地约有12%的甲型流感病毒株已对最常用的抗流感药产生了耐药性,包括在亚洲家禽和人群中分离出的禽流感病毒株。

此外,尽管全世界建立了流感病毒的监测网络,但流感监测方面的地域不平衡削弱了全球及时发现流感变种和新毒株出现的能力,而在发展中国家疫苗接种的覆盖率通常是微不足道的。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发展中国家很可能在流感大流行时受损最为严重,因为那里的人民通常健康状况不良和营养缺乏,卫生预防体系和人员不足。

对于新一轮人类大流感何时到来,目前还没有精确的时间表,但是,有利于形成流感大流行的病毒条件是清楚明白的,而且越来越常见。专家们现在虽然不能预见大流感何时发生,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就肯定会形成迅速的国际传播。人际传播被认为是促发流感大流行的关键性因素,在历史上,疾病大流行是沿着海洋航线传播,需要在6至8个月内完成全球传播;但时代不同了,日益便捷的国际航空不但可以将SARS一夜之间从我国香港带到加拿大,同样可以将流感迅速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长李钟郁博士说,我们必须在流感大流行实际发生前对其做好准备,大流感正向人类走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