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论坛专题 > 聚焦:以科技的名义行骗
科技“假奖”几时休?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5-08-22 【字号: 小  中  大   

很多时候感觉我们生存的世界很两极,比如科学越发昌明,怪兽传说越多;教育越受重视,做假文凭的生意也就越红火;社会越发民主进步,坑蒙拐骗的招数也就越高超。老教授被骗之事绝非偶然现象,据了解,现在的专利发明人在其专利上网公示后,都会收到少则几十封、多则上百封的各种通知书,在恭贺其发明获得什么什么大奖,准备收入某某大全,将在某某国际博览会展出推广等等之后,便露出狰狞面目:想得到这金闪闪的奖杯证书和随后的种种好处,先得留下买路钱!当然费用比起其鼓吹的发明人经宣传推广后的收益简直九牛一毛,算上什么评估费、认刊费、参展费等等,最多要你千把元。而我国的专利发明人大多为自筹资金的个人,在科研过程中就缺资金,无设备,甚至有人借债度日,倾家荡产,终于搞出了成果获得了专利授权,申请以及维持专利又需要钱,就更指望着能早日将其转化为产品,取得回报。骗子正是研究透了发明人的这种心结,有的放矢,玩起了“姜太公钓鱼”的把戏。对于很多处境窘迫的专利发明人来说,“金奖”和“证书”就是救命稻草,加上骗子的“循循善诱”,受骗上当也就在所难免。

而事实证明,有“奖”没“奖”确实不一样。此前,这位老教授的发明一直不怎么受重视,虽然作为当地的高新技术项目,但少有人问津,更谈不上引资了。但在得了所谓的“国家科技成果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专利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消息传出之后,一时间倒是身价倍增。学校方面也要开全校表彰大会,并向全国宣传推广。而骗子公司被揭穿后,对于老教授的发明,社会的反应又从最热降到最冷,仍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费尽周折地去推广。

我们不能苛责老教授,他已经为此交了一笔不菲的“学费”,可现实生活中却真的有不少知假买假的专利发明人,明明知道好多奖项都是骗人的把戏,仍然甘心交钱换一个甚至几个“奖”回来。什么“伯尔尼国际专利技术成果博览会金奖”、“日内瓦国际专利技术成果金质奖牌”、“国际专利事务评估师证书”等等,都是专利发明人可能在项目推广过程中掏出的“砝码”,以增加其发明的“含金量”,但实际上这些奖项都是假的。记者采访中也遇到了此种情况,据上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处的严梁处长介绍,日前就有一家公司拿着骗子公司所发的“获奖通知书”找到他们,说自己的产品已经得了国家科技奖了,让他们批准注册。

看来正如现在屡禁不止、依然满街叫卖的假证假文凭的制造者和贩卖者们一样,贩卖假科技奖的骗子公司大有市场。这里想提醒诸位发明人,天上不会掉馅儿饼,不可能刚申请专利就有多种奖项青睐你,真实的奖项是起着表扬激励的作用,更不会让你先掏钱。而知假买假无疑是为虎作伥,让骗子得意,助长社会上只看衣冠不重实质的不良风气,长此以往,受害者还是发明人自己。大家还是小心捂紧自己的钱包,提高警惕,让骗子无下手之机,切断“买方市场”,骗子再高明也就无从下手了。

记者采访过程中还感受到,武汉骗子公司得以行骗数年,背后除了专利成果转让推广过程的艰难、科技行政部门的执法力度薄弱、骗子公司行踪诡秘居无定所等原因外,还有就是地方科技部门和执法部门对此类不法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的“无为”。在本报记者奔赴武汉时,曾希望湖北省科技厅成果处和知识产权局出面,会同当地警方协查,但湖北省科技厅成果处的一位负责人看着记者的名片,轻描淡写地讲道,这个事情我们知道,我们查过,其实他(骗子公司)打的是专利代理的招牌,所以该归产权局专利局那边管。当记者问及湖北省知识产权局查办的结果时,科技厅的另一位处长打了一圈电话也没有问出个“子丑寅卯”来,看来是无果而终。而上边那位某处长又言道,骗子公司打着国家科技奖励办的名义,应该由奖励办出面。另一位处长则看在国家奖励办提前打过电话要求协助的份上,想了半天,给记者指了一条“明路”:要记者去找武汉经济技术开放区管委会的某位领导,他们私交不错,可以提供帮助。记者无言,只能走人。

而当地警方则要求严格的报案程序,举报人、人证、物证等等,他们认为此类诈骗属于经济诈骗,涉案金额要求在3000元以上才能立案。在这一连串合理合法的程序面前,记者和奖励办在北京警方那边的遭遇一样,只能节节后退。但同时行骗在继续,骗子依然逍遥,其假借国家名义收取费用乱发国家科技奖的行为某种程度上会给不明真相的科技人员造成很不好的印象,而庄严的国徽也在继续被骗子公司冒用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然不对,一味坚持“原则”,恪守法理,也只能让“骗者笑,亲者痛。”希望有关部门应以惩戒不法行为、净化社会环境为己任,灵活掌握司法程序,尽快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当今社会讲求经济效益,人们对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企望已经不单纯停留在口号的层面上:一方面是社会对科技的重视,国家对科技人员的重奖,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一方面是科技界的普遍浮躁,能坐得住冷板凳的科研人员越来越少,杀鸡取卵的短线搏杀成了不少人的杀手锏。而国家科技奖的巨大光环,科技人员推广个人成果的艰难困苦等等,都为贩卖假科技奖的骗子公司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希望科技界多些扎实,多些清净,少些浮躁,少些热闹,让“骗子”无行骗之所,让“假奖”无立足之地。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