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论坛专题 > 经济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 内容提要
《报告2005》内容综述
  文章来源: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05-03-17 【字号: 小  中  大   

《中国现代化报告》


经济现代化不仅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没有经济的现代化,就没有全面的现代化。在过去300年里,经济现代化是世界经济变化的主旋律,不同国家表现差别很大,世界经济中心随之发生转移。事实上,经济现代化既是一场全球性的经济革命,又是一场世界性的经济竞争;它以国家为基本单元,以世界为竞争舞台。经济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增长、工业化和知识化,还包括世界经济前沿和国际经济差距的变化等,经济现代化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概念。《中国现代化报告》前四期报告比较系统地讨论了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一般概念。本期报告重点探讨世界经济现代化的事实和原理,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一、世界经济现代化三百年的事实和启示

本期报告对世界经济现代化300年(1700~2001年)的历史进程进行经济时序和经济截面分析;分析领域涉及经济效率、经济结构、经济制度和经济观念等四个方面,分析内容包括长期趋势、经济前沿、国际差距和路径分析等;经济时序分析的国家样本为15个(8个发达国家和7个发展中国家),截面分析的国家样本为130个(2001年截面分析的国家样本为130个和72个经济变量,其他截面的样本为当年有完整经济数据的主要国家);归纳了世界经济现代化的26个事实和14个启示。

1、世界经济现代化的26个事实

(1)关于经济效率的10个事实:世界经济和多数国家的生产效率在稳步增长;生产效率的增长具有不平衡性;生产效率增长的持续性因国家而异;20世纪后期资源使用效率在提高;发达国家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增长;发达国家内部经济公平性在提高,世界范围的经济公平性在下降;生产效率的国际差距在扩大;20世纪后期资源使用效率的国际差距在扩大;生产效率的世界前沿在转移;国家经济的世界地位的转移具有一定概率。

(2)关于经济结构的5个事实:世界经济中农业比重下降(非农业化)是长期趋势;20世纪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比重上升(服务化或非物质化)是普遍现象;发达国家工业比重经历上升(工业化)和下降(非工业化)两个阶段;20世纪后期劳动力素质与生产效率正相关;20世纪后期基础设施与生产效率正相关。

(3)关于流通和分配的3个事实:20世纪后期广义货币供应占GDP的比例与人均国民收入正相关;20世纪90年代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正相关;20世纪后期政府收入比重和税收比重与人均国民收入正相关。

(4)关于消费和储蓄的3个事实:20世纪后期家庭消费占GDP的比例与人均国民收入负相关;20世纪后期转移支付占GDP的比例与人均国民收入正相关;20世纪后期知识资本投资与生产效率正相关。

(5)关于经济分析的5个事实: 2001年和1980年经济截面的特点是基本一致的;1960年经济截面生产结构的特点与1980年和2001年截面不同;18世纪和19世纪经济截面生产结构的特点与1960年截面一致;300年经济时序分析和截面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人类经济史上发生过三次经济革命,它们是农业经济革命、工业经济革命和知识经济兴起。

上述26个事实,只是世界经济现代化客观事实的一部分。更多的事实,等待着学者的研究和归纳。这些事实是世界经济现代化理论的客观基础,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

2、世界经济现代化的14个启示

(1)经济现代化是相对有序的和可以预期的。在一般情况下,20世纪世界经济变化是相对连续的和有规律可循的。其中,经济效率呈上升的趋势,资源使用效率呈上升的趋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非农业化、服务化和非物质化,以及从工业化向非工业化的转变,其他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经济现代化确实有章可循。

(2)经济现代化是一个革命的过程。在过去三百年里,世界经济发生了两次重大变革,它们分别是工业革命和知识经济崛起,而经济结构的转变是两次经济革命的重要基础。第一次结构转变是工业部门逐步取代农业部门的地位,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第二次结构转变是知识和信息部门迅速发展,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主导部门。

(3)经济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过去的三百年里,经济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和非工业化两个阶段;在未来一百年里,经济现代化将完成信息化、知识化、绿色化和全球化的任务。在18~21世纪的四百年里,经济现代化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工业化和知识化。

(4)经济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经济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效率的提高,也包括经济结构、经济制度和经济观念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以核心生产要素、核心技术、主导产业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为基础的。生产模式和经济形态的转变和更替,是经济现代化的关键。

(5)经济现代化是一个不平衡的过程。在过去三百年里,经济现代化是不同步的,表现为经济效率增长的不同步、经济结构变化的不同步、经济制度和观念变化的不同步和经济形态转变的不同步等;经济现代化成就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可以预计,未来一百年的经济现代化也是不均衡的。

(6)经济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济现代化不仅内涵是变化的,而且不同国家的表现也是变化的。经济现代化是一场国际竞争,既然是竞争就会有输赢。输家和赢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一定的转移概率。所以,世界经济中心是可变的,世界经济前沿是变化的,国际经济差距是变化的,国家经济地位是可变的。

(7)经济现代化是一个可能停滞、中断或倒退的过程。整个世界的经济现代化进程是连续的和不可逆的,但是,某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现代化进程就有多种表现形式,它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可以出现停滞或中断,也可以出现暂时的倒退,甚至长期的倒退。在过去三百年,有些国家出现一个时期的负增长,经济结构、制度和观念出现倒退;在未来一百年,有些国家同样可能出现负增长、停滞或倒退的现象。

(8)经济现代化是一个全球的过程。在过去三百年里,所有发达国家都是参与全球竞争的国家;经济现代化波及全球的绝对多数国家和地区。在未来一百年里,发达国家将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希望推进经济现代化的国家也会参与经济全球化,就是不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也会受到全球化的影响。

(9)经济现代化是一个国际差距扩大的过程(经济效率趋异的过程)。在过去三百年里(1700~2001),人均GDP(按1990年国际美元计算)的相对差距从15倍扩大到73倍,绝对差距从1700美元扩大到26700多美元,扩大了约15倍,年均复合差距扩大速度约为0.92%。在过去三百年出现的人均收入的差距鸿沟,在未来一百年内不仅不会弥合,还会扩大;而且还产生了新的差距鸿沟,如数字鸿沟和知识鸿沟等。

(10)经济现代化是一个经济结构趋同的过程。在过去三百年里,农业比重不断下降,服务业比重是上升的趋势,工业比重经历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知识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由于各种产业的比重都会有一个极限值,于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就会逐步趋同。当然,趋同不等于完全一样,多样性仍然存在,趋同是相对的。

(11)经济现代化是一个进步的过程。过去三百年的经济现代化过程,既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也是资源使用效率提高的过程,同时是经济福利和经济公平增加的过程。在未来一百年里,没有理由怀疑这种趋势会中断或逆转。所以,经济现代化是进步的,尽管在进步的过程中会发生种种问题,甚至是灾难性的问题。

(12)经济现代化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经济现代化不是免费的,需要付出成本和代价。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随着核心技术和主导产业的更替,老的技术和旧的产业将失去其原有的经济价值和地位,有些行业和人群将受到损失。技术老化和产业转移的加速,将增加受损者和受惠者的数量,从而激化经济和社会矛盾。同时,地球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对经济资源的争夺也会激发国际和国内矛盾。在另一个方面,科学和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技术风险始终存在,而且有扩大的可能。经济现代化过程要求风险控制和危机管理。

(13)经济现代化不是一个完全自发的过程。经济系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可以在一定边界条件下自动运行。但是,经济现代化是一个全球竞争的过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如果要实现经济现代化,达到和保持世界经济先进水平,就必然谋求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谋求占有更多的战略资源和市场空间。这种竞争,不进则退。经济现代化是一个人工控制的开放系统,而不是一个完全自发的过程。

(14)经济现代化是可以定量分析的。经济变量的时序分析和截面分析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经济截面结构可以作为经济时序变化的“时间缩影”,即可以把经济变化的“时间结构”转换成经济变化的“平面结构”进行分析。它同时表明,时序分析和截面分析的结合,是经济现代化研究的有效方法。

二、世界经济现代化的原理和方法

1、经典经济现代化的理论分析

经典经济现代化理论,作为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形成的。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经济成长的阶段》的问世,可以作为经典经济现代化理论诞生的一个重要标志。经典经济现代化理论是关于经济现代化的一个理论集合。

(1)经典经济现代化的一般理论。经典经济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领域发生的一种革命性变化,它包括国民经济的全面工业化、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和国际经济竞争的不断强化。经典经济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它不是孤立的,而是既受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又与经典社会现代化相互作用,同时受科技水平的制约和国际关系的制衡。

经典经济现代化主要结果是:完成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市场经济观念的形成和普及,现代科技和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经济活动的工业化和专业化,生产方式的机械化和电气化,工业比重上升和农业比重下降,经济效率的持续增长,经济福利和社会公平的提高等。工业化的完成和劳动生产率达到工业经济先进水平是完成经典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标志。

(2)经典经济现代化的分支理论。主要包括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工业化理论和部门经济现代化理论等。罗斯托提出经济发展的六个阶段,其中四个阶段是关于经典经济现代化过程的;它们是经济起飞前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和大众消费时代。工业化理论有许多版本,一般而言,工业化指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连续上升的过程。在经典经济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经济部门,同时老的经济部门也在发生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关于不同部门的经济现代化研究,有大量文献和专著,如农业现代化等。

2、广义经济现代化的理论分析

世界经济现代化300年进程表明,在20世纪末,世界经济的前沿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经济观念正在涌现。这些变化发生在经济的每一个方面,也许最突出的变化是经济结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业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从工业化走向非工业化,核心技术的变化表现为从工业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技术转向信息化和绿色化的生产技术,主导产业从工业转向知识和信息产业,从物质产业转向非物质产业。这些变化已经超出了经典经济现代化理论的范畴。何传启研究员把“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推广到经济领域,相应提出“广义经济现代化理论”,作为对经典经济现代化理论的一种扩展。

(1)广义经济现代化理论。广义经济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领域发生的一种革命性变化,它包括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两次转变、劳动生产率和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经济福利与公平的大幅改善、以及国际经济竞争的地位变化。广义经济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它既是生产模式、核心技术、主导产业、基本结构、基本制度和基本观念等的两次转变过程,又是劳动生产率和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过程,还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经济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过程。在18~21世纪期间,广义经济现代化包括经典经济现代化和第二次经济现代化两大阶段,具有12个主要特点,遵循进程不同步、分布不均衡、结构稳定性、地位可变迁、路径可选择和行为可预期等6个原理。

广义经济现代化的主要模型包括:广义经济现代化的经济时间表、周期表、坐标系和路径图、广义经济现代化的概念模型、数量模型、目标模型和动力模型等。广义经济现代化的理论目标有三个:完成经典经济现代化;完成第二次经济现代化;达到和保持世界经济的先进水平,实现综合经济现代化。广义经济现代化的动力包括经济增长的推力、需求变化的拉力、全球化的压力和合理预期的引力等四个作用力,具体包括知识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生态意识和知识消费的增长、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全球竞争等。广义经济现代化的路径和模式是多样的,具有路径依赖性,受历史、地理和客观条件的影响;在21世纪有三种基本路径:经典经济现代化路径、第二次经济现代化路径和综合经济现代化路径等。

(2)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理论。第二次经济现代化是广义经济现代化的第二阶段。一般而言,第二次经济现代化是“知识革命”的产物,它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领域发生的一种革命性变化,它包括国民经济的知识化、绿色化和全球化、劳动生产率和国民收入的增长、经济福利和公平的改善、以及国际经济地位的变化。第二次经济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它同样具有广义经济现代化的12个特点,遵循广义经济现代化的6个原理。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结果包括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国际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和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等。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动力包括知识、信息、生态意识和知识消费的增长、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全球竞争等。知识创新和经济制度创新是动力源泉。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路径和模式是多样的,在不同阶段有不同模式,例如信息化模式、绿色经济模式、生物经济模式、体验经济模式等。

(3)综合经济现代化理论。综合经济现代化是21世纪广义经济现代化的一条基本路径;它是经济发展中国家追赶和达到世界经济先进水平的过程及其变化;它既包括国民经济的新工业化、知识化、绿色化和全球化的协调发展、以及从新工业化向知识化的转移,也包括劳动生产率和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经济福利与公平的大幅改善、以及国际经济竞争的地位提高。综合经济现代化是经典经济现代化和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并逐步向第二经济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过程,包括新工业化和信息化、非工业化和知识化、知识化和绿色化并重等三个阶段。实现综合经济现代化的标志是劳动生产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3、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方法

在过去300年里,不同国家的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大多样性。概括地说,经典经济现代化、第二次经济现代化和综合经济现代化的方法是不同的,经济现代化的先行国家和后进国家的方法是有很大差异的,国家规模大小对经济现代化的方法选择也有影响。预计在21世纪,发达国家将继续采用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路径和方法;发展中国家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是采用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路径和方法,第二种是采用经典经济现代化的路径和方法,第三种是采用综合经济现代化的路径和方法。

三、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经济的画卷页页翻新。过去300年的经济现代化,改变的不仅是世界经济的内涵,还包括世界财富的分布。在300年前,在世界经济现代化启动的前夕,中国仍然是世界财富的中心,也许还是世界经济的两个中心之一,另一个是崛起的欧洲。当工业革命悄悄改变欧洲经济的躯体和灵魂的时候,中国还沉睡在“中央之国”的迷梦里。世界经济现代化的三百年是欧洲和北美经济崛起的三百年,也是中国经济衰落和追赶的三百年。在20世纪后20年里,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的高增长率,经济成就举世瞩目。然而,中国经济距离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已经很大;虽然中国人均GNP的年增长率很高,但因为人均GNP的起点低,年增长量很小,我们与世界经济先进水平的绝对差距还在扩大。

实现现代化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我国要在21世纪50年代达到世界中等发达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在21世纪末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全面实现现代化。要在21世纪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实现经济现代化。要实现经济现代化,迎头赶上世界经济先进水平,需要加强经济战略研究。我们认为,经典经济现代化和第二次经济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运河战略,可以作为一种研究思路。这种战略预计我国经济现代化将在2050年进入世界前40名,在21世纪末进入前10名。

1、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

在21世纪前50年,中国经济现代化将面临许多新机遇,例如,(1)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2)绿色经济和生物经济带来的新机遇,(3)体验经济和文化经济带来的新机遇等;中国经济现代化将面临许多挑战,例如,(1)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和快速增长、(2)从三元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3)农业现代化,(4)资源和能源的持续供应和保持金融稳定,(5)生态现代化,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6)地区协调发展,(7)城乡协调发展,(8)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9)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和效率,(10)参与经济全球化与维护国家利益。

2、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量化目标和路径

关于21世纪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不同学者的研究角度不同,得出的观点也会有差别,大家见仁见智。从现代化研究的角度看,经济运河战略和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图,可以作为制订经济现代化战略的一种参考方案。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图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路径的一种集成。它包括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运河战略(路径选择)、基本目标(总目标和两大阶段与六小阶段目标)、基本任务、监测指标、质量监测和结构监测等六个组成部分。

中国经济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运河战略是:采用综合经济现代化基本路径,协调推进经典经济现代化和第二次经济现代化,协调推进新工业化、知识化、绿色化和全球化,协调推进从新工业化向知识化的转型,推进从经典经济现代化向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转型,最终完成第二次经济现代化和实现综合经济现代化,达到世界经济现代化的先进水平。

经济运河战略要求,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工业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高技术与适用技术协调发展,工业化与全球化协调发展,工业化与工业转移协调发展,走高质量和绿色化的新工业化道路,完成从工业化向知识化的转型。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量化目标是:在21世纪前50年达到世界经济现代化的中等水平,全面完成经典经济现代化,基本实现综合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水平进入世界前40名左右(按经济现代化定量评价);在21世纪后50年,达到世界经济现代化的先进水平,全面完成第二次经济现代化,全面实现综合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水平进入世界前10名左右。

中国经济现代化完成量化目标的任务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国际水平要上三个台阶,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要前进六个阶段,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的世界排名提高60位左右。

具体而言,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在2020年左右从经济欠发达国家升级为经济初等发达国家;在2050年左右从经济初等发达国家升级为经济中等发达国家;在2080年左右从经济中等发达国家升级为经济发达国家,在2100年前达到经济发达国家的前列。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2020年左右从经典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期进入到成熟期,在2030年左右达到经典经济现代化的过渡期,在2040年进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起步期,在2050年达到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期,在2080年左右达到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成熟期,在2090年左右进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过渡期。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的世界排名,在21世纪前50年提高30位左右,在21世纪后50年前再提高30位左右。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质量监测和结构监测:经济质量监测包括经济效率、经济进步和经济基础设施等三小类指标,经济结构监测包括经济结构转型、流通和分配结构、经济协调发展等三小类指标;每一小类指标包括6个指标,共计36个具体指标。经济质量和经济结构的监测包括36个指标21世纪前50年达到世界中等发达水平的总目标、分阶段目标和任务。

3、促进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十个建议

在21世纪前50年,中国经济现代化至少有三大瓶颈。其一是经济质量,其二是经济结构,其三是国际经济竞争力。所以,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现代化要以经济质量和经济结构现代化为重点,以经济质量现代化为重中之重;同时要大幅度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为促进中国经济现代化,我们提出十项建议供大家讨论。(1)组织研制和实施中国经济现代化和地区经济现代化量化目标的路径图。(2)21世纪前50年以提升经济质量为重中之重,实现经济战略的两次转型,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3)21世纪前30年完成新工业化和信息化,实现工业化模式的六个转变。(4)21世纪前30年基本完成经济基础设施现代化。(5)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转型,完成产业结构和十大产业的战略调整。(6)持续推进流通、消费和分配结构的调整,提高分配公平性。(7)持续控制和缩小经济不平衡性,提高经济协调性。(8)完善中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宏观基础;组织汇编国家经济法典,制定国家经济信息透明法,建立国家经济政策评估中心和组建国家小企业服务局。(9)培育中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微观基础;培育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企业家国际竞争力,加强国际经济竞争理论研究,5年培训百万企业家。(10)改善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环境。

四、经济现代化五十年

前面关于世界经济现代化的300年分析是以单指标分析为基础的。诚然,经济现代化研究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世界经济是一个整体,世界经济现代化是一个有机整体。为了把握世界经济现代化的整体趋势和现实水平,需要对世界经济现代化进行评价。所以,我们研究建立了经济现代化评价模型,包括经典经济现代化评价、第二次经济现代化评价和综合经济现代化评价,评价结果简称为“经济现代化指数”,作为对世界现代化指数的重要补充。

1、世界经济现代化五十年

(1)2002年世界经济现代化水平

在2002年参加评价的131个国家中,大约有24个国家已经完成经典经济现代化,约占国家总数的18%;18个国家已经进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约占国家总数的14%。根据第二次经济现代化指数分组,有经济发达国家18个,中等发达国家9个,初等发达国家24个,经济欠发达国家79个。

2002年第二次经济现代化指数世界排名前10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瑞士、挪威、丹麦、瑞典、荷兰、日本、法国、英国和比利时;其中,前8名国家的第二次经济现代化指数超过100分。2002年有6个国家进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期,它们分别是美国、丹麦、荷兰、法国、英国和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的经济现代化水平代表了世界前沿水平。

(2)过去50年世界经济现代化的主要特点

在20世纪后50年里,世界经济现代化的方向发生重大转折,发达国家经济现代化从工业化进入到非工业化阶段;世界经济现代化取得巨大进展,全面完成经典经济现代化的国家从1个上升到24,进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国家从0个上升到18个。

在过去50年里,不同国家经济现代化的表现差别非常大。在1950~2002年期间,日本等21个国家经济地位升级,委内瑞拉等6个国家降级。在1960~2002年的40年里,国家经济地位上升的国家有15个,下降的有5个。其中,日本、新加坡和韩国连升两级。

在过去30年里,不同国家经济现代化的增长率差别很大,世界经济现代化的国际差距在扩大。在1970~2002年期间,阿根廷等36个国家经典经济现代化指数是负增长,赞比亚等10个国家第二次经济现代化指数是负增长。如果保持1970~2002年的年均增长率不变,中等收入国家完成经典经济现代化平均需要85年,世界平均需要53年。

2、中国经济现代化五十年

(1)20世纪后50年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主要特点

20世纪后50年中国经济现代化取得显著成绩。在1950~2002年期间,中国经典经济现代化指数从7分上升到22分,世界排名从1960年的第75位上升到2002年的第64位,经济现代化从传统农业经济进入经典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期;在1970~2002年期间,中国综合经济现代化指数从12分上升到16分,世界排名从第92位上升到69位。

在过去50年里,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发生了一次中断,时间大致为1960~1980年。在断裂期间,中国经典经济现代化指数出现负增长,指数的世界排名下降。1980~1990年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恢复时期。1990年以来中国经济现代化高速增长。

在过去50年里,中国经济现代化非常不协调。比较突出的是,就业转型与产业转型不协调,农业劳动力比重与农业增加值比重的比值达到2至3.7倍;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不协调,工业生产率与农业生产率的比值达到4至18倍。

(2)2002年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

2002年中国属于经济欠发达国家,距离世界经济先进水平的差距非常大。2002年中国经典经济现代化指数为22分,排世界108个国家的第64位;第二次经济现代化指数为17分,排名第68位;综合经济现代化指数为16分,排名第69位。2002年中国处于经典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期,大约为工业化的中期;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如果保持1990~2002年经典经济现代化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不变,中国完成经典经济现代化大约需要28年,即在2030年前后完成经典经济现代化;如果保持1980~2002年经典经济现代化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不变,中国完成经典经济现代化大约需要47年。

(3)2002年中国地区经济现代化水平

2002年,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已经完成经典经济现代化,香港和澳门已经进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香港已经达到经济发达水平,澳门和台湾达到经济中等发达水平,北京和上海处于经济初等发达水平,其他地区是经济欠发达水平。

2002年,除了港澳台京津沪等6个地区外,中国大陆内地28个省级地区中,经典经济现代化指数排前10位的地区是浙江、江苏、广东、辽宁、福建、山东、黑龙江、河北、湖北和吉林;综合经济现代化指数排前5位的是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和辽宁。由此可见,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和辽宁等5个地区的经济是比较发达的,它们集中在沿海地带。

2002年,中国全部34个地区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平均差距为:经典经济现代化指数平均差距69分,相对差距约3倍;综合经济现代化指数平均差距75分,相对差距约为4倍。

本期报告还完成2002年世界和中国现代化评价。2002年有68个国家已经完成或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其中23个国家进入第二次现代化。2002年,中国处于世界初等发达国家水平,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为81%,排世界108个国家的第60位;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为32点,排世界108个国家的第56位。2003年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达到82%。如果京津沪港澳台不参加排名,2003年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排名前10位的地区为:浙江、辽宁、江苏、广东、黑龙江、湖北、重庆、吉林、福建和山东。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2004年10月30日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