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论坛专题 > 地区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 理论与观点
第二次城市化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 发布时间:2004-09-06 【字号: 小  中  大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同时,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本人认为,从全世界城市化的历程来看,中国应在基本实现第一次城市化的同时,加快实现第二次城市化,到本世纪中叶完成新的现代化与城市化任务。

1、第二次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来源

现代化、城市化从英国等西欧国家开始,先是工业革命,进而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后来向北美洲等地区扩展。到20世纪初期,西方主要国家都先后完成了现代化与城市化。东方国家现代化进程大大落后,只有日本进展较快。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后现代化开始起步,但长期战争破坏、国家分裂、制度腐朽,致使工业长期落后,农业汪洋大海,沿海和内地少数商贾城市不成气候。现代化、城市化的起飞是从1953年开始的,当时学习苏联重工业化模式,又把城乡用户籍制度隔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极为缓慢。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了现代化的快速起飞,加快了城市化步伐。不过直到现在,农村城市化仍然滞后。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流动人口大军形成了空前的压力。他们何时才能在城市里安定下来?

20世纪70至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都出现了新的重要变化。一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从工业化向非工业化转变,工业经济比重下降,服务经济比重上升。二是社会发展从城市化向非城市化或逆城市化转变,城市中心地带人口向城郊和小城镇迁移。三是工业文明已不是人类文明的最终,社会文化从损害自然向更加符合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在这种潮流中,有的国家走在前头,有的国家则在后边。理论来源于实际。一时间,以“后”字、“再”字冠名的学术思潮在美欧纷纷出现,“后现代化理论”是这些思潮的集中概括。德国学者在后现代化、第二现代性方面研究最多,美国也有后现代化的著名学者。我国学者罗荣渠对中国和东亚现代化作了开创性研究。1998年,何传启研究员系统地提出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与战略,认为中国在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的同时,可以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二次现代化。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转变,而城市化的完成要注意多样化、分散化、生态化。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是正确的,是有实践价值的。但在第二次现代化中对城市化问题并没有全面展开。我认为存在第二次城市化,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有意义的。第二次城市化可以是第二次现代化的姊妹篇,互为补充。但是,第二次城市化还可以有独立的理论系统。

2、第二次城市化的动力

动力问题是城市化的基本问题。第二次城市化的动力是什么呢?

首先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推动。世界经济正在形成非物质化的大趋势。现在,世界工业产值(增加值)比重在持续下降,知识成为了经济发展的资源和动力,网络成为经济发展的平台,创新成为经济行为,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这将推动城市工业经济改造,推动农业经济根本改造,实现报酬递增。

第二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推动。第一次城市化主要是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集中,这在一定时期是需要的。中国农村人口太多,流动人口规模太大,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超负荷运转,“城市病”特别是大城市病难以治理。而“农村病”也不能很好解决,还形成农村人口“流动病”也不能很好解决。第一次城市化要反思,要转型,要向第二次城市化发展。

第三是资源环境均衡利用的推动。工业化和第一次城市化,造成自然资源过度使用,耕地减少,能源消耗过度,气候条件恶化,生态环境失去平衡,迫切要第二次城市化来改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平衡。

第四是文化教育复兴的推动。西欧国家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形成高水平的文化教育,功利主义,开拓精神,民主意识,市民社会角色,移民文化,等等,对第一次城市化起了巨大推动。现代,人们追求高水平文化素质,生态文化和绿色文化,向往舒适、健康和长寿,推动着可持续的第二次城市化。

英国首相布莱尔1997年以后多次讲英国要在21世纪实现现代化。这不是第一次现代化城市化。他说:“在新千年里,政府的使命是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复兴,这是第二次现代化和城市化”。他强调把各种价值观整合起来推动实现。我国学者朱谦之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提出:“复兴中华民族,这里便有一个先决问题,就是要一个民族复兴,事实上须先唤起文化的复兴。”(《文化哲学》)随着大规模文化教育复兴运动的到来,必将出现第二次城市化高潮。

3、第二次城市化的模式

模式,简单地说,就像时装业那样找个标准的人做模特。西方学者认为社会问题研究的模式有两种,即实在模式和实类模式。我看最像的是实在模式,大部分像的是实类模式。评价模式可以分非均衡模式和均衡模式。当然还有各种模式及其评价标准。

我一直以为,城市化发展模式是一个由农村、小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一级一级组成的金字塔模式。原始的状态是底部大,即农村人口多,小中城市人口增加,大与特大城市人口少的典型金字塔。第一次城市化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第一次城市化实现后城市人口比重达到60~80%,甚至还多,有的国家几乎是城市国家,这时金字塔上部扩大,形成非均衡模式,头重脚轻。第二次城市化模式:对第一次城市化膨胀状态消肿,向城市郊区、小城镇迁移,小城市增多,便城市发展金字塔形成比较均衡、稳当的形态,达到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

4.第二次城市化的进程与政策

第一次城市化是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扩大为标志的。英国工业革命并开始城市化时,城市人口比重在10%~20%之间,这可以作为城市化的起点水平。经过100、200年,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次城市化。工业化国家城市人口比重,1950年为62.4%,1975年为74.4%。完成第一次城市化的标志,可达到60%~70%的城市人口比重。后来进行城市化的发展中国家并不必要达到这么高的水平。中国农村人口太多,更无这种必要。我认为,城市人口比重超过50%,就可以是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城市化。众多预测表明,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比重可达到50%。2010年前后,中国可以完成第一次城市化。

什么是第二次城市化的完整内容呢?一是大城市、特大城市人口向外扩散,城市分散化、小型化、生态化。大的是沉重的,“小的是美好的”(舒马赫)。二是城乡社会信息化、电脑化、网络化。一座座依靠远程通讯的网络化城市大批涌现。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科技协作、远程医疗、跨国办公(即电子移民)等是第二次城市化的大潮。三是城乡人口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人们不必住在拥挤的城市,就能过着现代城市化的生活。中国在2010年前后以完成第一次城市化为主要目标,可继续扩大城市人口比重;同时注意推进第二次城市化的发展,加强现代中小城市和农村知识化、网络化建设:2010年之后重点推进第二次城市化,到2050年前后完成第二次城市化,那时城市人口比重可以达到70%~80%,但已不是原来第一次城市化时的城市人口含义了。

实现第二次城市化要有科学的政策指导。首先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政策。针对农村经济改造的知识化、信息化经营方式的发展,使农村、农民早日知识化。第二是发展能够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技术,一般指中介技术,处于高新技术和一般技术之间的技术。第三是发展中小城市,使中小城市星罗棋布,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大量吸收农村人口。第四是发展文化教育,特别是农村文化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的时间可以调整,比如7年基础教育加2年网络技术和职业教育。最后是要改变整个社会的城市化观念,使第二次城市化深入人心。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