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论坛专题 > 地区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 机遇与挑战
关于山东经济社会现代化和交通现代化的思考
  文章来源: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所 发布时间:2004-09-06 【字号: 小  中  大   

关于山东经济社会现代化和交通现代化的思考(图为济南市一角)


引言

1999年3月份,江泽民同志在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全体会议时谈到,希望广东省广大干部和群众,按照“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发展思路,朝着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于是,广东省提出:力争用20年左右的时间,即在2020年时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届时的人均GDP为3134美元。广东省省会广州则提出:继续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加快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功能,到2005年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华社2000年8月8日电则称:深圳力争到2005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10年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030年左右赶上发达国家水平。

在广东的带动下,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和山东均提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时间基本上是2010年到2015年。一股“现代化”风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刮起。

“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21世界中叶中国达到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总书记号召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东部沿海地区积极响应,提出具体的奋斗目标和实施战略,都是正确的。但是正如《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1》所指出的那样 :我们在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有如下三大问题必须予以澄清:⑴目前我们所提的现代化是在“什么概念下的现代化”?⑵英克尔斯指标是否可以代表传统的工业社会的现代化实现标准?⑶英克尔斯指标能否反映中国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实施现代化过程中的“二元性”特征?

二年多来,中国科学院以及广东、上海、山东等地的软科学工作者顶着压力,执着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不断地在各种场合发表着自己的看法。我国的政治文明也在这种研究过程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党中央和各级党政领导不仅没有压制这种研究和观点的发表,而且给了积极的支持,笔者有关这方面的提案、文章、言论就得到了山东省委、省府和省政协主要领导的关注和重视。

2002年11月,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在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报告。该报告的深远历史意义在未来的发展中会越来越显现,本文不想详加评述,本文想特别指出的是,就前几年的“现代化风”和有关“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讨论而言,这是一次全面的、深刻的总结和提炼。报告说:

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二0一0年、建党一百年(2020年——引用者注)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2050年——引用者注)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力争比二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话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次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这个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各地各部门都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这个目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可以肯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报告全文虽然没有一处提到前几年东部沿海地区争相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但上面所引的、一气呵成这段文字已用非常简练的话语,要求各地将前一阶段提出的在2005~2020年前后实现的“现代化”都统一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并指出“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这段报告的最后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基本实现现代化”,就不是前阶段各地所提的现代化了,而是“总设计师”邓小平所提的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一百年,即2050年要实现的现代化,是21世纪中叶,即50年后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现代化。

认识得到统一,矛盾得以解决,方向已经指明,各地各部门都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这个目标。作为软科学工作者,面临的任务是,在把各地区原先关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平稳地过渡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和确定本地区、本行业实现和50年后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对应的现代化目标,以便我们做规划,办事情能够高瞻远瞩,超前思维,采取最好的方略,选择最优的途径,达到最佳的效果。

当然,要想真的达到这样的目的,还是需要从研究现代化的内涵起步……

一、现代化概论

什么叫现代化?对此,国内、外诸家众说纷纭。求同存异,“现代化”的概念可以作如下的表述:

⑴“现代化”是体现当时先进技术水平的“过程”和“状态”。

⑵历史在前进,“当时先进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所以,不同时期现代化的内涵也不尽相同。早期的“现代化”基本上等同于工业化,而我们现在称谓的“现代化”除了实现工业化外、城市化水平,信息化水平、竞争力水平、集约化水平、生态化水平、经济全球化水平、社会公平化水平、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等都是其基本的标志。

二、关于“中国现代化”

1、中国现代化的内涵

中国现代化的内涵,可以从纵横两方面进行描述:

从纵向说是“九五”时期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从2000年开始,我国开始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也是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描画的美好蓝图。“预计到2050年,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将依序通过人口总规模的零增长、物质和能量消耗率的零增长、生态和环境恶化率的零增长三个台阶,城镇化、信息化和知识化三个阶段,全面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从横向说,是中国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同时肩负完成工业时代目标和信息时代目标的双重任务,在实现工业化时代目标的同时,启动和叠加信息化时代的目标。工业化和工业转移并重,城市化和城市扩散并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时推进,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相互交融,经济发展和环境生态保护良性循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生活质量、经济质量、社会质量均达到二十世纪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2、确定中国现代化静态目标的必要性和思路

内涵必须通过具体的目标才能落到实处。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就是中国现代化内涵集中的、定量的、可操作的数值,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提法,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确定了具体的、总的目标。

但是,“达到21世纪50年代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第三步战略目标不同于第一步和第二步“翻一番”的战略目标,这时因为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本身是在不断发展的,它是一个动态目标。我们不妨把当今世界社会各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看成是一组在运动场上长距离赛跑的的运动员,经过一段时间的角逐,已经分成了四个集团,跑在最前面的集团就是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跑在其后面的是巴西等中等发达国家,处于第三集团的是中国、印度等初等发达(或称发展中)国家,最后一个集团的是一些落后国家。我们把赶超的目光瞄向处于第二集团的中等发达国家,我们计划在2050年赶上他们并和他们并驾齐驱,实现现代化。所以,2050年时的中等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就是我们实现现代化的衡准。由于中等发达国家也是在发展的,他和我们之间的差距是在动态变化的,所以这个衡准是动态的、变化的,也是很难掌握的。于是就有不少科技工作者努力,把上述的动态标准转换成可以操作的静态的标准。

由于大家在一个竞技场上跑,所以中等发达国家到205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国家应该早就经历过了,这就是“各态历经学说”。找到发达国家的这一点,并把这一位置上他们社会和经济的各项参数作为“2050年时的中等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用它作为我们是否达到现代化的衡准,这个衡准就是静态的、可操作的了。显然,找到这一点,是问题的关键,也是问题的难点。

问题虽然困难,但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确定发展战略,制定中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都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必须完成动态目标向静态目标的转换。显然,这种转换的关键,是如何确定“2050年时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3、剖析“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1》认为:“列出当代全部的发达国家的名单,依照以下8个大类即人口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生活质量指标、教育水平指标、创新能力指标、信息化程度指标和生态化程度指标,将每个国家的指标平均值填入,而后将所有列入名单的国家逐项指标进行总平均,将这八个大项的‘总平均集合’作为当代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去代表我们所定义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该定义从严格的统计意义上去分析,仍然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比前述两种具有更多的优点,而且避免了人为的、主观的诸多弊病,似乎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在本报告中,我们采取此种界定,对中国的‘现代化水平’同当年的‘世界中等发达国家’进行对比,其间的差距是我们要实现现代化的差距”。

该报告虽定义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却没能进一步提出如何把动态的转变成静态的具体办法。所以,它不得不提醒:“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随着时间均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每年的、同步的、动态的比较才是对中国实现现代化成的真正评价”。也就是说,该定义对确定我们2050年实现现代化时的静态目标值,没有实际的意义。

4、《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中国现代化报告2002》的观点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认为:“2050年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将超过1998年的世界发达国家水平,1998年的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可以作为2050年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参考底限’”。 也就是说:“中国要在2050年赶上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也必须在2050年超过1998年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参照1998年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发展水平,我们可以设立2050年中国发展指标的底线。发展指标可以作为制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参考资料。”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中国现代化报告2002》对国人的最大贡献!因为,正是通过这一推断,使得原本动态的、不可预期的“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演变成静态的、可以预期的目标。为我们宏观和微观调控国家、省市和地域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5、中国实现现代化时有关指标的静态目标值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的观点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中提供的2050年中国第二次现代化的基准值。虽然对其中的一些值,如人均GDP我们有不同的看法,但它毕竟给我们全面测算出50年后中国现代化的具体目标值,实在是功不可没。

《山东省交通现代化评判方法及指标体系的研究》的观点,基本同意《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提供的上述各项预测指标。

对人均GDP,我们有不同的看法。理由是:

1)中国交通部规划研究院在其研究文献《中国公路现代化路网总规模1997年报告》中认为:“下世纪中叶我国的人均GDP达到7.7~9.7万亿人民币,按1998年的汇率(1美元=8.3元人民币)折合成美元,大约在9000~12000美元左右”。

2)如果2050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25000美元,又根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2》第83页测算的中国人口到2030年就达16亿,则2050年时中国的GDP总量为400000亿美元。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403.5亿元,人口总数为126583万,人均GDP为7063元。按1美元=8.3元人民币折合GDP总量为10771亿美元,人均GDP为851美元。以此计算,2000年到2050年的50年间,GDP和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49%和6.99%,我们认为,在这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都保持这么高的增长率是不现实的。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人均GDP1000美元发展到4000美元时间是比较长的,平均18年,依据中国的实际,我们取最保守的值23年,即以2002年全国人均GDP能达到1000美元计,到2025年全国的人均GDP能够突破4000美元;从人均GDP4000美元发展到10000美元和从10000美元发展到15000美元,所用的时间差不多,平均8年左右。依据中国的情况,我们都取取最保守的值10年,则2045年全国有望达到15000美元。然而,用这5年的富裕量使人均GDP再增加10000美元则显得不符合实际。

3、鉴于以上分析,《山东省交通现代化评判方法及指标体系的研究》课题组认为,205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5000美元是比较合理的,有5年的富裕量,可以应付突发事件和天灾人祸的影响。

三、思考“山东现代化”

1、对山东的正确定位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1》列出了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同2000年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比较表 ,按差距大小的顺序排列为:上海、北京、天津、辽宁、广东、江苏、浙江、黑龙江、陕西、吉林、福建、山东、湖北、河北、陕西、重庆、内蒙古、江西、新疆、宁夏、湖南、海南、河南、安徽、甘肃、四川、广西、青海、云南、贵州、西藏。山东名列12。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1》在上述排序的基础上,应用它们所拟定的3组8项21个指标,应用三类倒U形曲线的现代化进程宏观判据以及相应的五项辅助判据,并对其结果进行归纳和统一对比,获得了中国各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山东将和黑龙江一起同以第9位的名次于2041年实现现代化,超前全国实现现代化9年。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依据中国各地区实现现代化的情况,参考世界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初等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分组,将我国34个地区分为比较发达地区、初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三组。2000年山东总体排名16位,属于初等发达地区。

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所许云飞研究员在进行“山东省公路建设与国民经济适应性的研究”中曾经在山东交通科技杂志上发表了《中国和山东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定位》和《再谈“中国和山东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定位”》两篇文章,以1995年的统计数据通过GDP、人均GDP、消费零售额、一产比例、三产比例、市镇人口比例、地方财政收入、居民人均收入、农民人均收入、人均邮电业务量、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从业人员大中专毕业比例等13个指标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见以下数据:

1995年国内综合实力和公路建设环境聚类分析结果:

第一类:广东

第二类:上海

第三类:北京

第四类:天津、江苏、浙江、山东、辽宁

第五类:福建、四川、河北、黑龙江、湖北、河南、湖南、山西、海南、新疆、吉林、广西、陕西、安徽、云南、宁夏、江西、甘肃、内蒙、西藏、贵州、青海

由此可以看到,山东和天津、江苏、浙江、辽宁一起居第四类,从全国来讲位列第7。除北京外居前七位的恰恰是我国沿海的七个省市。

1995年以来,从国民经济统计数字和见诸媒体的有关社会、经济情况来讲,除了1999年的“11.24”海难事件外,山东的整体情况基本上没有出现明显的停滞和缓进情况,所以,许云飞研究员认为,这个排序至今仍不会有大的变动。

结论:山东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7到第9

仔细分析《中国可持续发展2001》报告的结论,认为山东同2000年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差距低于黑龙江、吉林和陕西之后,显然与事实不符,而且这份研究报告同时展示的全国各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时间表的结果也与此结论相悖,山东在黑龙江、吉林和陕西之前,位列第9位。

仔细分析《中国现代化2003》报告的结论,山东位于黑龙江、吉林、湖北、陕西、福建之后、也与事实不符,去掉香港、澳门、台湾三个地区,山东的位置也不应在13位,而在8~到9位。

综合三个报告,并联系实际情况,山东综合实力在全国的位置大体稳定在第7到第9这样的位置,和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差距与辽宁、黑龙江、陕西、吉林、福建在一个水平上,差与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江苏和浙江。

2、山东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在2001年召开的山东省九届四次人大会议上,时任山东省省长的李春亭在政府工作报告说:“在完成‘十五’计划的基础上,再经过5到10年的努力,到2015年,建立起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经济结构的全面升级,综合竞争力提高到全国上游水平,成为产业结构优化、科学技术发达、生态环境优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的地区,全省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展现‘大而美、富而强’的崭新形象”。这是山东省政府对“山东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公开宣示。

按照本文第一章引言的分析,应该把这一个“基本实现现代化”统一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上来。所以应该理解为,按照党中央的全国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安排,执行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示,依据山东社会经济发展态势、所处区位和资源情况、国内国外形势要求和山东近一亿人民群众的意志,依据研究山东现代化进程的有关研究成果,山东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应该是:

2015年前后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再经过20~25年的努力,达到2050年时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率先全国10~15年实现代化,为完成“总设计师”邓小平描绘的宏伟蓝图和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大”发出的伟大号召、为全中国现代化的胜利实现作出贡献。

3、山东“全面实现小康”的战略目标

山东“全面实现小康”的战略目标如前所述,即为原先山东提出的在201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依据山东省政府在九届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和由李春亭省长为首的研究人员撰写的《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的认定,其中2000年值为省统计年鉴公布的实际值。

四、中国交通现代化的内涵和战略部署

中国交通现代化的内涵依据权威方面的解释,中国交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为,总体目标是形成高效、经济、快捷、安全的国内运输网络及国际大通道,与其他运输方式共同构筑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实现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运营智能化,安全与环境最优化,使公路、水路交通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发挥支撑和先导作用。

具体目标是:

1、以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组成的国道主干线与国家重点干线公路构成的骨架公路网络全面建成,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各层次公路网建成,服务水平达到国际先进级水平。

2、所有相连的地市级城市均实现高等级公路的有效连接。绝大部分行政村通油路。

3、公路总里程超过300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8万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0.83公里/百平方公里,接近目前美国的水平。

4、港口能力与吞吐量之比达到1.2。港口深水泊位和大宗散货、集装箱、特种货物运输满足柔性化发展的需要。

5、内河三级以上航道达到25000公里,实现主要水系沟通、干支直达、区域成网,内河航运的优势充分体现。

6、能够满足旅客个性化的出行需要。

7、与现代综合物流运输有机融合。

8、交通智能化达到当时的先进水平。

9、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公路、水路交通系统。

中国交通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中国交通实现现代化大致可分为2010年实现全面缓解、2020年基本适应和2040年公路、水路交通基本实现现代化三个阶段。其中三个阶段的总体目标分别是:

1、到2010年: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能力明显增加,结构明显合理,质量明显改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交通建设与运输市场体系,行业科技进步和从业人员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地区间交通发展差距缩小,公路、水路交通得到全面改善,东部地区的公路、沿海港口、内河航运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到2020年:全面建成并完善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港站主枢纽,实现海运强国战略,基本建立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与国际接轨的公路、水路交通市场体系,初步实现公路、水路交通可持续发展,基本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要,东部地区的公路、沿海港口与内河基本实现现代化。

3、到204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上述的交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各项目标。

每一个阶段的具体目标,请见《公路、水路交通发展三阶段战略目标(基础设施部分)》。这里不再一一叙述。

五、思考山东交通现代化

山东交通,从理论上讲应是5种运输方式的综合交通系统,这个系统又是山东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由于笔者的研究权限约束,下述的“山东交通现代化”只能涵盖山东的公路、水路子系统,这点必须先做申明。

山东交通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由上述可知,山东的社会经济战略部署是在2015年前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经过20~25年的努力,在2040年前达到2050年时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率先全国10~15年实现代化。

为了发挥交通对社会经济的支撑和先导作用,为了与山东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和中国交通发展的三个阶段相对应,山东交通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大致可这样安排:

1、到2010年,完成山东2015年全面实现小康对交通需求的全部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交通部第一阶段要求的任务,完成交通部第二阶段要求的任务达到50%以上。山东交通初步实现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达到了2010年时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的交通水平。

2、到2035年,完成山东2040年实现现代化对交通需求的全部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和超额完成交通部第二、第三阶段要求的任务,山东交通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2050年时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即超过了2035时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的交通水平。

山东交通“初步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山东交通“初步实现现代化”是和山东“全面实现小康”的社会经济相适应的交通状态,也就是原先提的“山东基本实现现代化”。按照文献的研究结果,概括的描画是:到2010年时,山东交通将建成“五纵连四横、一环绕山东”的高等级公路网络;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设施完备、快速高效、安全舒适的运输服务网络;集中统一、功能齐全、灵敏高效的交通信息网络。贯通全省、服务社会的光缆大通道;环绕全省、风景优美的公路绿色大通道;腹地广阔、连接五大洲的海上蓝色大通道。

山东交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山东交通“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从内涵上来讲:山东2035年的交通现代化与2035年的山东社会经济完全适应并适度超前,即其基础设施建设(路网、港航)和2040年的山东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需求相适应,其交通输送和吸引能力与2035年的山东社会经济状态相适应;从类比的意义上讲,是山东2035年的交通发展水平和能力,达到2050年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和能力,或者说达到1997~1998年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和能力;从交通的服务意义上讲,是山东2035年的交通真正达到了方便、快捷、舒适、安全;从交通管理的意义上讲,山东2035年的交通通过管理空间上的全球化、一体化,管理方式上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技术上的智能化、自动化,管理模式上的主动化、人性化,管理规范上的法制化、标准化,使得交通管理水平、交通行业文明程度大大提高。总之,届时的山东交通将以安全、便捷、舒适的崭新面貌呈现在山东人民面前,原先传统的车、路,水、船交通,将跃变成网络交通、国际交通、信息交通、知识交通和绿色交通的新形象和山东实现现代化的社会经济相适应。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