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论坛专题 > 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文选 > 大会报告
杨重光:产业升级和优化的国际因素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08-09-28 【字号: 小  中  大   

    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和调整,产业的升级和优化,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普遍的现象,受着世界环境的影响和客观因素的作用。当然各国的变化过程不尽相同,会呈现出自己的特点,需要选择良好的时机。例如,在亚洲一些国家的新兴工业化过程中,利用了当时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并与本国的发展需要和具体条件实行有效结合,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使其经济走上了繁荣之路。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1932年提出了产业发展的“雁形形态论”。该理论主张,本国产业发展要与国际市场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产业结构国际化;后起的国家可以通过四个阶段来加快本国工业化进程;产业发展政策要根据“雁形形态论”的特点制定。赤松要认为,日本的产业通常经历了“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增长”四个阶段并呈周期循环。某一产业随着进口的不断增加,国内生产和出口的形成,其图形就如三只大雁展翅翱翔。人们常以此表述后进国家工业化、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发展过程,并称之为“雁行产业发展形态”。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优化同样需要考虑国际市场的变化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无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从就业数量来说,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以城市为空间依托的二三产业的明显提高,各产业内部的结构也逐步趋向高端化和现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科学化表明了我国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正向着现代化迈进。然而,我国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与世界先进国家比较,存在的明显的差距,出现了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形成了我国的一些特点。

    1.产业结构调整和变化缓慢

表1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变化





















































年  份

GDP(亿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亿元)

构成(%)

(亿元)

构成(%)

(亿元)

构成(%)

1978

3624

1018

28.1

1745

48.2

861

23.7

1989

16909

4228

25.0

7278

43.0

5403

32.0

2001

95933

14610

15.2

49069

51.1

32254

33.6

2007

249407

24700

11.8

102004

48.7

82703

39.5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1978年至2007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68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仍处于较低级状态。从1978年到2001年的20多年,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不到10个百分点。经济总量的增长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并不完全同步和协调。

    2.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第三产业必然成为主导产业,不仅在三次产业中居于绝对优势,而且引领整个经济的发展。在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如此。见下表(见表二)。



表2 2000—2004年世界三次产业结构表
































































国家和地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0

2004

2000

2004

2000

2004

世界

3.7

3.5

29.3

28.0

67.0

68.5

低收入国家

26.8

22.1

26.0

28.1

47.2

49.8

中等收入国家

9.9

10.0

36.3

37.3

53.8

52.7

中、低收入国家

12.2

11.7

34.9

36.0

52.9

52.3

高收入国家

1.8

1.6

28.1

26.2

70.1

72.2

中国

14.8

13.1

45.9

46.2

39.3

40.7



    注:①2003年数据

    中国为2007年的数字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

    从表中不难看出,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是世界上处于较低的水平,不仅低于经济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低收入国家。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三产业比重最低的国家之一。

    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基本上趋于一种停滞或徘徊的状态。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在有几年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从而,从全国,到各省区,直到众多城市仍然处于二三一的状态,第二产业的比重始终高于第三产业。即,第三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第二产业。

    3.工业是始终是经济增长的主力

    我们选择了2007年全国GDP最高的特大城市和城市作了统计,这20个城市包括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苏州、天津、重庆、杭州、无锡、青岛、佛山、宁波、成都、南京、东莞、武汉、大连、沈阳、烟台、唐山等。这20个城市200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93179.4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37.8 %。20个城市第三产业总量为43896.42亿元,占全国的53.1%。

    20个城市中,除了北京外,几乎所有城市第二产业的比重都在40%以上,其中有11个城市第二产业的比重在50%以上,最高的城市,第二产业比重达到65%。

    至於一般中小城市,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比重更是占绝对的优势。例如,武汉城市群中的九个城市,2004年第二产业的比重占46%,高于第三产业42%的比例。而在工业中又以重工业为主,九个城市合计,重工业占73.8%,而有城市,如鄂州和黄石等城市,竟占85%以上。可见,工业对这些城市的影响和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工业产品市场不景气,或原材料涨价、劳动力紧缺等因素,就会使城市经济出现问题,整个经济就受到影响。今年以来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困境,甚至纷纷倒闭,工人失业、产品积压等等问题,与城市以工业为主的发展方向不无关系。

    4.地区和城市间产业结构雷同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特色,省区市间经济实力相差悬殊。无论从经济总量来统计,还是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看,差别十分突出。2007年国民生产总值,广东、江苏等高的省,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万多亿,而有的省区不到1000亿,只有几百亿元。然而,我们统计了全国31个省区市,惊人地发现,全国除了北京、上海等直辖市外,其他省区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却非常接近,十分雷同,至少没有像经济总量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那么大差异。没有那么明显。从第三产业来说,2007年最高的广东省是42.3%,而最低的是河南省为29.3%,相差是13%。第三产业比重在50%以上的是3个省区市,即北京70%,西藏54.8%,上海50.55%;比重在40—50%只有重庆、广东等6个省区市,30—40%却有21个省市区,占全部省区市的三分之二。需要特别批出的是,省区市之间产业结构的差别,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的比重的差别,而不是二三产业之间的比重的差别。

    可见,省区市间、城市间产业结构同构现象非常突出。

    5.三次产业内部的结构矛盾突出

    在三次产业内部存在错综复杂的结构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表现出诸多的特点、矛盾和问题。如,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与一般产业,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物流产业与制造产业……等,以及产业定位、调整、转型、升级、优化中都会产生矛盾,形成一些特点。

    二、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国际因素

    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是由多重因素所决定的,包括自然条件、地理区位、资源状况、人口结构、历史发展、经济传统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国际交往不断扩大,国际合作日趋繁荣,因此从国家到城市的产业结构,不仅取决于国内的诸多因素,而且通过多种途径受一系列国际因素的影响。主要是:

    1.国际贸易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市场日益繁荣的时代,社会再生产的链条已经不限于一个国家的国内,而是伸向其他国家和地区,一个产品往往不是由一个国家生产的,而是由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或装配的。即,一个国家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满足已经不是由一个国家来提供的,往往由多个国家来提供。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发展的国界逐步被打破,国际市场形成和发展。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必然迅速扩大,而且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国内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贸易拉动三驾马车,对外贸易已经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举足轻重。许多企业,特别是东部沿海的一些企业,以出口为主,或成为出口型企业。由于国际贸易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大,形成了我国直接参与的新的国际社会分工格局,使中国经济发展外贸依存度高达60%。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我国,特别是沿海城市的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大力发展加工工业,特别是纺织工业和轻工产品,与改革开放之初的“三来一补”与此后加工产品的大量出口密切相关性。消费决定生产,消费结构决定生产结构,这不仅指国内的消费,同时也包含通过对外贸易实现的国际消费。

    2.国际投资

    资本输出或国际投资的规模愈来愈大,这不仅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而且直接决定资本输入国的产业结构。因为,一般说,资本输出国家的直接目的是根据本国或国际市场的需要,本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即通过在国外的投资与合作,生产本国或国际市场所需要的产品,或者说,是借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土地、劳力和技术,生产所需要的产品,投入地区或国际市场,并获得利润。因此,不论是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学园区等钟名目繁多的投资方式,还是对城市企业的直接投资,其目的都是相同的,其结果都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的绝大部分时间,国外的投资主要摆放在工业项目,特别纺织、电子、机械等制造业,在某种意义上说,在经济发达国家主要从事第三产业,发展高瑞的现代服务业的背景下,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或世界制造业中心。我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长期以仍以第二产业为主,特别是传统工业,摆脱不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格局,不能说与“招商引资”没有一定的联系。

    我国金融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对外开放,加速了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提高了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份量。城市房地产市场价值由2001年底的17.4万亿逐步上升到2006年底35.2万亿,城市住房价值/GDP的比例达到168%。

    3.技术和人才引进

    产业的变化与技术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仅技术的进步和引进可以产生许多新兴的产业,而且可以改造大量的传统产业,增加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促进产业的升级,从而改变整个城市甚或国家的产业结构。

    4.城市的国际化发展

    在现代社会,由于国际经济联系的增强,任何一个城市城市不能孤立发展,与国内和国际城市都有着千丝万缕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联系,而城市的建设和形态的塑造也需要更适应国际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的一体化。例如,城市开发区、科学园区、高新技术区、城市CBD、城市总部经济等形态的建设,都会对城市产业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决定性影响。不能说,北京第三产业在最近几年迅速上升,达到70%以上,成为全国31个省区市中第三产业比重最高的城市,并与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城市可以并驾齐驱,与北京市城市的定性,与城市近几年的CBD和总部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没有关系。而北京市建设成为国际化城市也是世界经济社会变化和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上升的客观要求。

    三、充分利用国际因素,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已经将中国的经济融入到全球经济之中,已经成功加入WTO,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紧密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这已经是客观的事实,所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产业的优化和升级,已经不能脱离国际的影响,其他国家的作用,特别是经济大国和强国的作用。我们只有面对现实,采取正确的方针,有效的途径,科学的方式,利用国际因素,推进我国从国家到城市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优化。

    1.立足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发展经济,建立完整的产业体系

    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经济总量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从长远来看,从整体来说,我国经济的发展,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善,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维护13亿人民的长远利益,独立自主地发展经济,无论是大到整个国家,还是小到一个城市,或者一个企业,都不能成为外国经济发展的附庸,不仅要建立和形成自己的经济发展方式,而且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各地区、各城市实际的产业结构模式和特点。不仅要使一二三产业之间协调发展,而且要使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优势,以解决我国劳动众多的问题,并保证充分就业。不能简单地照搬国外的经验,单纯追求某些经济指标。

    主要依靠提高国内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对传统产业应积极谋求“质量型增长”,紧跟消费需求变化,集中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努力实现经营多元化,走出一条符合本国本地区产业升级的途径,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出发,精心规划地区产业分工体系和协调发展机制,以及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实现产业积聚效应和辐射效效应。

    遵照比较优势等理论原则,适度发展对外贸易和参与国际市场,规模服从经济效益和国际收支平衡。

    2.通过平等互利、多途径的贸易和合作促进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在参与国际市场,发展对外经济,开展对外贸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同时应该看到,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存在教训,甚至付出了代价。国外一些低级的、原始的、“三高”的加工流程,甚至被淘汰的机械、设备和企业转移到我国,生产落后的、低级的、市场有限的产品,不仅不利于地区和城市的产业升级,促使产业结构优化,而且使地区和城市摆脱产业结构的低级状态。实际上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是不完全平等和互利的。

    在贸易和合作方式上,形式比较简单和被动,从开始时的“三来一补”到后来的投资建厂,许多城市采取的“招商引资”,在很大程度上主动权在外方,使我方处于被动的地位,迎合外方的需要。这种局面需要改变,要从国家和地区实际出发,要从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优化的需要出发,有选择地开展对外贸易,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坚持平等互利原则。

    3.进一步扩大第三产业的合作和交流

    如果说,前30年中国与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主要是在生产领域,特别是在制造业方面,那么今后的合作更多应该以研发、管理、服务、创意产业领域为重点,加强交通、设计、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的经济技术合作,以促进和加快我国,特别是城市的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以及发挥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的引导作用和服务功能。对于一般技术和企业的引进需要进行一定的限制,而对于技术落后,已经被淘汰,产生严重污染,或不能形成国际市场的企业国家应该严格禁止引进。为招商引资设置障碍。

    4.引进技术和人才,提高人员素质

    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新兴产业的建立和形成,核心是技术和人才。参与国际市场,开展经济合作,从经济效益来看,产品交换不如引进设备和企业,而引进设备和企业,不如引进技术和人才,所以,引进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是效益最高,见效最快,成本最低的。为什么,我国大量杰出人材被美国等国家通过一系列手段留在这些国家,为其发展经济服务,其原因就在于技术和人才。大量数据表明,其中的大部分人才主要服务于高新技术部门和现代服务业、创意产业领域。所以,我们要发展第三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高端的服务业,除了自己培养人才、采取积极措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外,同时通过国际市场引进相应的人才,应该是一项积极有效的措施。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