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科研专题 > 我国的现代化研究
关于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阐述(图)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2-08-21 【字号: 小  中  大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何传启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发展方向发生了重大转折(Inglehart,1997)。1972年7月15日,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一座被视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高成就的高层建筑物,因被认定为不适合人类居住而并被炸毁,后现代主义开始受到社会关注(Fountain,2001)。1973年美国学者贝尔教授出版《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79年法国学者利奥塔出版《后现代状态》,1985年德国学者胡伯教授提出生态现代化,1986年德国学者贝克教授出版《风险社会》提出再现代化(Reflexive Modernization),1991年德国第25届社会学大会将“继续现代化”作为会议主题,1993年我国学者罗荣渠教授出版《现代化新论》,1997年美国学者殷根哈特教授出版《现代化与后现代化》,1999年我国学者何传启研究员出版《第二次现代化》,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目前,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学者继续研究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经典现代化理论,法国和美国学者关注后现代化理论,德国和英国学者关注再现代化理论,中国部分学者关注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再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研究,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的现代化研究的三个新热点。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它包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等各个方面的转变。传统和现代是相对的,是不断变化的。
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18世纪到21世纪末,现代化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第二次现代化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将来还有新的发展。
两次现代化有不同规律和特点。第一次现代化的主要特点是工业化、专业化、城市化、福利化、流动化、民主化、法治化、世俗化、信息传播和普及初等教育等。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特点是知识化、分散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个性化、多样化、生态化、信息化和普及高等教育等。在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物质生产扩大物质生活空间,满足人类物质追求和经济安全。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生活质量是第一位的,知识和信息生产扩大精神生活空间,满足人类幸福追求和自我表现;物质生活可能趋同,但精神和文化生活将高度多样化。
两次现代化是紧密相关的。在同一个国家和地区,第一次现代化奠定了第二次现代化的物质和社会基础;第二次现代化在许多方面是第一次现代化的消除和“反向”,在某些方面是第一次现代化的延续和发展,在有些方面是新发生的;两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则是综合现代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两次现代化相互影响和竞争,第一次现代化为第二次现代化扩大了市场和资源,第二次现代化为第一次现代化创造了知识和市场,在公平贸易条件下两次现代化是相互促进的,在不公平贸易条件下两次现代化是相互制约的。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研究
国内。已经出版了关于第二次现代化的三套专著,它们是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第二次现代化丛书》,包括《第二次现代化》、《国家创新系统》和《知识议程》等;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第二次现代化的行动议程》,包括《公民意识现代化》和《K管理:企业管理现代化》等;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第二次现代化前沿》,包括《知识创新》和《分配革命》等。北大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是实证研究。
国外。1999年,德国研究联合会共有四个特别研究领域项目,涉及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四个方面:社会、经济、网络和知识文明。再现代化研究(SFB 536),重点研究从第一次现代化向第二次现代化、从普通现代化向再现代化转变过程中科学、经济、社会和政治的结构变化。网络化研究(SFB 403),重点研究网络化作为竞争因素的作用,包括对集中化和分散化、标准化和灵活性、地区化和全球化等的影响。知识文化和社会变化研究(SFB 435),重点研究知识和知识学的理论、知识政治和知识交换的制度、社会知识应用的培养等。信息经济研究(SFB 303),重点研究信息经济的特点、统计结构和经验分析。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