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科研专题 > 珠峰地区综合科考 > 最新动态
再上珠峰的理由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8月1日 发布时间:2005-08-02 【字号: 小  中  大   

引人注目的“中国第四次珠峰地区综合科学考察”已经基本结束,这是21世纪我国首次珠峰地区多学科综合科考,也是近3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记者在采访中得到的消息是“原定8月份将要公布的珠峰测高数据可能要推后,现在科研人员正在加紧分析和检测样本”。

“青藏高原高海拔、高寒的自然地理条件非常独特,地质构造也相当复杂,有着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一直是世界各国科学家关注的焦点。而此次珠峰测高是研究人员和公众都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珠峰的高度变化及相关测量数据的变动对全球的影响不容忽视。在近几十年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珠峰地区的环境变化成为当前急需研究的课题之一。”第四次珠峰地区综合科考项目负责人、中科院院士郑度对记者说。

30年前,中国登山队再次登上了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并在珠峰顶上竖立起了第一根金属标,藏族女队员潘多成为第一个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2003年,西藏登山队计划在30周年时再次攀峰,中科院所属的青藏高原研究理事会得知这个消息后,现任会长郑度院士想借此机会随登山队组织一次大型的科学考察,于是,刘东生、孙鸿烈等22位院士联名签字申请组织“中国第四次珠峰地区综合科学考察”,得到了科技部、中科院等相关部门的支持。

据郑度介绍,除了科研课题外,这次科考队还要建立样地,为以后的科研提供人为标尺;再有,科学考察活动越来越受关注,科普也成了这些科研人员常要做的事。郑度说:“这次科考不但是对以往历次考察资料和成果的深化,以点带面,力图在过去考察基础上,一方面回顾过去,同时做一些比较,比如探测冰山退缩,冰塔林变薄、降低到什么程度等,可能会与过去的积累有一个相对的数量变化上的认识。”

这次兼顾多学科的大型综合科考涵盖了多方面课题:通过对珠峰地区大气物理及大气化学成分、冰川变化、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变化、地质等方面的观测研究,认识该地区大气与地表过程及温室气体和大气气溶胶的基本特征以及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评估全球增温对冰川变化的影响以及未来冰川变化的趋势;研究全球变化条件下该地区30年来生态环境变化格局与过程,重点阐明生物多样性变化特征;确立珠峰地区生态环境变化成因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解释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响应;同时培养高山科学研究的后备人才与科研梯队,如博士后和研究生等。

珠峰地区的地壳运动至今仍然非常活跃,这种变化,虽然还不足以大到可以在我们日常使用的地图上标示出来,但在地质学上具有重要意义。据介绍,在今年的珠峰高程测量中,除直接对峰顶进行观测外,测绘人员还将对其周边地区开展大规模控制测量工作,并通过分析研究近邻区域的40年观测资料,开展与珠峰高度位置变化密切相关的地球科学研究工作。

“这次科考队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人为找一块区域定点,也就是人为制定一个标尺,为将来的工作和后人留一个可供参照的本底。过去也做过一些类似的工作,但是定位不太准确,也非常少。比如,在研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方面,过去没有留下可供参照的本底,我们在研究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时,植物是很重要的一块,但植物的变化相对滞后,所以得通过一个较长的尺度进行参照对比。这时样地、本底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这是这次科考队要做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郑度说。

构成半个世纪以来青藏科考事业的另一大特色的是登山科考的传统,即登山运动+科学考察。据介绍,这一传统的首倡者是贺龙元帅。对此,他曾有一番话:如果登山仅仅作为一项运动,登上峰顶报道一下也就结束了;但如果有了科学考察的内容呢,就不会有完结,意义又大又长远。“现在看,登山队和科考队确实是互相支持、互利的作用。”郑度说,从操作的角度看,有经费的原因,也受登山条件的限制,科考队员一般只能攀登至6500米左右,而登山队员能到更高的地方,这样登山队员可以协助考察队取样。而科考队对登山的支持作用则是,每天放4个探空气球,这样可以准确测出高处的风力、温度、湿度变化,可以了解高山的风力、气候变化等是否利于登山、何时动身最佳等情况。

现在,科考队又被赋予了另一个使命或者说角色,2005年的登山科考活动中,通过同步科普报道,让公众了解了珠峰地区与青藏高原在全球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珠峰在过去30年来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从而提升了公众对科学研究尤其是对环境变化与环境保护等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青藏研究一直持续不断,登山、科考互相促进。从科研来讲,正是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早期对青藏高原的研究,大多进行的是面上的考察,诸如1973年到1976年的青藏考察,大多是从学科角度来做,考察之后每个学科都出了专著,属于青藏知识普及型;而后来的科考则基于对高原的了解陆续提出了一些科学问题;现在需要科考人员继续探索研究这些科学问题,并发现新的探索对象。”郑度说。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