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科研专题 > 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
我们应该培养更多的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访谈录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2-08-23 【字号: 小  中  大   

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作为中国年轻一代数学家,田刚可是大忙人。8月21日,他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了一小时大会报告,22日上午又来到北京大学,参加数学夏令营的活动。活动结束后,他欣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作为数学家,能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一小时报告,是很大的荣誉。田刚作为第一位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一小时报告的华人科学家,引来了众人羡慕的目光。可是田刚却谦逊地说:“这其实没什么,我对这个‘第一’看得并不是很重。我觉得中国数学的发展最终是需要一批人,不是几个人。”
田刚认为,本次数学家大会在中国举行非常有意义。他说:“我非常支持在中国开这个大会,大会对中国数学的发展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关键是我们应该思考———在数学家大会结束以后,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培养更多的数学家?我觉得中国数学的发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要有不同层次的准备,现在的一批年轻人做得相当好,但是离建设一流的数学强国还远。我们需要现在从大学去培养,从高中去培养,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培养,要从不同层次同时来抓。”
“研究数学要做好吃苦的准备,”田刚说,比如这次获奖的法国数学家拉佛阁,他做的这个问题也是别人做过的,但他做了6年,其间经历了许多挫折。如果进行了一半时不肯做了,那他就不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这个奖是数学界对他的一个承认,但是这个过程很艰难。想做好一件事,就要吃苦。我自己有些问题也想了10年了,也还没有想出来,但还得进行下去。
“中国学生最缺乏的是哪方面的能力?”当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时,田刚略加思索后说:“可能是创新能力吧。我比较喜欢标新立异。中国的教育比较重视考试,所以学生、老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敢于挑战,其实很多人怕问问题。中国的学生在美国学习成绩比较好,但就是不大喜欢问问题。”
当被问到做一位数学家,除了专业素质以外,还需要哪些素质时,田刚说,目光要远大,心胸要宽广,要看得远,心中还得有数。做学问是货真价实的,只有学术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谈起我国与国外数学发达国家的差距,特别是谈到我们在数学科研体制方面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时,田刚似乎感到了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他说,目前缺学术带头人,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鼓励年轻数学家做大问题,论文篇数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是论文的学术价值。题目大,压力也大,好长时间不出成果,最后觉得什么也没有做。大问题需要耐心,做成一件大事需要有恒心。总是有人问我,你尝试了100次还能不能再尝试?也许你尝试100次是失败,尝试1000次也是失败。选题大,风险大,成功的收益往往也很大。
背景资料
田刚是国际公认的杰出微分几何学家。他1958年生于南京,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1984年获北京大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博士学位。他解决了一系列复几何及数学物理中的重大问题,获美国国家基金委1994年度沃特曼奖,1996年获美国数学会的韦伯伦奖。自1998年起,他受聘为教育部“长江计划”在北京大学的特聘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讲座教授。
(摘自《人民日报》)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