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科研专题 > 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
评论:数学古国以何强?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2-08-23 【字号: 小  中  大   

秋日的北京凉风送爽,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迎来了50周年,在这样的时刻,回顾与总结我国数学发展的过去并揭示未来更显得意义深远。综观数学史的发展,我国勾股定理、圆周率、多元高次方程解法的发现早于西方数百年;《周髀算经》、《孙子算法》、《九章算术》到《四元玉鉴》这些古代数学名著,给人类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刘徽、祖冲之、秦九韶、朱世杰、沈括、徐光启的数学思想造福中华,流传中亚,远播欧洲……中国作为一个数学古国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中国能否算一个数学强国呢?或者说,数学古国将以何强?
现状:路漫漫其修远兮
在近日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我国有11位内地数学家应邀作45分钟报告,此外还有14位海外华人及港澳台数学家应邀作1小时或45分钟报告。这么多的中国数学家在素有国际数学“奥运会”之称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报告,前所未见,引起国际科技界的普遍关注,也极大地鼓舞了数学界的士气。
当前我国数学界的队伍发展很快,全国已形成了中科院院士为核心,上千名数学家为骨干,逾万名数学工作者的队伍。作为我国数学研究和培养高水平数学人才最重要的基地之一的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已经去世的院士有6人,而且还有11人曾在数学所工作后来当选院士。
近50年来,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获得了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在内的各种科技奖励400余项。更为可喜的是,与我国数学研究国家队不断取得研究成果的同时,近年来,我国中学生在国际数学大赛中捷报频传,老中青三代数学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多,我国整体数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依靠这支队伍,建国以来我国数学整体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五十年代初期就出版了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1953)、苏步青的《射影曲线概论》(1954)、陈建功的《直角函数级数的和》(1954)和李俨的《中算史论丛》5集(1954—1955)等专著,到1966年,共发表各种数学论文约2万余篇。此后,中国数学家除了在数论、代数、几何、拓扑、函数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史等传统学科不断取得新成果外,还在微分方程、计算方法、运筹学、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等分支有所突破,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中国数学家在函数论、马尔可夫过程、概率应用、运筹学、优选法等方面也有一定创见,有许多论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借此带出一大批中青年数学家……所有这些,为我国走向21世纪迅速发展数学事业打下了一个扎实的基础。
然而,从整体上看,我国数学与国际水平仍有不少差距,在许多重要领域差距仍然很大。再加上近年出现的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给我国数学事业发展带来不少困难。
对策:吾将上下而求索
明晰了我国数学研究所面临的现实和已经取得的成就,将更加有利于我们扬长避短,在国际数学大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那么,我国的数学研究究竟应该如何进行,才能抢占数学科学的制高点?
大凡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学科的繁盛与教育的发展不无关系。但是客观地说,我国当前的数学教育水平并不高,长期以来抓好“双基”培养三大能力一直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教学方式尽管部分地引入了计算机等先进设备,但总体上仍处于低水平状态,“精讲多练”仍是数学教育的主要模式。而第九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相关文献已经表明,当前国际范围内数学教育的共同趋向是:数学教育要反映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和打好数学基础。对于较高层次的大学数学教育,应该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要为学生未来专业工作提供数学工具。因此就目前来说,我国的数学教育首先要调整现行教学模式和理念,大胆学习和借鉴国际数学教育的优秀成果,改变过去我国几十年来的应试教育乃是重中之重,这将为我国整个数学研究的发展提供基础。其次,从整个国家和社会而言,应当千方百计加大科研投入,真正贯彻“人才为本”的理念,培育整个社会支持和鼓励数学研究的氛围,让从事数学研究的人员能安心科研;再次,对于整个数学界而言,应当增强推动数学研究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用开放的心态和广博的胸怀面对世界范围内学科发展的挑战;第四,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科研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科学的数学研究评价体系,保障人尽其才,保障真正的人才能脱颖而出,尤其学术论文应鼓励追求集约的质量。
当然,完全实现由数学古国向数学强国的迈进,光有上述几点是远远不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中华将上下而求索!惟其如此,中国由一个数学古国转变成一个数学强国才指日可待。
(摘自人民网)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