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科研专题 > 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
中国数学家何时学会“提问”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2-08-22 【字号: 小  中  大   

新华网北京8月21日电(记者李斌 张景勇 邹声文)“我国数学研究不必非得去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数学家应该提出自己的问题,多做些原创性的研究,这样才能使中国成为真正的一流数学大国。”
将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报告的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陈木法指出,中国数学家要想出原创性成果,首先要学会“提问”,开辟崭新的研究领域。
我国在数学领域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教育、科研体系,人才后备力量也相当雄厚,被视为潜在的数学大国。但潜在的数学大国如何才能成长为真正的数学大国?许多专家与陈木法教授持相同观点:中国数学家当务之急是要在原创性上下功夫,在数学国王里开创更多的“中国学派”。
大会主席吴文俊因开创数学机械化这一“中国学派”而享誉国际数学界。他在谈到我国数学研究中原创性不足的问题时,显得十分坦率:“我们独创的东西不够多。应该不断开创新的领域,让全世界的人跟着我们研究。”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福安认为,原创性成果的缺乏正制约着我国成为真正的数学大国,“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目前跟踪研究的比较多,小的原创性成果有,但缺乏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原创性成果。”
要提出新问题、开创“中国学派”,离不开数学大师。虽然我国已有不少年轻数学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他们中间还缺少像华罗庚、陈省身这样的数学大师。“作为数学大师,本人不仅应是好几个领域的专家,而且还要有长远眼光。”李福安认为,“我们现在有一些将才,但缺乏帅才。”
现行的学术考核机制也存在相当大的问题。“现在很多数学家都在担忧,功利的东西正在损害科学研究。在基础科学研究中,应该营造宽松的环境,放手让人研究。”数学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张奠宙认为,“一些单位把论文发表数量与奖金、收入挂钩,导致很多人都去寻找讨巧的题目,回避原创性问题的研究,因为后者可能10年都出不了成果。”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