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科学会议专题 > 中国科学院2006年度工作会议
方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6-09-19 【字号: 小  中  大   

“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国外循环经济模式在中国的局限性,中国并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模式,必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

9月17日,在“2006中国科协年会——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的理论与技术”专场研讨会上,曾在国家发改委担任司长、现任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等职的方磊如是表示。

在题为《基于国家资源安全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报告中,方磊解释说,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中形成了两种微观模式:一种是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另一种是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卡伦堡园区模式。卡伦堡园区模式的缺陷是企业的命运被捆绑在一起。某一工艺环节出现事故或者价格波动时,整个系统运行就会失调,效率和效益比单个运行时还低。

方磊强调,国外的循环经济模式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比如,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地区,消费者为退回废旧器具支付费用或免费退回,循环公司都能从中得到收入;而在中国,消费者视垃圾为可以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源,这导致中国的循环再利用和处置体制改革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

目前,中国在一些地区进行定点处理模式试验的结果并不理想。定点模式面临废弃物收集困难和严重的财务问题。在中国青岛和浙江省的试验工程表明:正式循环公司同大量非正式的部门竞争是困难的——在其得到废弃物之前,非正式的收集者和二手器具经销商已将废弃物转移到了非正式的处理工场和贫穷区域,废旧器具中有价值的成分也被剥离。

“应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总结国内外循环经济的经验和教训,吸收我国历史上的循环经济思想,从企业、产业、区域和社会四个层次,企业、市场、政府、公众四个主体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体系。”方磊表示。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