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科学会议专题 > 春天的脚步—纪念全国科学大会召开30周年 > 专题报道
座谈会嘉宾:李国杰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发布时间:2008-03-13 【字号: 小  中  大   


    (李国杰,中科院计算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1978年召开科学大会的时候,我还在地方的一个工厂里当技术员,大会结束以后不久进入中国科大做研究生,虽然没亲历大会,但是可以学习大会的报告精神。    

    30年前的科学大会是粉碎“四人帮”以后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大会,神州大地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代表党中央做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等对我国的发展有决定意义的论断。正是这些英明的论断指引下,我国的科学技术才取得了近30年的大发展。历史上有“一言兴邦”之说,我觉得邓小平同志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是影响中国发展进程的经典讲话之一,尽管这是20分钟左右的讲话,但这20分钟影响了30年的发展。


    重温邓小平30年前的讲话,一方面对我国第二代领导人的英明决断感到由衷的敬佩,另一方面对30年前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一些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布置的一些任务没有出色地完成感到责任重大。


    小平同志在78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讲到:“20多年来,我们党对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应该承认,怎样科学的组织管理和领导好社会主义的科学技术事业,我们面前还有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不改变这些情况,就不会取得很大的成就,就不会有主动权。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必须要杜绝。”


    “科学的组织管理和领导好社会主义科学事业”是我们国家必须解决的大问题,30年来,我们进行了多次科学体制改革,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逐步增强。总的来讲科技对经济的贡献还是比较低的,不论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对一个研究所,我们面前确实还有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发展科技究竟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符合中国的国情和科技发展本身的规律,我们还在摸索之中。


    比如说从去年开始,计算所还在做综合配套改革,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我感觉到最大的问题是“中国科学院的高技术类研究所究竟要办成什么样的模样?”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全体员工并没有取得完全的共识。由于对中国办现代化研究所的规律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实际上我们许多人还受到“盲目必然性”的奴役,离进入自由王国还有相当远的距离。科学院不同于大学,也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国家有明确任务的部门研究所,科学院高技术研究所是介于大学与企业之间、地位游移变动的研究机构,太强硬太严格的管理不行,太松散太个性化的管理也不行,关键在于“度”的把握。所以只有在办所的核心理念上形成共识,才能把各个课题组追求个人价值的积极性会聚成全所的共同共识。综合配套改革不能搞形式主义,所有的改革都要看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质量和实际成本,切忌讲空话、大话、假话。


    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还讲到:“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造就这样的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任务。”“无数的事实说明,只有把全部身心投入进去,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不畏劳苦,百折不回,才有可能攀登科学高峰。”现在我们的媒体基本上不再讲“又红又专”了,似乎这是个“左”的口号。其实,如果把“又红又专”理解为有德有才的话,在今天的形势下仍然是需要大力提倡的。试想一下,中国的科技人员个人智商水平平均来讲不见得高于国外,国外的科学家工程师目前也没有放慢前进的步伐,我国凭什么可以做到“后来居上”?我想没有一条轻轻松松的路,只有像邓小平讲的“把全部身心投入进去,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不畏劳苦,百折不回。” 在攀登科学高峰、提高科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的科学大军中,中国科学院应该像战争年代的敢死队和王牌军一样,哪有困难就冲向哪里,转危为安,夺取胜利。我们只有比国外同行做出更好谋划,个人更多的付出,我们的团队更加有凝聚力和战斗力,才可能取得比发达国家更快的进步。基于这个认识,计算所才把曙光、龙芯团队的“拼搏精神”作为计算所的“传家宝”。


    如果把30年的全国科学大会看成是“科学的春天”,那么现在应该是“科学的夏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对庄稼人来讲,夏天是最辛苦的季节。对我国科技人员来讲,今后的20年可能也是我们为建成科技强国而奋斗的最艰苦的年月,我们不能辜负以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为代表的前辈们的期望,也不能错过我们这个时代的机遇,只有全副身心的投入,20年以后,我们就能问心无愧地迎来硕果累累的“科学的秋天”。谢谢大家。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