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科学会议专题 > 春天的脚步—纪念全国科学大会召开30周年 > 媒体报道
李喜先:二十一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的春天 加速科学技术全面全新后现代化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2008-3-17 发布时间:2008-03-17 【字号: 小  中  大   

自1978年迎来中国科学技术的春天,已经30年过去了。在21世纪,为了开创新时代科学技术的春天,必须全面迈向全新的后现代化。

所谓全面全新的后现代化,即不仅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也必须包括社会科学和技术、数学科学和技术等的后现代化,唯此,才能满足科技自身发展、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安全等多种需求,加速社会知识化。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三个黄金期

1956年,中国全面掀起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在这一社会环境下,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期”,真正开始了现代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包括分子生物学、地球化学、天体物理学,以及原子能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喷气技术等等,为科学技术进行开创性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963年,中国又制定了10年规划。其间,科学技术重大成就不断出现:人工合成胰岛素成功、原子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等。这表明,中国科学技术开始起飞了,出现了“第二个黄金时期”。

1978年,中国在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后,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可以说,这才是中国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的现代时期,也真正称得上是“第三个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中国科学技术发生了一系列具有现代化性质的巨大变化。

其一,科学观和技术观的变化。科学和技术被认为是文化系统中的精致部分,是精神产物,在全社会提倡并弘扬科学精神,按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行事,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其二,对知识分子认识的变化。纠正以往对知识分子的诸如“知识越多越反动”等错误观念,在国家政策中明确提出,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的创造者和生产者,在社会环境中,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新观念,从而提高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其三,对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复杂关系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科学技术系统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国防系统和教育系统等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紧密关系。

其四,科学技术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认识到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其五,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技术系统。这主要包括由门类科学、学科及其分支学科三级结构组成的庞大系统,以及相应的研究机构、各级管理机构和各类基础设施等。

总体上,中国科学技术约在半个世纪里初步实现了现代化。但是,与世界科学技术先进国家相比,尚存在着较大差距。尤其是,还存在着在观念、制度和管理上阻碍创新的根本性障碍。

世界科学技术后现代化态势

在21世纪里,国际社会、国际政治都在发生重大变化,世界经济正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而世界科学技术必然地要加速发展,快速地迈向全新的后现代化。

世界科学技术后现代化的特征集中表现为:

其一,科学技术全面地加速创新,引起多种增值效应。许多国家都在各个领域进行着大规模的创新活动,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从根本上说,凡科学技术创新富有成效,就会导致知识越来越富有,从而出现知识加速增长的新“马太效应”,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等领域的高速发展,以致改变世界格局。

其二,呈现出系统性。各类创新要素必然地相互联系、彼此依赖,形成有机的创新系统,即科学技术创新与其制度、机制、管理创新以及观念、理论创新等形成有机整体。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缺失,必将影响其他要素,以致整个创新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其三,表现出递推现象。科学技术创新,必须依赖其制度、体制、机制和管理层次上的创新;而后者又依赖于思想、观念和理论层次上的创新;进而又依赖于国家在政策、决策系统层次上的创新。最后,揭示科学技术创新的规律性还在于,真正认识和掌握“元创新”(met-innovation)——指导如何具体创新的高层次创新,实际上是“创新的二阶微分”,即以创新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从总体上认识和掌握创新规律而形成高一层次的创新。

在新世纪里,人类必然要将科学与人文融合起来,形成崭新的科学人文文化。相应地,世界科学技术后现代化也必然以实现人性化为最高理想,进而必定以追求伦理道德为最高目标。相应地,中国科学技术后现代化也必然更加人性化和道德化。

中国科学技术的后现代化

我认为,中国科学技术后现代化的起点,应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为标志;在21世纪中期,要进入世界科学技术主流,在世界科学技术参照系中,进入中心地带;在21世纪末期,要进入世界先进科学技术中心,全面地实现后现代化。

为了加速向后现代化迈进,要根据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态势,对中国科学技术的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形成合理的战略性布局,进行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构建优化的创新环境等。这包括:

强化基础、前沿、战略性科学技术和交叉科学技术。在中长期内,重点发展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科学技术和交叉科学技术,包括大门类交叉科学技术,如横断科学、边缘科学、综合科学、尖端技术等等,这对提高科学技术整体水平、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具有决定性意义。

科学技术体制、机制、管理创新。构建高效、合理的各级领导和管理体制;遵循科技创新的规律,构建科学技术创新的机制或机理;依照科学技术发展态势实时地进行改革,以保证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地发挥;制定合乎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有利于激励创新的方针、法律和政策,并相应地采取重大的战略举措。

构建科学技术创新的优化环境。提供创新所需的自由空间、充足的资源、法律保护、制度保证、管理支持等,包括:永续地起作用的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深层次上影响创新思想和观念的文化环境,最直接地起决定性作用的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大政方针、法律、政策和管理等环境,每时每刻接触到的科研经费、仪器设备等硬环境,产生创新的火花所需要的无限制地进行学术思想交流、能涌现自主创新和自由创新精神的学术环境。这5个要素构成了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创新环境系统的整体。

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技术和数学科学技术长期分离,这是不合理的,为加速实现中国科学技术全面全新的后现代化,应将其作为有机整体。为此,要持长远的观点、全新的大视野,重新统一调整国家科学技术体制;建立国家统一基金制;全面进行中国科学院学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改革;制定国家统一的科学技术发展方针、政策;国家相关管理部门明确分工、合作;重新常设国家统一的教科领导机构。

(本报记者李爱华/整理)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