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科学会议专题 > 2004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 > 科学在线
诺贝尔奖得主“把脉”中国生物科技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04-07-20 【字号: 小  中  大   

专栏记者 王光荣 本期策划 陆彩荣 金振蓉

特邀嘉宾

威塞尔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原校长、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胡贝尔 德国马普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米歇尔 德国马普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穆拉德 美国德

克萨斯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缘起 这几天,对中国生物科技界来说,如同节日一般:北京迎来了8位诺贝尔奖得主和全球一大批著名的华人生物科学家。“生物经济周”活动和“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在京举行,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一时间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何影响如此巨大?它们是否会改变未来工业和经济格局?中国的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现在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中国又该如何在未来的生物经济产业浪潮中抢占先机?4位诺贝尔奖得主近日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中国的生命科学和技术发展也非常迅速

记者:过去的这些年里,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情况如何?生物科技现在是否正面临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

穆拉德:在过去的5到10年里,生物科技领域取得了令人兴奋的成绩。如在基因领域,科学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发现了很多基因和蛋白质,并对这些基因和蛋白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生物领域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发展,此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如计算机技术,很快就能给出答案。

现在,生物科技领域正走进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飞速发展,相比之下,在实验室成果转化成产品方面,我们现在做得还很不够,未来10到20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记者:“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里,请你们评价一下中国现在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情况。

穆拉德:在这个飞速发展的阶段,中国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也非常迅速。近年来,我几乎走遍了中国,发现每个大城市都成立了自己的高技术中心或生物技术中心。中国已经充分重视了生物科技的重要性。

胡贝尔:中国的生物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像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及抗击SARS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突出成绩。中国在生物科技领域的发展,其速度之快在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是没有的。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创建就很能说明问题。研究所吸引了一大批在国外有成就的中国科学家回国工作,这说明大家对中国、对中国的生命科学发展充满信心。从现在的科研情况看,该研究所的进展还是相当不错的。

中国应该赶紧抓住机会

记者:您认为中国在生物科技领域最有可能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有什么捷径可走?

胡贝尔:原则上讲,任何科学上的突破都是无法预见的。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如果不在生物学和医学方面加大投资,那么这方面的发现就会在别的国家完成。而这些领域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中国的医疗成本就会越来越高。

科研领域没有捷径可走,可能有时做实验会比较顺利,或者偶然获得意外的成果,或者有时候会有运气。但是即使有运气,也得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充足的资金。中国应该赶紧抓住机会。

威塞尔:我们对中国政府表示赞赏。据我们所知,政府对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支持很大,研究所的科研经费得到了政府的资助,这在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是不多见的。但是,中国现在在生物科技领域的科研投入还是不够的,当然这个问题在其他的国家也存在。要想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必须增加对科研的投入。

穆拉德:中国的一些医药企业应该加强与国际跨国医药公司的联系和合作。我也曾经建议很多跨国公司与中国加强合作,我想中国在这方面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必须大力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记者:中国要大力发展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你们认为得注意些什么,有没有一些好的建议。

胡贝尔:任何创新的技术都需要基础科研作支撑,有了领先的科学研究才可能有先进的技术。中国的生物技术想要取得进一步突破,应大力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米歇尔:生物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成果,否则就是无源之水。基础研究是未来发展的希望,要想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必须大量投资于基础研究领域。一个国家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是其他国家的多少倍,它获得诺贝尔奖的概率也就大多少倍。

威塞尔:在科学领域,我不认为我们可以提出什么建议。科研是自下而上的一种活动,中国的科学家应该做什么样的研究项目,应该由中国的科学家们自己决定,并选择用自己的理念和创意。有了自己的理念和创意,科学家就会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解决。

应该重视华人科学家的作用

记者:在您熟知的生物科技领域,您对中国留学生和华人科学家的印象如何?

威塞尔:我出生在瑞典,但是在美国工作了很多年。在美国这些年,我遇到了很多中国留学生,其中很多现在都成为美国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非常聪明,也非常有才能。中国应该重视这些科学家的作用。我认为,在将来这些华人科学家将为中国的科学研究做出很大的贡献。中国可以成立像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这样一流的科研院所,吸引这批国际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回到中国来。随着大批海外学子的归国,中国一定能在生物技术上有好的前景。

从中国到美国的硕士、博士生,我感到他们都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做了非常好的准备。如果说有哪些不足之处的话,我认为可能在语言方面掌握得相对差一些。由于语言掌握得差一些,他们跟实验室里的同事、学校里的其他人交流就不是那么顺利。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