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科学会议专题 > 2003年度院工作会议 > 科考文粹
四莽大雪山探险缺氧,不缺精神
——神仙湾考察二三事
  文章来源: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发布时间:2003-10-15 【字号: 小  中  大   

□林振耀

每当我走过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一楼走廊,看到墙壁上挂着的那幅我在喀喇昆仑山神仙湾进行太阳分光辐射观测的工作照时,心中总是不那么平静,照片上的情景每每把我带回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中那些难以忘怀的年年岁岁、朝朝暮暮。

自1974年以来,多次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多次到青藏高原上的横断山、南迦巴瓦峰、喀喇昆仑山等地区考察,一直在地广人稀、浩瀚无垠的高海拔地区进行科研活动,风风雨雨,勤勤恳恳地拼搏了30年。从藏南的雅鲁藏布江至藏北高原无人区,从高原东部的横断山三江河谷到高原西部帕米尔高原都深深地留下了考察足迹。回忆起那些年年岁岁、朝朝暮暮,其中的最亮点要算神仙湾。

那是1989年盛夏季节,我随同科考队生物组前往喀喇昆仑山神仙湾进行太阳分光辐射的观测。来到神仙湾的第一感觉,海拔真高!比藏北无人区还要高,高达5380米。到达边防哨卡后,绝大多数队友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山反应,个别队友甚至即刻躺倒输氧。等到高山反应减轻时,我们整个队伍已基本完成科考任务,准备离开神仙湾返回了。

对平原地区的人来说,难以想象高山反应是怎么回事。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神仙湾,手提一个暖水瓶,走起路来气喘嘘嘘,摇摇晃晃,这就是因氧气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不适应症状所引起的:头痛、气短、恶心,睡眠不安稳,疲乏无力,称之谓高山反应。由于海拔高度的增加,使得大气密度逐渐减小,而大气中的氧含量更是迅速减少。一般来说,在90公里以下高度的空气层中,各种气体成分所占的比例基本上是不变的,空气中氧含量的比例大约维持在20%左右。但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在稀薄的空气中氧含量也就越少。通过计算,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含氧量只相当平原地区的一半,在那里每天你只能呼吸到相当平原地区一半的氧气,你说能不憋气吗。

来到神仙湾,烧开水都得用高压锅,挺新鲜。水的沸点和大气压力密切相关,气压高沸点就高,气压低,沸点就低,在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之下,温度达到100℃时,水沸腾俗称水开了。当大气压降低,温度不到100℃时,水就冒泡,沸腾,但不是100℃的开水,素有“开水不开”之说。神仙湾的开水温度只有82℃,可直接取冒泡沸水来饮,要想泡茶,就困难了,半天也泡不出茶的浓香味,所以在这里要用高压锅来煮开水,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了探讨喀喇昆仑山神仙湾的太阳分光辐射观测,天刚朦朦亮我就背上仪器走上几百米,然后再爬上一个约30米高的小山头,那是相当艰难的,赶紧安装仪器,要在太阳升起之前做好各项观测的准备。瞬时,太阳冉冉升起,我既兴奋又紧张,一个人忙碌着边看仪表,边做纪录,每小时观测一次。为了减少与住处的奔波,要一直蹲在山头上,顶寒风烈日,连续观测10多个小时,直到太阳落山,夜幕降临,才收拾仪器回住处。一干就是几天。

最使我感动的是,驻守国门的边防战士和山头上飘扬着的那面鲜红国旗。瓦兰兰的天空里,国旗显得十分火红鲜艳,金星光辉闪烁,水泥灌注的碉堡坚实牢靠。虽然已是盛夏季节,对面山岗上冰雪依存,洁白明亮,这张照片为我留下精彩的瞬间也留下永恒的记忆。神仙湾边防哨卡,虽然缺氧,但不缺精神,它激励着无数战士捍卫祖国神圣疆土,你可知道,这里有已几十名年轻战士默默无闻守卫边陲并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让我们永远怀念他们吧。

傍晚收拾仪表后,总是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头重脚轻,昏昏沉沉踩着棉花扭着秧歌回到住处。10多人挤在一张大土坑上,如同沙丁鱼罐头一样,人挤人,人挨人,翻身都很困难,好在我靠在最墙边,虽说有些冷,但没有太多的干扰。睡在我旁边的是我的学长武素功,他是位非常能干兢兢业业的老青藏,独树一帜的植物学家。他那有节奏的呼噜声很大,每当吐一口气后总要停顿半拍,这都是缺氧惹的祸。我担心,也很紧张,生怕那半口气上不来,总是暗暗地给他加油,“老武啊,老武,你可要把那半口气吸上来”,真不愧为老青藏队员,总是能有惊无险平平安安度过难眠之夜。

10多天的考察圆满结束,哨卡派了辆大卡车把我们送出神仙湾。茫茫荒原,凄然无路而又无处不是路,颠波几小时,没见一个人、一辆车,触目的只是一片积雪。汽车开过去后才知是块封冻小冰湖,车轮打滑不一会就陷入冰面,一动不动,大家只好跳下车,手推绳拉仍无济于事。一愁莫展,累得还不成。汽车司机是位小战士,别看他年纪轻,临危不乱,麻利的脱下他那件破旧的棉大衣,铺在打滑的车轮下,一跃上了驾驶台,一踩油门,说时迟那时快,汽车立马冲出冰面,大家高兴得很,急忙爬上车,我在旁边看得发呆,傻傻地站在原地,直到一声呼叫“老林快上车!”这才惊醒。

作者简介:林振耀,男,研究员。研究领域:气候学、气候区划、气候变化。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气候专业,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理所。1973年至今主要从事青藏高原气候、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和考察。发表文章80余篇,编著10余部,多次荣获国家、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