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科学会议专题 > 2003年度院工作会议 > 科考文粹
攀登玉龙雪山
  文章来源: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发布时间:2003-10-15 【字号: 小  中  大   

□李明森

在时雨时阴中踏勘了玉龙山麓地带后,终于盼到了上山好时机。7月23日晨,晴空万里,我们先驱车赶到离丽江县城20公里的玉湖村。这里海拔2700米,紧挨玉龙山脚,是上山的主要门户。10时许,我们跟随在驮运行李和考察装备的马帮后面徒步离开玉湖村,向北直奔玉龙山。村北是一片较为开阔、缓倾斜的洪积扇地,上面灌草丛生,遍地巨石垒垒。我们穿过洪积扇地后缘的若干古冰川终碛垅丘,进入一豁口,便顺着一条被山溪流水冲刷和人畜践踏而成的羊肠小道边考察边登攀。从小道边剥露出来的土壤断面判断,我们脚下的土壤虽然跟山下的丽江盆地的红壤一样,都是由相同的红色古风化壳堆积物发育而成,但由于山林植被提供了较多的有机质及环境稍为湿凉的影响,其色泽已转为暗红带棕色,属于红棕壤类型了。这种现象告诉我们,随着地势的升高已开始出现垂直景观的明显变化。

随着继续不断地向上攀登,我们感到愈来愈凉快,并有点寒意。沿途的植被虽较山下要繁茂些,但由于长期的采伐和放牧,已难以见到原始森林了,唯有杂乱的次生云南松幼林和栎类灌丛,其间夹有少量大叶杜鹃。可惜时令已过,观赏不到杜鹃花开的盛景了。继续向上来到海拔3100米高度时,发现有一块松林环抱的小草坪,大家便在这柔软的绿茵草坪上席地而坐,暂作小憩。向导告诉我们,这里叫苦荞坝,200多年前曾在这里种过苦荞麦,如今已荒芜,成为过往行人的歇脚处。

离开苦荞坝,再往上爬过一道陡坡,是一块更大的草坪,其地微注,三面危崖壁立,仅南面敞口,形似马蹄窝,揣想是一个古冰斗遗址或冰蚀洼地。这里海拔3300米,喜暖的云南松林已为耐寒的云杉、冷杉所替代;其下的土壤也不再是苦荞坝一带的棕壤,而是有机质含量较高、色泽更暗的暗棕壤类型了。跟苦荞坝一样,这块平洼地亦因为受人为活动强烈影响,原始林已不复存在,唯有小檗、蔷薇等次生的刺灌丛和乌头、接骨木等杂草。

然而,令叫人感到意外的是在这稠密的灌草丛中埋伏着数不清的“吸血魔鬼”旱蚂蝗。原来这里就是早在山下就听说过的令人谈虎色变的“蚂蝗坝”。跟平原水湿地域常见的蚂蝗(又名水蛭)不同,这些躲藏在灌草枝叶上的旱蚂蝗就像大头针一样细长,不易发现,具有特殊的嗅觉,能追踪攻击。每当人或兽畜靠近它时,便会被它们攀上,很快钻入衣内吸吮皮下鲜血。在多雨潮湿季节,旱蚂蝗的活动更加猖獗,常令人防不胜防。大家一边不断地清除身上的蚂蝗,一边以最快的速度穿过这块可怕的蚂蝗坝。等到我们爬到高出蚂蝗坝200米的缓坡上时,发现蚂蝗骤然大减,一个个紧张的心情才慢慢放松下来。可巧这里有一股清冽山溪可供汲取饮用,我们便在此安营扎寨了。

入夜,当我们疲劳一天睡得正酣时,忽闻隆隆雷声震耳不绝,接着,一阵骤雨像击鼓似地打落在帐篷顶上。朦胧间又听到有人遭到蚂蝗袭击的消息,睡意顿消,赶紧起来查看,忙乱了好一阵子再次躺下后,却怎么也睡不着了,辗转反侧,挨到天明,好不容易度过了玉龙山的第一个难忘之夜。

山林深处花草美

翌日清晨,雨后碧空如洗,山林的空气显得格外清新爽悦。我站在帐篷前极目南眺,唯见山下薄雾弥漫,丽江坝若隐若现。回首翘望则是另一番景象;在层层浓郁林梢尽处,山顶 岩石峥嵘、绝壁千丈,特别是那遥相对峙的分别由玄武岩和石灰岩组成的“黑山”与“白山”,以及由这两种岩层合壁的“阴阳山”等裸露山岩被柔和的晨曦抹上一道金黄,流光溢彩,令人赏心悦目。

早饭后,在向导带领下,我们兴致勃勃,精神抖擞地穿行于浓密阴湿的冷杉林、半人高的箭竹灌丛及巨石巉岩之间,慢慢向上攀去,愈往高处,气候环境愈冷,植物也渐稀少,途中基岩露头剧增。在玉龙山地区,泥盆、石灰纪的石灰岩地层厚度达3000米,其中部分已变质为大理岩,此外还有二迭纪的玄武岩分布,所以沿途所见石头,非黑即白,很易辨认。在海拔3600米处我们还发现有第三纪的角砾岩露头分布,该砾岩广见于丽江坝内,两者分布高度相差1000多米。这种情况表明第三纪以后,玉龙山与丽江盆地之间发生过强烈的差异性构造运动,前者急剧隆起,后者则相对沉降。

有趣的是,我们在向上登攀过程中意外地发现那可恶的蚂蝗也有其一定的垂直生态分布幅度,大致海拔3700米左右是它们活动范围的上界,在这以上更高寒的地方就不必担心害怕蚂蝗作祟了。

我们一直往高处攀登,在邻近森林上限(约海拔3900米)的坡地上,稀疏变矮了的冷杉林中间出现了由红头蓼、委陵菜、乌头、马先蒿和蒿草等组成的色彩斑斓绚丽的“五龙”草甸。因这些草质量好,山下居民常赶来牲口到此放养。我们在草甸附近采集到珍贵药材贝母和雪茶,前者是治疗咳嗽的良药,后者是一种附生在岩石表面类似地衣的低等植物,干时呈白色条状,带有绒毛,可做清凉饮料。玉龙山素以药用植物资源丰富著称,特别是高山地带,还有虫草、雪莲等著名特产。我们队伍中的植物学家们还特地冒险从陡峻的岩屑碎石坡上采集了十来株雪莲花作标本,其中最大的高达30多厘米。瞧这些雪莲花,密披白色绒毛,一个个像雪兔模样,惹人喜爱。大家在饱览之后,竞相伸手将它们“瓜分”留作纪念。

无限风光在险峰

越过冷杉林带,我们进入了亚高山灌丛草甸带。这里地势高、风大而又湿冷,植株低矮且大多呈匍匐状态,灌丛下的绿草则密如毛毡。由于不同的光照和温湿条件,阳坡处多以小叶杜鹃与蒿草组成的灌丛草甸植被占优势,覆盖率大;而阴坡处则多为蒿草草甸,因为岩石露头与岩屑碎石多,草被覆盖度相应减低。

晌午时分,我们跨过数条流石滩后,爬上一条可能是玉龙山上分布最高的古冰碛垅岗(海拔4300米)。这里几乎看不到任何植物或其他生物,呈现于眼前的尽是垒垒巨石,光裸的岩崖石壁和尖峭高耸的角峰,其间还有几处积有残雪余冰的凹坡或雪蚀洼地,一片寂静荒凉的冰寒世界。遗憾的是,我们虽已攀近山顶,但近在咫尺的扇子陡主峰却依旧隐藏在浓云密雾之中,不愿显露其庐山真面目,所能依稀瞥见到的只是部分洁白刺眼的冰川而已。

高处不胜寒,我们顶着凛冽的寒风在那寒漠地带工作了几个小时之后,便从原路返回。归途中,又在流石滩采集了一些雪莲花。流石滩是高山顶部的岩石受寒冻风化作用,剥离崩析而塌积在峭壁陡坡下方的一种特殊的冰缘地貌,是高山地区常见的地理现象,在节理发育、岩峰峭立、地势陡峻的玉龙山顶分布甚为广泛。这些流石滩上除了零星生长有少数雪莲花、绿绒蒿、葶苈等植物外,几乎是寸草不生的乱石堆。它们像“石裙”或“石河”那样展布或“流淌”在雪线附近的岩坡、坳沟中,个别流石滩下端可降至海拔3600米,成为玉龙山上奇特的自然景色之一。

返抵营地时已近黄昏。奔波终日,精疲力竭,但因今日登临玉龙高山并获取丰硕资料,大家情绪振奋。在填饱肚子以后,又都投入整理白天采获的植物、岩矿、土壤等标本和野外记录的紧张工作中。

第三天一早,我们收拾行装告别玉龙山,返回山下的玉湖村。至此,玉龙山区科学考察告一段落。虽是时间短促,走马观花,却也颇开眼界,增长不少知识,对玉龙山区自然风貌及农林牧水矿等自然资源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玉龙山确实是我国西南地区一座值得重点保护、并具有很大开发潜力的宝山。它不仅森林资源丰富,林副产品种类多,品质好,水能资源藏量可观,还拥有复杂多样的天然植被类型及其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上都有重要价值。玉龙山还是当地农田灌溉和涵养水源的天然水库,它那秀丽壮美的自然风光及丽江、石鼓等地悠久的历史文化亦是值得观光游览的胜地。而那冰峰峭立的地形更是登山活动的理想场所。所以,若能充分发挥其长处和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和保护其山林和风景等资源,玉龙山将有无限美好的前景。

作者简介:李明森,男,研究员。研究领域:土壤地理与土地资源。1973年至2000年从事青藏科考与研究。主编《西藏自治区土壤资源》、《西藏自治区土地资源评价》、《横断山区土壤》等科学专著,发表31篇有关青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学术论文。获1993年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特等奖和2000年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者”奖章。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