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科学会议专题 > 2003年度院工作会议 > 科考文粹
丰收的成果(代序)
  文章来源: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发布时间:2003-10-15 【字号: 小  中  大   

□温景春

雄伟壮观、玉洁冰清的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是地球上形成时间最年轻,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与南、北极相比,并称为地球上“第三极”。为了揭开青藏高原的奥秘,中国科学院于1972年制定了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规划,依据规划的要求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自1973年起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部分大专院校、生产部门科技工作者对青藏高原进行了全面的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寒来暑往三十年,从事高原研究的科学家们春去秋回,在这块2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到玉出昆冈的昆仑山脉,从喀喇昆仑山到三江并流的横断山脉,从江河源区到湖盆区,从世界第一大峡谷到羌塘无人区,从原始森林到荒漠草原区无不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的血汗洒遍了高原的每一寸土地,结出了累累的丰收果实,不但积累了珍贵而丰富的科学资料,填补了大量空白,而且有了许多的重大发现。仅以地质古生物和生物为例,不但发现三趾马动物群、恐龙化石群、舌羊齿植物群和华夏植物群,而且从南到北发现了雅鲁藏布、班公湖—怒江、红山湖—西金乌兰湖—金沙江、昆仑山南缘、西昆仑—阿尔金—祁连山蛇绿岩带,也称为缝合带。其形成时间从北到南依次为4.5亿年前的加里东运动,2.7亿年—4000万年的喜马拉雅运动。这些缝合带将青藏高原分割为喜马拉雅、拉萨、羌塘、可可西里、巴颜喀喇、昆仑山地体,其形成时间从北到南依次由老变新。

生物上采集数十万种苔藓、地衣、真菌、鸟、兽、鱼、昆虫标本,经鉴定发现仅西藏自治区就有植物维管5766种,分属280科,1258属,仅次于云南、四川、广东、广西,居全国第五位,其中蕨类植物44科113属470种,裸子植物7科16属50种,被子植物153科1129属5246种。发现了翅果蓼、画等菊学7个新属,300多个新种实属罕见。这些植物中以菊科、禾木科、豆科、杜鹃花科种类最多,分别为331种、250种、245种。苔藓植物753种,分属12科253属,新种58个;真菌880种,分属76科。昆虫(标本尚未全部完成鉴定)2300多种,有新种400多个,首次在察隅和墨脱发现无翅、有翅的缺翅虫,分别命名为中华缺翅虫和墨脱缺翅虫,为我国填补了一个目的研究空白。

植物学家从对植物区系的研究分析得知,由于喜马拉雅山体伴随青藏高原整体隆升,不但使喜暖温湿的植物退到喜马拉雅山以南,同中亚植物区远远相隔,而且又为高等植物的东西向迁移提供了有利条件。青藏高原隆升后形成的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一方面使青藏高原既保存了不少第三纪前的古老成分和原始成分,如树蕨科的桫椤,毛叶桫椤,白桫椤;瓶尔草的小叶瓶尔草、瓶尔小草;观音座莲科的食用观音座莲、西藏观音座莲;里百科的大芒萁、铁芒萁、大里白;罗汉松科的百日青;裸子植物三尖杉科的西双版纳粗榧;红豆杉科的红豆杉、云南红豆杉、穗花杉;柏科的远柏,买麻藤科的短柄垂子买麻藤;木兰科的两个原始属木兰和含笑属的滇藏兰、长喙木兰、光叶木兰、南亚含笑、绒叶含笑;金缕梅科的马蹄荷、阿丁枫、西藏蜡辫花;单型属和少型属的古老残遗植物如水青树、领青木、贡山九子母等。同时也促进了植物种群的分化,形成一些种属的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如杜鹃花科植物随着高原隆升而产生强烈的分化,既有生活在低海拔的大叶杜鹃也有生活在高海拔的小叶杜鹃,中间系列则更多,而一跃成西藏地区的最大科之一,达245种,仅次于菊科、禾本科、豆科,居第四位,从而使青藏高原被誉称为“杜鹃之乡”。

在对西藏自治区、横断山区、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区和可可西里无人区考察的基础上,上千名科学家呕心沥血编辑出版了《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丛书》、《横断山区综合科学考察丛书》、《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区综合科学考察丛书》、《可可西里综合科学考察丛书》、《青藏高原研究丛书》百余部,约4000多万字。其中《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丛书》西藏部分共34部47本,约2331万字。出版有《西藏地层》、《西藏古生物》(1、3、4、5册)、《西藏南部沉积岩》、《西藏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西藏南部花岗岩地球化学》、《西藏第四纪地质》、《西藏地热》、《西藏温泉》、《青藏高原地质构造》、《西藏自然地理》、《西藏气候》、《西藏地貌》、《西藏冰川》、《西藏泥石流》、《西藏河流与湖泊》、《西藏盐湖》、《西藏土壤》、《西藏植被》、《西藏草原》、《西藏森林》、《西藏作物》、《西藏野生大麦》、《西藏家畜》、《西藏农业地理》、《西藏植物志》(1-5册)、《西藏孢子植物志》(西藏真菌、西藏地衣、西藏苔藓、西藏藻类)、《西藏哺乳类》、《西藏鸟类志》、《西藏两栖爬行动物》、《西藏昆虫》(1-2卷)、《西藏水利》、《西藏农业自然资源与农业发展区划》。

这些专著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青藏高原的地壳结构特征、地质发展历史、高原的形成及隆升过程、自然条件特点及其形成演变和高原隆起对自然环境影响、生物区系的起源演化、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其保护和合理利用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得到了国内外的好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这一重大课题曾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后又荣获陈嘉庚地球科学奖,《可可西里综合科学考察丛书》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等。

2000多年前,孔夫子站在“川上”,怕就是黄河岸边吧,对着滔滔江水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二十一世纪伊始,我们这班人,当年进入青藏高原,都正是青春年少,正所谓“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转眼三十年过去,如今两鬓已悄然染上白霜,在现在的年轻同行眼里,已变成“老青藏”了。站在时光的河流旁边,回溯那些日日夜夜,曾经的艰苦欢乐都成了一种宝贵的经历,时不时地,会无由湿了双眸,心底里的那份感动,只有同道人才能言说。

人们常说,回忆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未来。三十年在人的一生中不算短,何况是我们人生的黄金时代,更何况是我们国家青藏科考全面丰收的时代。在那些日子里,我们克服常人难以克服的艰难困苦,不仅做出了许多重大发现,而且开创出一种“青藏精神”。这种青藏精神在西藏著名作家马丽华的《青藏苍茫》中有生动、传神描绘,正是这种精神保证了我们长期科学考察的成功,也成为我们每一位队员不可磨灭的美好记忆。

为了这种无法忘记、也不应忘记的青藏精神,我们编纂了这本《世界屋脊三十年》。就像三十年里,我与冯雪华总是坐守中军、组织联络一样,老青藏们再一次被组织起来,不过这回是在书桌前,将过去的路线重走一回,并选取其中的精萃,献诸读者诸君面前。

回顾了30多年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历程,我们深知所取得的每一项成果都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持。借此机会,我们要在这里特别感谢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环保局、国家体委、西藏、新疆、云南、青海、四川等省区领导、人民及有关部门的关心和大力支持;衷心感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成都、兰州、西藏军区和当地驻军的无私支援和帮助。

我们深切感念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感念共同参加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工作的各有关科研院所、生产部门;感念为支持我们工作而默默奉献的我们的亲人和家属;感念那些鞍前马后、为我们提供切实后勤保障的同志们。我们也深切怀念那些已故的关心、支持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工作的老领导、科学家和为科学考察工作而献身的科学工作者们。

坐在洒满阳光的窗前,就着一杯清茶,让我们的笑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慢慢溢开吧。

作者简介:温景春,男,高级工程师。研究领域:地质测量与找矿。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研究和业务组织管理工作,主编《青藏高原科技文献大全》,合作撰写《科学探险无止境》。曾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