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科学会议专题 > 2003年度院工作会议 > 科考大事记
主要科学进展
  文章来源: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发布时间:2003-10-10 【字号: 小  中  大   

高原岩石圈结构和形成演化。建立了完整的青藏高原区域地质历史系统和国际一流的若干典型地学剖面;查明了高原地壳结构和深部壳幔结构的特征、不同岩浆岩带和地体的时空分布规律;提出了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和隆升机制的各种假说、模型以及动力学机制耦合作用的综合模式。

隆起过程与环境变迁。自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以来,青藏高原的隆升是多阶段、非均匀、不等速过程;青藏地区在新生代期间大致经历了三期地面抬升和两度夷平;在上新世末和早更新世初的转折时期,即3.6百万年以来,青藏地区整体强烈隆升;冰芯、湖岩芯和黄土剖面等揭示青藏高原在全球环境变化中有明显的区域性和特殊性。

东亚季风气候对高原隆升的响应。在青藏高原隆升未达到现代高度一半之前,东亚大约30°N以北地区近地面风冬、夏反向意义下的季风现象是不存在的,高原隆升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远大于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高原现代气候变化经历几个阶段,本世纪初为冷期,进入20世纪80年代高原各地先后进入一个气温持续偏高时期,藏北高原增暖幅度较大,气温变幅大于中国东部。青藏高原可视为地球陆地上对全球变化反应敏感的先兆区。

生物区系与人类对高原环境的适应。青藏高原的隆起既保留了若干古老的生物种类,又产生了许多新的动植物种属;各类动物、植物都有许多新发现和新记录;高原隆升导致新植物种类的特化,横断山区成为植物科属分化和分布的中心之一;青藏高原是空气少氧的生物地球化学区域,探讨了低地居民进入高原后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与适应能力。

自然环境及其地域分异。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类型、特征和形成演变规律;山地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的分布模式显示出与高原热源作用相联系的、巨大的山体效应;揭示了水汽通道、干旱河谷、高寒灌丛草甸地带以及高寒干旱核心等引人瞩目的地生态现象和区域;根据青藏高原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特点和规律,将其划分为10个各具特色的自然地带。

资源、灾害及区域发展。基本查明青藏高原区域各种可更新自然资源的类型、特征和分布;提出土地资源的农林牧评价原则和指标,编制了部分地区土地系统图件;研究泥石流、雪害分布及其运动规律,开展了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在规划、部署和筹建各类自然保护区的过程中,科学研究工作起了重要作用;开展了高原农业自然区划工作,对雅鲁藏布江中游“一江两河”及尼羊河流域、昌都地区等进行了区域发展规划研究。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