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科学会议专题 > 2003年度院工作会议 > 会议简报
郭传杰副书记就文献期刊和科普工作作专题报告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3-29 【字号: 小  中  大   

3月26日上午,在院工作会议开幕式上,党组副书记郭传杰同志就科技创新中的我院文献情报、期刊出版和科学普及工作作了专题报告。

科技创新中的科技信息平台与知识传播体系


一、关于文献情报工作

科技文献信息是从事科技创新的战略资源之一,在当代这种需求更为迫切。今天的信息环境对创新活动不仅是被动支撑,也是提升创新能力和效率的助推剂、催化剂。如果把国家创新体系喻为知识经济的动力系统,那么,科技信息就是这个动力系统的燃料之一。因此科技信息系统是构筑创新体系基础条件平台的一个主件。

因经费短缺造成信息源不足及技术手段落后,因旧的观念和体制造成信息分散、封闭及效率低下,这种长期以来的信息不畅是制约科技创新效率的瓶颈之一。知识创新工程以来,院党组高度重视文献情报系统的改革发展,适时地审批了5个文献情报单位进入创新试点,设立重大项目加强全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使我院文献情报系统的主干部分进入了最好的历史时期。

我院科技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中国科技网为依托,以院图书馆为龙头,以地区/学科情报中心为主结点,辐射、互联全院各单位,形成数字化、网络化的综合科技信息平台。它与国内外图书情报机构互通互联,以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地位和职能,参与国家基础信息平台共建并成为其主要组成部分。它以丰富的资源、快捷的方式,实现“资源到所、服务到人,”为科技人员无时空障碍地提供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和个性化的知识咨询。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完成三个转变。在系统建设上,要有大系统观念,从孤立、分散的“信息岛”转变为开放的信息网络平台;在资源建设上,要有共享观念,使单位所有的信息资源成为统筹共建共用的信息源;在服务模式上,要有用户第一观念,从传统的到馆服务转变为及时及地的网络信息提供色及进一步的定向知识发现和个性化咨询。

几年来,院文献情况系统的主干部分--院文献情报中心及4个地区中心正朝这一目标积极努力,取得良好进展。在系统建设方面,通过引进和自建的网络数据库,我院科研人员现在在自己的办公室就能直接查阅全文期刊1.2万种,部分全文可自己下载。在服务方面,已建立了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考评体系,重组内部业务流程,强调服务创新,并即将启动“服务百所行”的文献信息推送行动计划,让科技人员全面了解并会查会用系统的信息资源。

目前,要使全院文献情报系统资源配置最优化和使用效率最大化,全面协调发展,还有两个问题需要各所给予重视并协同支持。一是所级图书情报部门的改革与建设相对滞后。有些研究所不了解、不宣传院网的资源,至今没开通免费数据库,没参加全院的文献传递服务。要解决这个问题,图书情报人员要转变观念,改变角色定位,从传统的负责采购、收藏、借阅的图书馆员转型为学科咨询馆员;所领导要重视相应岗位的队伍建设和用人机制调整。二是要提高共建共享的系统集成、联合开放意识。要深刻认识信息资源的特点:其价值的实现在于广泛应用,在使用过程中不仅无损耗,而且会逐步增殖与增值。这些特点使信息资源在本质上与单位所有制是不相容的。因此,体制上要强调共建,资源上要强调共享,机制上要建立有利于形成共建共享新秩序的运行规则。

二、关于期刊出版工作

科技期刊作为科研产出的重要载体之一,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一部分,在记录研究成果、反映科学水准、发现科学人才、繁荣科学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

我院现有科技期刊290余种,数量上约为全国科技期刊(4000余种)的6.4%,但质量和影响却举足轻重。在SCI收录的我国期刊中,我院占76%(SCI-E扩展版占58%);CA连续10年收录的我国期刊中,我院占62%。最近两年,我院期刊的质量水平提升较快,一批学术期刊的被引频次和SCI影响因子逐年提高,Cell Research的IF值已超过2。我院出版的科技期刊大体上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但是,同国际科技期刊发展的水平和作用相比,从我院、我国科技创新的需求来看,我院科技期刊工作的问题和困难还不少,差距很大。一是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国际化程度不高,二是面向市场的期刊,除少数外,大多活力不足,发行不多,效益不好。究其原因,一是体制,二是管理,三是队伍建设。

期刊出版工作的特点是:主办单位众多,刊物类型多样,编辑、出版、发行各环节的工作性质、运行规则不同。根据期刊出版规律,参照国际管理经验,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培育一批质量高、影响大、国际化的学术期刊精品,打造若干经济、社会效益巨大的科普期刊名牌。

期刊工作的思路是: 1、切实发挥主办单位办刊的主体作用,加强管理,并在经费、人员、办刊条件上给予必要支持;2、学术期刊的编委会要在稿件质量提升和国际化程度提高上真正负责;3、院在期刊的出版、发行环节,通过院科学出版集团的运作,加强网络技术平台建设和发行渠道的扩展协调,增强规模效应;4、按分类管理原则,对面向市场的出版物,支持其按国家有关法规和市场规范,进行资本运作,作为院科技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迅速发展,做大做强。

三、关于科普工作

如果说大部分科学家对文献情报和科技期刊的重要性认识都比较到位的话,那么科普工作就没有这种幸运了,因为与其切身的利益关联似乎不那么密切。科普工作首先是科技人员应履行的一项义务和责任。科学知识,特别是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其成果是由纳税人资助的社会公共产品,研究者应有义务让公民知情、共享。其次,研究人员做科普,也不仅是尽义务,还有丰厚回报。公众科学素养提高了,增进了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就会以更高的热情和理性,更多的经费和人才,支持科研工作。这在西方发达国家已达成共识并形成机制。1985年,英国一个科学家委员会发表报告指出:“一个科学家的职业责任之一,就是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当前,发达国家的科学普及工作已经历“公众理解科学”的阶段,发展成为“科学传播”的社会事业了,是科技创新价值链中的重要一环。

在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普工作。从1995年到去年的7年之中,国务院主持召开了三次全国科普工作会议。我院党组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科普工作,1996年即成立院科普领导小组。启动创新工程后,与创新文化建设相结合,进一步加大了推进科普工作的力度。我院科学资源极其丰富,又是国家科研机构,理应成为国家科学思想库和科普工作一支生力军。目前,我院利用大型科研装置、植物园、标本馆等设施,挂牌建立了国家级科普基地27个,与团中央及有关省市共建科普基地几十个,长年向社会开放;发挥科学家作用,组织院士、科技人员、离退休专家成立科普报告团、巡讲团,得到社会高度赞扬;通过书刊出版、影视新闻、科技网络、专题展示等形式,生产了大量科普产品,获得良好社会、经济效益。

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巨大社会需求,实践“三个代表”思想,充分发挥我院科普资源的潜能,我们即将召开全院科普工作会议。其工作思路是:1、提高认识和责任感。要科学地理解创新与普及的辩证统一关系。创新是源,是根基;普及是流,是目的。没有创新,无可普及;不能普及,创新会失去民众,缺乏动力支持。2、了解规律,建立相应机制。既要按社会需求,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又要按其事业性质,给予行政推动和必要支持。3、找准定位,明确重点。我院科普工作不同于科协和高校,应重点有为,有所不为。内涵的重点是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方法和前沿知识,对象重点是决策领导层和部分青少年群体。4、加强基地和队伍建设,形成多层次、多样性,有活力、有重点的科普工作体系。有必要的单位,要创造条件,建设科普基地。在创新工程中,要运用聘用机制和政策杠杆,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科普队伍。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