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科学会议专题 > 2003年度院工作会议 > 会议简报
江绵恒副院长等在高技术片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3-29 【字号: 小  中  大   

3月26日下午,江绵恒副院长、曹健林院长助理出席了高技术研究与发展片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认清任务和使命 实现跨越发展战略


江绵恒副院长首先指出,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对国家GDP的贡献离实现我国2020年GDP翻两番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科学技术应该对我国GDP的持续稳定增长有更大的贡献。在此方面,我院负有重要的历史责任和使命。高技术口各位领导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路院长工作报告,扣住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暂时忘记正在进行的具体项目、课题,站在国家的层面上,认真思考并提出我院能够对国家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应该采取的重大举措。

江绵恒副院长指出,我国的科研队伍的绝对数量并不少,但每万人中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不多。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创造单位GDP的人数是美国的4.48倍,日本的3.86倍,我国科技人员创造GDP的效率较低。所以,要实现我国2020年GDP翻两番的目标,我们的责任重大。

在进行了比较分析和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江绵恒副院长指出,院党组去年提出的新时期办院方针是非常准确的,今年又进一步提出了我院新时期发展战略。实现跨越发展战略的目标关键要有破坏性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是依靠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形成整个价值链,实施人才战略关键是要有相应的体制机制的创新。他结合能源、化学化工、生命科技、材料、制造、空间和信息领域的具体实例谈了创新发展战略问题,并指出每个领域要实现新时期发展战略,必须要有Big Ideas、National Initiatives 和 Platforms+Teams,它们相互联系,形成大的创新系统。比如,能源是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瓶颈问题,那么氢能是否可以作为它的Big Idea,在目前国家已有的关于化石能、核能和生物质能等的科技计划是否是National Initiatives,我院已经部署的“煤基间接法浆态床合成油”、“新一代的联产发电系统”和“ 燃料电池”是否可以作为其Platforms+Teams。也就是说我院的能源领域能否提出Big Idea,能否建设国家的National Initiatives,形成Platforms+Teams,为我国的能源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最后他要求大家要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摒弃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文化,建设科技创新的先进文化,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出重要的贡献。

曹健林院长助理作了“抓住难得机遇,加快发展速度”的报告,回顾了光电集团在过去两年中的主要工作进展情况。在过去两年中,光电集团围绕建成我国光学科学与工程最大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的目标,形成光电集团的工作原则:面向国家需求,做大事,做高水平的事;充分发挥各所的优势,帮助各所发展壮大;各所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综合体现出集团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追求持续发展,抓紧破坏性(原始性)创新的布局和研究。在这些工作原则的指导下,2002年,集团所属各单位形成了有序的竞争,对外争取的科研项目合同额达到8.1亿元,产业销售额达到8.3亿元,形成了我国在该领域的主力军。

曹健林院长助理在谈到集团的未来发展战略时说,不仅要想清楚“干什么”,还要想清楚“怎么干”,并且在未来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和统一集团的发展理念。光电集团要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上下游”科研工作都做;倾主要精力(动员主力军)做大事,攻国家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三个代表”为指针,开路架桥,破除体制障碍;在推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还要为富国、富民做出更加直接的贡献。为此,光电集团要改变原有的科研管理模式和习惯,构筑应用平台和产业平台,建设研究、工程、产业互相扶持,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与文化。

桂文庄局长对2003年工作重点进行了部署,首先要抓好重点项目的推进与管理,切实促进重大成果的产出;第二要抓好创新方向性项目的中期评估和验收,抓紧确定的有关项目的组织和研讨;第三要进一步推进已实施的重大改革措施的落实,继续研究推出新的重大改革措施,如光电集团(光电研究院)、空间总体部、微系统中心、能源技术研究基地、微电子技术总体工作组和战略指导委员会、上海小卫星工程研究中心等;第四要着手开展高技术口2010年发展战略计划和2020年长远发展规划的研究,抓好已立项的“中国未来20 年的技术预见”和“能源战略研究”两个软科学研究。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