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科普专题 > 神舟五号专辑 > 焦点纪实
惊心动魄400秒 “远望三号”大西洋控制飞船返回目击记
  文章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03-10-16 【字号: 小  中  大   

南大西洋时间10月15日夜9时04分(距飞船发射时间点后20小时04分钟再减去8小时时差),“远望三号”航天测量船驾驶室。举目望去,舷窗外的大洋漆黑一片,天苍苍,海茫茫,四周没有光亮,静谧的天地间只能听到海浪敲打船舷的沙沙闷响。与此同时,2万多公里以外的祖国已是10月16日清晨5时04分(距飞船发射时间点后20小时04分钟),初生的太阳正要从地平线上升起,13亿华夏子孙也正期待着1小时后中国航天员首次从太空回家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叮铃铃……”,一声长达25秒的铃声划破了南大西洋的寂静,“返回段工作段测控30分钟准备,全船进入一级测量部署,人员按部署就位”,号令从广播中清晰传出,全船立刻忙碌起来,所有船员高度兴奋,各就各位,开始进行最后时刻的准备,

每个人都深深知道,作为远望三号的船员,历史性的时刻就要来临。因为“神舟5号”载人飞船已经进入绕地球飞行的最后一圈——第14圈,回家的时候到了,在飞船飞过南大西洋上空的时候,“远望三号”只有400秒左右的时间,去完成对飞船的一系列高难度控制动作:“抓住”飞船并稳定跟踪、发送进站链、第一次调姿、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第二次调姿、变轨发动机点火实施飞船制动控制并适时结束制动。

这将是惊心动魄的400秒!

“远望三号”自9月8日驶出长江,南下太平洋,跨越爪哇海,横穿印度洋,抢渡好望角,挺进大西洋,全体参试人员与风暴和巨浪战斗了整整38天,30%的船员在晕船呕吐中竖特工作,为的就是这400秒。

大副赵文斌离开重病的母亲,测控工程师刘辉峰离开垂危的幼儿,还有三副何军发等10人舍下正在怀孕的爱人,大管轮俞金生等18人丢下刚刚初生的孩子……,他们,为的也是这400秒。

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次设备调试,无数回方案讨论,无数场模拟演练,还有无数次回想、预想、联想,无数次查问题、查差距、查隐患,这一切,为的更是这400秒。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神舟”,我们在等着你!

船指挥中心。墙上悬挂的“让航天员放心上天,保航天员顺利返回”的大标语首先映入眼帘,红底白字在灯光的映衬下异常醒目。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唐晓勇副主任和张忠华总工程师面色凝重,负责测控任务实施的年轻副船长蔡宏备早已坐在指挥台前,不断地进行指挥调度,负责试验、训练和装备的工作人员也在不停地收集着来自各方面的最新情况。 驾驶室。当了10年船长的季红星站在舷窗前,注视着正前方,不停地给舵工下达各种航行口令,航海设备上清楚地显示:航向345度,航速12节。在大洋上,海水波动导致船体摇摆,使测量船上各种测控通信设备稳定跟踪太空目标的难度骤然增大,我国的远洋测控科技人员刻苦攻关,创造了“匀速直线航行”等测量方法,构思奇巧,动中求静,为提高设备跟踪目标的稳定性和测量精度创造了条件“远望三号”此时正保持着匀速直线航行状态,正是测控任务所要求的航行工况。

惯导机房,人员早已全部就位,船姿船位系统设备也提前开机工作,组长茆金福带领全组人员正在紧张地进行惯性导航系统校正、测星校正航向等最后准备工作。

通信机房。无论是联调演练,还是实时任务,通信人员每次都要比其他参试人员提前就位。这是必须的程序,他们对此毫无怨言,一丝不苟地按照操作序进行。负责卫星通讯的工程师陈展正仔细检查着设备状态,负责调度通信的工程师肖庆扬坐在调度控制台前,注视着设备,侧耳仔细听着北京中心的调度指令。

主机集控室。这里是全船的心脏,是全船的动力之源。一走进这里,一股热浪迎面扑来,昼夜温度在40度以上。机声隆隆,噪音超过100分贝,讲话必须象吵架一样才能使彼此听到。就是在种强噪、闷热的环境中,机电部门的船员坚守着各自的岗位,为船舶源源不断地捉供着动力,为测控任务提供着电力保障。此时,打开减摇鳍的命令已经在这里执行,船底两侧展开一对四米长的减摇鳍,如鲲鹏展翅般支撑在洋流中,大大减少了海浪造成的船舶摇摆。

USB雷达机房。运用是主战设备机房,笼罩着一种紧张而热烈的气氛,对飞船进行控制的指令将在这里发出。无论是有着多次实战经验的主操作手,还是配合工作的其他参试人员;无论是参加过多次任务来保驾护航的老专家,还是刚刚大学毕业首次参加任务的新手,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涌现出一种激、兴奋而又紧张的表情。

甲板上,微波统一测控系统、超短波天地通信系统、单脉冲精密测量雷达等测控设备天线已经一齐指向西南方地平线,这里将是飞船出现的地方。 时间过得飞快,“一分钟准备”的声音响起。端坐在操作台前的USB主操作手张旭东双手紧握天线操纵杆,双目紧盯着面前的示波器。刹那间,仪器上跳出一个亮点,天线主波束随即牢牢将其套住。

“330发现目标”,“长江三号USB发现目标”,监控台前副测控长许宁亲自担任双捕操作,在大天线稳定跟踪后,就迅速按下几个按钮,在不到五秒的时间内,完成了双向捕获。

“长江三号USB双向捕获”,天地信道建立起来了。船指挥中心的通报让全船上下松了口气。

1分钟过后,飞船的进站仰角一到7度,北京中心就下达了“发送进站链”的指令。飞船上图像、电源等设备开机。飞船下传的各种信息,包括飞船轨道、姿态、数字图像和航天员话音等,通过船载卫星通信站,迅速发往北京指控中心中。

“一次调姿开始……”,随着北京指挥中心连续下达控制指令,一串串指令变成电波不停地从“远望三号”船上射向太空,飞船渐渐地按照预定轨道顺利返回,跟踪仰角在慢慢的变低。

“一次调姿到位”,“轨返分离”,“二次调姿开始”,“二次调姿到位", “制动开始”,“制动结束”,北京中心不停地通报指令的发送、执行情况以及飞船的运行情况。当跟踪仰角下降到5度时,中心机发出通告“遥控工作期结束”,并开始定轨和计箅各分离点参数。

4度、3度、2度、1度,USB雷达天线一直稳定地跟着飞船。“330跟踪结束”,“长江三号跟踪结束”,这声通报响起,所有的数据显示一切正常,各机房顿时响起一片掌声,“远望三号”的任务圆满完成了。飞船返回舱也逐渐接近地球,向着设在祖国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着陆场飞去。

大西洋海域当地时间深夜22时42分(北京时间减去8小时),即北京时间上午6时42分,在焦急地等待中,北京指挥中心终于传出了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的消息。

成功了!“让航天员安全回家”的誓言终于实现了,“远望三号”上300多名船员立刻欢呼起来,又蹦又跳,许多人留下了激动的泪水,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断,伴随着阵阵波涛,回荡在浩瀚的大西洋上。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