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国际交流专题 > 中科院国际科技合作战略高层研讨会专辑 > 经验交流
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组织工作,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和地位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12-31 【字号: 小  中  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与此同时,我国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和地位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我国在各类国际科技组织和国际多边活动中空前活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际科技组织,特别是数以千计的国际民间科技组织,是各国科技界之间开展交流,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展示各国在国际科技界影响和地位的重要舞台。由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综合性的国际科技组织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联合国等政府间国际或区域性组织讨论和解决全球或区域性重大问题的进程中,成为这些政府间组织的参谋和顾问。例如,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由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召开的世界环境大会、世界人口大会、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世界科学大会、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以及即将召开的信息社会世界首脑会议等,都有许多非政府国际科技组织参与。这些会议制定的重要文件,包含了科技界通过这些国际组织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和理念,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增强发展中国家科学能力建设的思想,等等。这说明,国际科技组织(尤其是一些综合性的国际民间科技组织)已经成为国际科技界参与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代表,其地位和作用在逐渐上升。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对国际科技组织的工作,并把这项工作当成配合国家总体外交、打破西方国家封锁、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工作的手段。只是因为当时历史条件(主要是台湾当局盗用我国名义占据我在国际组织中的合法席位)的限制,在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只参加了为数不多的一些国际科技组织。但即便在那种条件下,我国还是举办了像1964年北京科学讨论会那样的有影响的国际会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我国加入国际科技组织和科学家参加国际科技会议的工作作出过许多重要的指示,对一些重大问题作出了政策性调整,大大促进了我国科技界参加国际科技组织和多边国际科技活动的工作。据原国家科委1993年统计,解放前我国参加的国际科技组织有10个,1950年至1972年累计24个,1973年至1977年累计46个,1978年至1993年达850个之多(可惜没有近十年的统计数据),这充分说明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大生命力和我国科技人员走向世界的发展进程。

中国科协是我国最大的科技团体,代表我国参加国际科技组织是科协及所属团体对外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到目前为止,中国科协及所属学会共加入了240多个国际和区域性科技组织(不包括只有个人会员的组织),几乎覆盖了自然科学领域所有重要的国际组织,其中最主要的是在国际科学界和工程技术界影响最大的两个综合性组织——国际科学理事会和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可以说,除了少数组织因涉台问题我们还没有参加外,目前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中都占有了一席之地,从学科专业覆盖面来看,已经接近国际上比较先进国家的水平。从我们已经加入的国际组织来看,我国在一些国际组织中比较活跃,地位逐年巩固,影响不断扩大。中国科协及所属学会认真组织科技人员参加这些国际组织的活动,带回大量的信息,推动了国内的工作,同时积极承办了许多国际组织的重大学术会议,使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能够直接参与国际交流,促进了国内人才的培养,增进了各国科技界对我国的了解。我国积极参与一些国际组织发起的国际合作计划,如IGBP、WCRP、DIVERSITAS等,赢得国际科技界的广泛好评。一批中国科技专家进入到这些组织的领导层,积极参与其工作,使我国成为这些国际组织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但总的来说,我国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和地位同我国作为政治大国的地位和我国所具有的经济与科技实力还很不相称。从许多国际科技组织及其活动反映出来的情况来看,在这些组织中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美国、欧洲。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科技发展总体水平还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从历史上看,现在比较活跃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国际科技组织都已经成立并活动了多年,其中大部分都是由科技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倡导建立的,尽管多年来这些组织接纳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成员,但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科学技术水平上存在的差距,虽然一些国际组织为了体现其代表的广泛性,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选进了领导机构,但并没有改变发达国家起主导作用的格局,因此多数国际科技组织仍然可以说是发达国家科技界的俱乐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入了许多国际科技组织,我国的专家在不少组织中被选为执委会等领导机构的成员,有的甚至当选为主席、副主席。其中除了少数是因为我国在有关科技领域做出的成绩得到了各国同行的公认而受到拥戴外,更多的是借助于我国作为一个大国所具有的政治影响。在多数国际组织中,特别是在诸多标榜“非政治性”的专业性较强的民间国际组织中,我国的地位还受制于我国科技水平总体上依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地认识。

二是参与的力度不够。

近年来,我国在某些科技领域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有所缩小,有的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无疑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和地位。但即使在这些领域的国际组织中,我国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总的来说也没有达到与此相应的水平。主要原因是国外对我们了解太少,而我们对国际组织及其活动的参与也远远不够。

国外对我国科技成果的了解主要是通过科技期刊、人员来往和国际科技会议。目前,这些渠道都很窄。能够在国际知名科技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和报道都很少,而且很难给人一个全面的了解。在人员来往方面,现在出国人数不少,但由于种种原因,第一线科技人员能够到国外与科技同行进行交流的并不多。即使是合作研究,也只是部分科技领域的一少部分人参与,而且多边合作的项目远远少于双边合作项目,因而其知名度往往是局部的。而我国能够出国参加重大国际会议的科技人员在整个科技人员群体中的比例也是少数,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况且其中不少人由于各种原因只注重宣读论文,不善于利用会议的机会积极广泛地与各国同行交流。

在已经加入的国际组织中,重组织上加入、轻全面参与的倾向比较严重。很多单位在加入后除了每年缴纳会费外,平时联系不多,甚至多年没有派人参加会议行使作为会员的权利。

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我们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和影响当然也就无从谈起。

三是经费不够。

经费问题是目前我们大力加强国际科技组织工作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科技人员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需要经费;我国加入国际组织后,要参加这些组织的行政性会议,也需要经费;为了处理国内与有关组织之间的日常事务,同样需要经费。现在许多优秀的年轻科技人员参加国际组织的学术会议经费方面的困难不是太大,但对于在国际组织中担任各种行政职务的人员来说,没有国家或相关部门的支持,他们就很难参加有关的会议和活动,时间长了,必然会丢掉阵地。同样,国际组织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没有充分的经费支持,就不可能有效地处理好许多日常事务,而这些经费也不可能从科技人员的科研课题经费中支出。

四是能够适应国际科技组织工作需求的人才不足。

国际科技组织和多边国际科技活动需要广泛地参与。这里所说的人才,包括两类人,一是能够在国际科技组织的活动中能够通过广泛的交往宣传或介绍自己的工作,学习并了解所需的信息,以推动国内的工作,二是能够代表我国科技界参与国际组织的行政事务,在国际组织中发挥影响。随着我们在科技领域对外开放的扩大,前一类的人才已经开始大量涌现,特别是在中国科学院和一些高校的科研机构中,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在一些对外开放较晚的部门和单位,问题还是不少。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外语跟不上,总是离不开翻译。在一个问题就是活动能力差,性格太内向。后一类人才与前一类人才相比就更加匮乏。我们有许多各方面能力都很强的科技专家,但在国际组织的行政会议上,常常很少能够听到中国的声音,我认为主要是我们的代表对讨论的议题不很熟悉,发表意见心中没底,也有语言方面的障碍。近年来,在国际组织中任职的我国科技人员越来越多,有的当上了执委甚至副主席,但当上主席的不多,担任秘书长的就更少。秘书长(有的叫执行秘书)是实权派,需要的条件更高。在许多国际组织中,另一类重要的职务是各个专业委员会,目前,我们在专业委员会领衔主持工作的人也很少。这一状况使我们在多数国际科技组织中只能当演员,而不能当导演。

关于人才方面的另一个问题是,在目前我们作用发挥较好的国际组织中,随着这些组织领导机构的换届改选,我国在其中任职的老专家退下后,后备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年我国涌现出不少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但他们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不高,而且许多人作为学科带头人或重大课题的负责人,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国际组织的工作中去。

五是对有关领域的国际动态和发展趋势掌握不透,对各国科技界关心的全球性或区域性的问题研究不够,对所参加的国际组织的章程、条例不很熟悉,在国际组织讨论和研究有关问题时,拿不出能够代表我国科技界的有独特见解的观点。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制约着我国科技界在国际科技组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里不再一一例举。

为了进一步加强国际组织工作,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和地位,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根本的一条是要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

第二,创造条件进一步鼓励我国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国际多边活动,包括认真组织力量参加重要国际组织举办的重要国际会议,参与重大的国际合作计划,参与有关国际组织对相关领域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继续争取国际组织的重要活动在我国举办,既要举办在某一学科领域影响较大、参加人数很多的大型国际会议,也要举办那些规模不大但涉及科技前沿问题、有重量级人士参加的国际会议。积极推荐人选参加国际组织的领导机构。

第三,大力加强人才培养。经过多年的对外开放,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支队伍,但是还太小,远远不够。我们在国际组织中的任职人员,能够胜任国际组织关键领导岗位的人更是太少。要抓紧培养。对这支队伍的要求应该是:讲政治,有政策水平,懂业务,外语熟练,有涉外工作经验,有活动能力,善于交朋友,富于奉献精神。加强后备队伍建设,要注意从中青年科技人员抓起,但不能一刀切。应该注意发挥那些身体健康、外语好、有对外工作经验的老科技人员的作用。

第四,选择适当专业领域在我国成立以我为主的新的国际科技组织。在某些尚无有影响的国际组织的重要学科或专业领域,如果我在该领域的工作较强,应创造条件,采取主动,倡议建立新的国际组织,并争取新组织的总部或常设办事机构设在我国,即使不能设在我国,也要争取我在其领导机构中占有重要位置,以便形成以我为主的格局。但也要防止一窝蜂,避免与已有国际组织在专业上重复或成立许多没有影响的新组织,也要防止准备工作不充分,组织建立后我没有能力支撑。争取国际组织总部或常设办事机构设在我国,还要有一批懂业务、精通外语、办事效率高的工作人员。

第五,从政策环境以及经费等方面加大会国际组织工作的支持。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工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为包括国际科技组织工作在内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也制定了许多具体的政策,创造了相当宽松的环境。但在执行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能适应形势的做法,如在我国境内成立非政府国际科技组织在审批和登记问题上尚无法可依,科技保密条例需要进一步完善,科技人员出国仍存不少困难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尽早加以解决。关于科技人员参与国际组织工作的经费问题,尤其需要国家加大支持力度,特别是在国际组织中任职的人员(其中不少是资深的专家)和后备人员,更需要列为专项予以支持。

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际科技组织和多边国际科技活动中的成绩很大,但与我国的大国地位和科技实力相比较,仍有较大差距。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继续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及区域性组织中发挥作用,继续广泛开展民间外交,扩大对外交流。进一步做好国际科技交流工作,增强我国在国际科技组织中的影响和地位,对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促进科技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创造一个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我们长期的不懈努力,在这方面既要积极主动,又要扎扎实实。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