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国际交流专题 > 中科院国际科技合作战略高层研讨会专辑 > 经验交流
新时期研究所国际合作战略的思考
  文章来源:南京土壤研究所 发布时间:2003-12-31 【字号: 小  中  大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自1953年建所至今,一直十分重视国际合作工作。特别是从9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土壤所的科研实力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国际土壤学界的地位明显上升,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也逐步由一般科技合作向战略性合作转移,并逐步成为亚洲土壤科学的研究中心。我们在新世纪初的目标就是要使土壤所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土壤科学研究中心之一。比较土壤所和世界一流研究机构的差距,主要在于我们目前的国际化程度仍然不高。当前,我们应该利用自身的发展优势,创造条件,扩大影响,借助多方面的力量,提高我们的国际化水平。

更新合作理念,积极提升国际合作的层次

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土壤所有着良好的基础和优势,但是要成为一个国际一流的土壤科学研究中心,必须将研究所置身于国际化的平台之上,更新传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理念。我国是世界上土壤类型最多的国家,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土壤学面临着既要促进农业发展又要保证环境质量改善的双重挑战,由此给土壤学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对国际上的土壤学家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和国家对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强,我们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改变了以往的以受援、人员互访为主的模式,逐渐与国际知名土壤科学研究机构开展平等或以我为主进行合作研究的新的发展模式,国际合作也由过去的随机合作转为与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国的土壤资源和土壤所的优势,占据国内和国际土壤科学研究的前沿,通过国际合作提升土壤所在国际上的地位,扩大土壤所在国际的影响。

近年来,土壤所先后与世界一些著名研究机构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如英国的洛桑实验站,日本农业环境研究所等。通过双方互访,举行双边、单边国际会议和对双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合作研究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举办国际会议和培训,扩大研究所在国际上的影响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和土壤所在国际土壤学界的影响不断扩大,每年主办的国际会议也越来越多,通过这些国际会议,进一步扩大了土壤所在国际上的影响。如2002和2003年结合土壤所主持的国家 “973”项目,先后举办了两次土壤质量国际会议,使国际土壤学届了解了我们现在所从事的工作,确定了土壤所在土壤质量研究方面的地位。目前土壤所正在积极筹办将于2004年在南京召开的“第三届世界氮素大会”,预计将有500名左右的外国专家学者前来参加会议。同时,我们还在争取第十八届国际土壤学大会的主办权。2002年土壤所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欧盟的资助下,召开了两次国际培训班,对来自泰国、蒙古、老挝、柬埔寨、越南和尼泊尔等国家的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受农业部委托,和南京农业大学举办了第一期土壤学培训班,对来自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土壤学工作者进行较系统的培训。这些培训班对于在我国形成土壤科学研究的区域中心,支持和帮助东南亚国家土壤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从90年代以来,随着土壤所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土壤学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土壤所的科研人员在国际组织任职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这对提高土壤所在国际上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

加强战略研究,制定国际合作规划

根据土壤所的整体发展目标,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国际合作规划。首先要继续巩固土壤所在亚洲土壤学界的地位,使之在近年内成为亚洲土壤学研究中心,并逐步成为国际一流的研究所。要想将土壤所建成世界土壤科学的研究中心之一,就必须吸收更多优秀的国内外土壤学家来土壤所工作,并招收国外的留学生到土壤所学习,以此加快土壤所的国际化进程。根据国际土壤学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以及土壤所的优势,我们确定了以土壤化学理论、养分循环、全球变化和面源污染等为主的重点合作领域。几年来,经过我们的努力,已经逐步形成了在亚洲以日本和韩国为主要对象,在欧洲以德国和英国为重要合作对象,以及在美洲以加拿大为主要合作对象的三大合作区域,并兼顾了澳大利亚等国的合作,不断将合作推向深入。同时我们根据中国自身的发展特点,在部分领域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合作计划。此外,我们每年都要确定重点合作单位和重点合作领域。

加强自身建设,为国际合作创造良好条件

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是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同时在参与国际合作过程中又可以锻炼队伍,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我们在努力培养现有人才的同时,采用了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用人制度,根据战略发展的需求加大了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保证了土壤所科研队伍的勃勃生机。正是我们拥有了一支整体素质高的研究队伍,才吸引了国外科学家与我们的合作。

创建国际一流的研究所必须要具备一流的条件和现代气息感强的科研环境,土壤所利用科学院的创新经费和自筹经费,重点加强对基础性设施的投入,彻底改变了实验室的条件,在园区建设项目的设计与施工中,土壤所也提出了高起点的思路,确保能够为科研工作提供一个设施先进、信息畅通、运转高效的硬件环境,最大限度地做到了与国际接轨。我们还共同设立了五年总值达2000万的仪器设备更新基金,改变目前中、小型仪器设备的落后面貌,适度添置部分急需的大型仪器设备,较大幅度的提高了土壤所仪器设备的现代化水平。科研条件的改善极大地鼓舞了科研人员国际合作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国外科学家与土壤所进行合作的信心。

广开渠道,争取有重要影响的国际项目

为提高土壤所的科研水平和提高土壤所的国际知名度,土壤所在几个重要发展方向上有针对性地寻求与国际一流研究所的合作,一批影响较大的国际合作项目先后启动。在中日双方的积极推动下,中国的FACE(Free-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项目在2000年8月的中日科技合作协议第九次联委会上被确定为中日科技合作协议项目,在日方提供了所有的研究设备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将该项目列为中科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和重大国际合作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也批准该项目为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该项目首次模拟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对集约化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将为国家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战略,预测化肥需求趋势,为育种、种植区划、水资源调控等的长远规划,农药发展规划,为国家在有关方面争取环境外交主动提供重要依据。土壤所参与主持的欧盟项目“城乡交错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和越南城乡交错区小规模农业养分和水再循环的综合技术研究”, 致力于研究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影响进行可靠的风险性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对城乡交错区农业系统中工业副产品、城市废弃物(废物和废水)、化肥和农药合理运用的研究,最终将开发出一个以保障食品安全、降低环境影响和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基础知识系统。我国的土壤分类学虽然起步较晚,但是通过国际合作研究使我国土壤分类很快融入了国际社会,并取得了一些世界公认的成果。国际土壤分类委员会主席H.Saran撰文提出“中国土壤分类应该成为亚洲土壤分类的基础”。1992年土壤所开始与日本国立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合作进行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提出了我国稻田CH4年排放总量约为7.6Tg,远远低于以往国内外有关专家所估计的一年15Tg,这一研究结果对我国的环境外交和水稻生产产生有利的影响。1998年,土壤所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农业与资源部合作,共同开展了为期4年的题为“提高作物产量与改善环境质量的农田水分和氮素管理技术”的研究,系统监测和研究了现行集约化农业生产方式下氮素和水分的循环过程,评估了水分和氮素的利用率及氮素损失对环境的影响,优化出保护环境质量条件下的农业持续高产的水分和氮素管理模式。该项目研究成果的推广,提高了土壤所在资源保护和农业持续发展研究方面的能力。自1978年开始,土壤所与国际钾肥所(IPI,瑞士)、北美及加拿大钾磷研究所(PPI,北美)就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合作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已举行了10次系列学术研讨会。1987年开始,土壤所参加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硫肥研究项目——平衡施肥,避免缺硫,提高产量的研究,此后,又与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ACIAR)等国际研究机构合作进行硫肥的研究,这对推动我国硫素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自1997年起,受德国洪堡基金会、德国科学研究会、德国马普学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协议计划资助,土壤所与德国波鸿大学地理系,基尔大学土壤和植物营养系合作研究红壤稳定性、红壤力学性质、土壤水文和流域水文监测和模拟等与土壤侵蚀相关的性质和过程。自1999-2005年受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和国际科学基金(IFS)资助开展了应用同位素技术研究复合农林业中作物和树木对氮素和水分的利用的工作。自2002年起,受英国皇家学会、英国生命科学研究委员会(BBSRC)、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协议计划资助,开展了退化土壤植被恢复的生物物理学过程的合作研究。这些国际合作项目,有利推动了土壤所的科研工作。

发挥土壤所的科研优势,与国际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

1999年土壤所和香港浸会大学建立了土壤与环境联合实验室,由双方共同出资的实验大楼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2003年,经德国基金会(DFG)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C)的评审,中德中心正式批准土壤所和德国基尔大学土壤和植物营养研究所成立了中德土壤与环境联合实验室。此外,在多年良好的合作基础上,我们与英国洛桑实验站正在筹建中英污染土壤修复中心。这些研究实体的产生,为在重点领域开展长期、稳定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土壤所在国内外土壤学界的地位。

总之,我们现在的国际合作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土壤科学研究中心创造了条件,但目前由于用于国际合作的投入不足,在自行设计国际合作项目,吸引更多国际知名科学家来所工作,自主招收国外留学生方面还力不从心,这需要我们自身的努力去创造条件,更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的扶持。今后我们将开辟更为广泛的渠道,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开展国际合作,为把土壤所建成国际公认的世界土壤科学研究中心而努力!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