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国际交流专题 > 中国科学院与德国马普学会合作30周年 > 背景资料
中国科学院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合作三十年情况简介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 发布时间:2004-05-14 【字号: 小  中  大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学会(简称马普学会)是德国政府资助的全国性研究机构,成立于1948年2月,其前身是成立于1911年的威廉皇家学会。马普学会是德国最大的研究机构,现有79个研究机构,人员1万2千多人,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马普学会在世界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1954年以来,德国有3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一半来自马普学会。

从20世纪70年代起,中科院开始与马普学会开展科技合作。1973年,中德建交后的第二年,当时的德国科学教育部部长向周恩来总理表示,希望与中国建立科学交流关系。1974年,时任马普学会主席的吕斯特先生应中科院邀请,率团访华,并与中科院达成口头协议:每年接受2-4名中国科学家到马普的研究所进修1-2年。1978年,中科院与马普学会签署了《中国科学院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学会科学合作协议》,协议确定双方在更广泛的科技领域和更大的规模上进行深入的合作。自此,中科院与马普的科技合作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

三十年来,中科院与马普学会的合作领域涉及天体物理、天文学、空间科学、核物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植物生理学、进化生物学、化学、地球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以及科学史等多个领域。合作的规模由最初的若干人到德国进修,发展成为每年有200人左右在德国进行合作研究,并有若干德国科学家来中国进行研究。双方合作的形式已经发展为中德两国科学家共同探索科学技术问题,共同拓展研究领域,共同举办高层次的研讨会,共同推进两国之间的科技合作,并且共同与第三国合作进行研究。双方组建了由我国科学家领衔的6个青年科学家小组和9个伙伴小组。三十年来,中科院与马普学会之间的合作不断增强,从最初的中方从中受益较多,逐渐演变成双赢的合作态势,并且对于中德两国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德科技合作是中科院国际科技合作的重点,而马普学会又是中科院科技合作的“重中之重”。经过中德两国领导人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双方之间的合作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之间最成功的科技合作之一,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典范,得到了世界科技界的好评。

目前中科院与马普学会合作正在不断深入和拓展。双方筹划在上海合作成立一个跨学科的计算生物学研究所,由中科院与马普共同组建的中德科技合作中心也已与英国达成了合作意向,双方正在商讨合作培养博士生事宜,同时双方商定拓展更多的合作领域,开拓在西藏高原、行为学、基本粒子、仿生学等新的合作领域。同时,中科院与马普学会正在探索如何利用双方的优势,与第三国合作研究蒙古共和国的生态建设和草场管理与恢复问题,共同研究东南亚热带、亚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利用问题等。

中科院与马普学会之间科技合作为推进中德科技界的传统合作关系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为实施中科院新时期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科院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紧紧围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办院方针和重大科技创新与人才计划,坚持以提高中科院科技综合创新能力及创新效率和以人为本为宗旨,以“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着眼未来、共同发展”为原则。在总体战略上,要与世界一流的科研、学术机构建立起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挖掘并汲取国际知识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开拓渠道,有计划、有组织地策划重大国际合作,推动以研究所为主体的国际科技合作,服务和促进科技创新方向的形成和转变。基础研究着重与国际一流的研究机构和领衔科学家进行交流与合作;资源环境和全球变化相关研究着眼于双方优势的互补、共同的兴趣和地域优势,在注重与世界一流研究机构合作的同时,注意与周边地区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合作;在高技术领域,则根据双方兴趣与利益的交汇点,在注重与国立科研机构和大学合作的同时,发展与跨国企业及高技术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中科院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在国际科技合作的实践中发现、吸引和培养人才。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