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副刊专题 > 追忆中国现代地理学的一代宗师黄秉维先生 > 忆黄秉维先生
忆黄秉维先生在华南地理活动二、三事
  文章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发布时间:2003-12-03 【字号: 小  中  大   

□吴厚水(广州地理研究所)

黄秉维先生是继竺可桢先生之后,我国地理学界领头人。是我国当代地理学的开拓者,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1963年初,我受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的派遣,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进修,有幸在黄秉维先生指导下学习与工作。此后,回广州地理研究所工作,几十年来仍不时得到黄先生的指点和教导。作为黄先生的学生和后辈,我永远铭记先生的教诲,终身受益。

值此黄秉维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之际,记述黄先生在华南地理活动的点滴事迹,以资纪念。

一、为复办广州地理研究所出力献策

黄秉维先生是广东人,早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对广东有深厚的感情,对华南地理科学的发展十分关注。

早在五十年代,他对华南橡胶宜林地综合考察工作十分关心,与华南综合考察队密切联系,提出指导性意见,并由此与负责考察工作的广州地理所所长梁忠同志建立深厚的情谊。六十年代初,黄秉维先生高瞻远瞩地提出自然地理学发展三个新方向(热水平衡、化学地理、生物地理群落),广州地理研究所也相应建立三个研究小组开展工作,并拟派员到黄秉维先生亲任组长的水热平衡课题组学习进修,黄先生欣然应允,因此我有机会到黄先生身边学习进修。得聆名教,获益匪浅。

1969年初,随着文化大革命告一段落,厄运降临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广州地理研究所被撤消,科研人员各奔东西。对此,黄先生很不理解。

七十年代初,黄先生复出,致力于农田生产潜力的研究工作。此时,他对广州地理研究所的复办十分关切。1974年出差广东,他积极向有关领导反映情况,认为广州地理研究所主要负责中国热带和南亚热带的地理研究工作,有其特殊性和不可代替性,应尽早复办。但此事并非一帆风顺,几经反复,经历十年的努力,1978年下半年,广州地理研究所终于得以复办,并委任罗开富先生任所长。

1979年1月,黄秉维先生出差广州,有机会与广州地理研究所领导罗开富、梁忠、钟功甫等先生共商复办大计。在他返京前一天晚上,他托南海海洋研究所何悦强先生传话给我,约我到他下榻的流花宾馆晤谈,当时我刚从南海海洋研究所调回广州地理所,并不知黄先生来广州。当我第二天早上赶到宾馆时,黄先生已在清理行李准备赴机场返京。黄先生开门见山对我说:“广州地理所已停了十年,现在复办,百废待兴,人才是首要问题。你们已十年未搞地理研究工作,开头可能很困难,我建议你到北京地理所读两年书。”稍为停了一下,他又说,“现在北京地理所住房很紧张,要所里给你安排住宿是不可能的。我在所里有一间小房,你就住在那里。”我已几年未见过黄先生,也无思想准备,一时间不知如何回答。但我知道,黄先生住在中关村,地理所在北郊917大楼。地理所分给黄先生一间小房,是黄先生到所里休息和午休的地方,如果我到地理所进修,就要长期占住黄先生的房子。后来因工作任务等原因,未能到北京地理所进修,失去再次向名师学习的机会。

从这件事,可看出黄秉维先生对中国地理学发展的大局观。他经常从全国的大局出发,考虑中国地理学应如何建设、发展。广州地理所的复办是中国地理学发展的重要部分,他把协助办好广州地理所作为已任。另方面,也体现黄先生的高风亮节,他把地方研究所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主动提出帮广州地理研究所培训人才(此事是黄先生主动提出的),而且考虑这么细,还把自己的房间让出来。

二、致力于华南坡地研究

华南坡地研究是黄先生晚年对地理学重要贡献之一。

黄秉维先生八十年代任全国人大常委,期间曾多次到广东视察,发现自然条件优越的广东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增长率较高,大量耕地被占用;同时发现占广东土地70%的坡地,土壤侵蚀严重,生产率很低,自然生产力不断下降,自然灾害频繁。他认识到,对坡地进行科学的改良与利用,可较快产生三大效益,是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途径之一。

1987年全国人大会议上,黄秉维先生提出“华南坡地改良与利用研究”方案,得到当时广东省领导叶选平和罗天等同志的支持。

1988年,黄秉维先生来到广州,与中科院广州分院属下的地理所、植物所、土壤所等单位的专家共商开展坡地研究大计,重新制订研究计划,并赴各地调查、考察,建立试验站开展工作。

此后,年近八十高龄的黄先生每年来粤数次,奔波于各研究站点指导工作。同时为筹措科研经费常奔波于各部门,其中周折难以言尽。此期间黄先生还亲自撰写有关坡地论文,“华南坡地利用与改良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再论华南坡地的利用与改良”等。最终完成华南坡地研究专著。

黄秉维先生对华南坡地研究的贡献,广州地理研究所前所长许自策教授的评价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黄秉维先生利用其影响奔波于各方,如果没有黄秉维先生孜孜不倦的坚持,华南坡地研究肯定碰到更大的困难,其结果是难以想象的。”(“华南坡地研究”后记)

三、跨学科研究与基塘系统研究

黄秉维先生一直认为,“没有综合性的地理研究,地理学便失去存在的依据。”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跨越传统的科学领域的综合研究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和科学家的共识。黄先生把跨学科研究作为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新目标,倡导开展跨学科研究。指出现在许多综合性工作基本是多学科的,认为只有跨学科研究,才能算是综合研究。直到晚年,他还有一个心愿,希望科学院能成立一个由10人左右组成的跨学科研究小组,开展较长时期的实验研究,最终实现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1992年3月,黄秉维先生曾经为我们“基塘农业系统”课题组第二本专著“基塘系统的水陆相互作用”(中、英文本)撰写序言。序言有这样一段话:“大多数跨学科研究没有做好,流为多学科研究……。珠江三角洲基塘系统研究是成功的跨学科研究,在国际上也是难能可贵的。”这是黄先生对我们课题组工作的肯定和鼓励。这里没有必要诠释黄先生这段话的含义。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基塘系统研究”取得的成功是在黄秉维先生现代地理学思想的指引和直接支持下取得的。

“基塘系统研究”始于1980年,由联合国大学资助。据说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首次与国外合作的科研项目。为了开展基塘系统能量流、物质流的研究,广州地理所组成以罗开富、钟功甫教授为首的课题组,把我所建于60年代地理学三个新方向的人员调入该课题组。因广州地理所三个新方向在60年代已在野外建立试验站,具备实验地理学的基础,因此,实验工作得到顺利开展,并于80年代初率先在国内完成“基塘生态系统”能量流、物质流和金钱流的研究,得到科学界的肯定。以后,基塘系统研究坚持16年,研究逐步深化,基塘生态农业特色突现。

基塘生态农业是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它是集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于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它显示两种生态系统交接带水陆相互作用的边缘效应,具有强烈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过程,蕴藏巨大农业生产潜力。由课题组研究提出的“基塘立体种养体系”就是释放该系统生产潜力的高级农业生产模式之一。随着基塘系统研究的深入,以及利用基塘系统理论改造低洼地取得成功,该成果在国内得到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三大效益明显。同时,该成果在国际上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基塘系统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成功人工生态系统之一。

基塘系统研究的成功经验,主要是:①坚持在基塘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研究与综合。②不划地为牢,敢于突破地理学的界限,坚持地理、生态、农业技术、社会经济等学科的结合。③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基塘系统发端于低洼地的生产实践。试验站的试验,不仅是科学理论的试验,更是农业高产技术的试验。④多学科配置课题组成员,组内有地理、农业、生态、社会经济各类人员。⑤人员相对固定,持之以恒。我本人参加该课题组16年。

上述诸点,均为黄秉维先生多次教导。可见,基塘系统研究的成功,是黄秉维先生现代地理学思想的体现。

黄秉维院士是我国地理学史的一座丰碑。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