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副刊专题 > 抗震救灾专题 > 科技救灾
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专家谈减灾管理:应对地震预报实施科学管治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2008-6-2 发布时间:2008-06-02 【字号: 小  中  大   

汶川地震已进入灾后重建阶段。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留给人们的不仅是灾后的紧急救援、家园的重建、心灵的抚慰,地震救援中面临的信息受阻等问题更应引发人们对建立减灾长效管理机制的反思。

在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政策模拟中心近日组织的题为“减灾管理与政策”的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就地震减灾管理等相关问题发表了观点。

中科院政策所政策模拟中心主任王铮研究员提出,地震减灾管理应分四大阶段——灾前的应对管理、临灾的应急管理、灾中的救援管理、灾后的善后管理。

王铮指出,灾前的应对管理主要包括设施布局、救灾组织建设和科学治理三个方面。这次地震反映出中国的救灾组织建设已初具规模,不过因设施管理片面追求先进技术,而忽略了电报机等传统的通讯联络设施,导致未能快速获取信息。

同时,对地震预报应实施科学管治。据了解,对这次地震有所预报的人员都是“草根型”科学家。他表示,应对地震这种突发性、破坏性大的自然灾害,中国地震的相关专业人员必须秉承负责敬业的态度,通过统计、表象理论和动力学分析等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还应采取周总理提出的“群专结合”的地震预测路线,提高地震灾害预测的可靠性。

在临灾的应急管理上,他认为对地震预报应该像热带风暴预报一样分级,不同危急程度由不同级别的政府发布,地方政府再结合不同级别的地震信息发布,作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王铮提出,当前要重点研究灾后的善后管理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于孤儿收养、按揭房贷、捐款管理、学生高考和伤残的福利问题。他认为,以这次民间捐款为基础建立中国地震地质灾害伤残人福利基金,是解决伤残人士未来生活问题的基础之一。另外,在抢救伤员、保护财产的同时,必须突出对灾区文化成果的保护。

中科院政策所研究员赵作权指出,导致我国大灾害预测滞后的根源在于没有良好的公共政策支撑,应该探索我国地震预报的公共政策模式,以概率为标准将地震预报纳入一般研究领域。他指出,美国地质调查局几乎每天都作地震预报,事实证明,有部门认为强调预报地震可能会引起社会恐慌的说法与事实不符。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