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副刊专题 > 侯祥麟:红色科学家 战略科学家 > 风雨历程
靠管理和技术提升炼油水平
  文章来源:中国广播网 发布时间:2005-09-06 【字号: 小  中  大   

1979年初,侯祥麟完成了中央党校的学习,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作为石油部副部长的他主管科技工作,同时兼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院长和党委书记,后又兼管炼油生产,重点抓重整、催化裂化等当时国外发展的新技术。

当时国内处在拨乱反正的特殊时期,石油需求量大,地质后备储量却不足,产量上不去,这给侯祥麟和他的同伴造成了不小的压力。然而他却说,那段时期任务重,压力大,但是令人振奋。

侯祥麟非常注重石油企业的节约工作。在他担任石油部副部长期间,全球爆发了能源危机。油价猛涨,炼油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节约能源,降低成本,便成了侯祥麟抓炼油生产的首项任务。

通过调查,侯祥麟发现很多炼油厂浪费能源的现象之所以严重,是企业疏于管理造成的。于是,他把抓管理、树典型、搞推广等一系列工作作为节能工作的突破口。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此外,他狠抓技术工作,推进炼油厂与高等院校的合作。采取采取这些措施,能耗下降了大约40%,1978年至1984年,6年共节约燃料(折合原油930万吨)。有些炼油厂的原油蒸馏装置能耗标准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

如果说“节约能耗”是侯祥麟“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那么“提高润滑油质量”便是他大刀阔斧的第二项重要工作。当时润滑油生产水平与机械工业水平都很低,汽车设备陈旧,对油料不讲究。为了提高基础油的质量,炼油司在石油七厂搞试点,用大庆的油做基础油,经过工艺改造,产品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1982年,侯祥麟率团去法、英、德、荷四国参观考察其炼油厂,了解生产技术水平和技术管理运作。回国之后,考察团成员借鉴和吸收了英国一家润滑油调和厂的经验,改变我国润滑油生产体系,成立润滑油调和厂。于是,原来生产军工润滑材料的621厂便成为了现在的长城润滑油公司。至此,我国终于摆脱了不能自主生产高档润滑油的历史。

现在,进口高档润滑油与我国润滑油产业竞争很激烈。但正因为当时我们从基础油和调和厂入手,基础比较牢固。目前长城牌高档润的质量、销售额在国内都是雄踞榜首。美国飞马公司曾经扬言三年之内打败“长城”。然而,几年过去了,“长城”非但没有倒,反而更加坚固,呈现给世人的是一幅蜿蜒起伏、绵延海内外的“长城万里图”。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