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党建专题 > 中国科学院纪念建党85周年 > 科苑先锋
魏建江:浮舟沧海天为伍,大海扬波作和声
  文章来源:声学所 发布时间:2006-06-29 【字号: 小  中  大   

魏建江:浮舟沧海天为伍,大海扬波作和声


    魏建江,中科院声学研究所(简称声学所)研究员。1967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70年进入中科院声学所工作,1997~2000年任图像声呐研究室主任。在长期艰苦的科研工作中,魏建江同志积劳成疾,险些被病魔夺去生命,但他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披肝沥胆、勤奋工作、刻苦攻关,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绩,是在科研第一线奋力拼搏的优秀共产党员的楷模。

    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快乐每从辛苦得,梅花香自苦寒来

    1963年,风华正茂的魏建江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水声工程专业学习,从此和祖国的海洋声学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70年,他学成毕业,来到中科院声学所,开始了自己长达35年的水声科研生涯。在科研工作中,他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很快就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他并不因此而洋洋自得,在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崇高的目标,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水声强国和海洋大国,这是他的人生夙愿,也成为他从事科研工作的动力。正是凭着这种对事业的热爱,凭着一个科学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不知疲倦地畅游在水声研究的海洋里。

    1991年,魏建江担任了声学所侧扫声呐课题组组长,开始了新一轮水声工程的探索征程。当时,课题组只有三个人,虽然面对迫切的国家需求,但课题组既无项目也无经费。在这种情况下,他毫不退缩、迎难而上,利用自己的业务专长积极去争取支持。当年就和用户签订了第一个项目合同,开始了对侧扫声呐的研制。科学研究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平坦的,他也深知此次研制项目对课题组的重要性,对我国海上防救任务的重大意义。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刻苦攻关,1995年底第一套侧扫声呐终于研制成功。这是当时国内分辨率最高、作用距离最远的一套侧扫声呐设备。从此,我国海上防救任务拥有了先进的装备。该设备交付不久就配合用户找到了坐底船只和其他沉积物。随着设备的成功应用,他获得了用户的首肯和信任,科研任务越来越多。在他的带领下,课题组先后完成了多型侧扫声呐、海底图像声呐和海底表层探测系统等项目。其中,侧扫声呐和海底图像声呐获得院、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对他而言,是更加难忘的一年。在这一年,图像声呐研究室成立,他担任了首任主任。从一个三人的课题组到拥有几十人的图像声呐研究室,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幸福,而这其中,不知凝聚了多少他对水声事业的热爱、对创业的执著和对科研工作毫无保留的付出和牺牲!

    力微任重久神疲,小车不倒只管推

    2002年已是退休年龄的魏建江,由于工作的需要,更因为舍不得离开亲自创办并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研究室,舍不得离开他深深热爱的祖国水声事业,在将室主任的位置顺利交班之后,接受了所里的延聘,继续任研究员。在延聘的这段日子里,他不顾年老体弱,仍战斗在科研第一线,每天早出晚归,为研究室的工作操心,为争取科研项目奔忙。

    2002年10月,准备第二天去大庆出差的他,为了解决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加班到晚上近11点才回家。就在当天夜里,他心脏病突发。由于救治及时,性命保住了,但两个支架永远留在了他的体内;此外,他还要终生服药。在这以后,实验室的人经常劝他,让他注意身体,不要太累了。但他仍然像病前一样,差没有少出,班没有少加,实验室的事情也没有少管。实验室的同志都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只能默默地关心着这位不知疲倦的老科学家。

    2004年的一天,声学所接到有关部门的通知,因任务需要,要求实验室为其研制的声呐设备提供技术保障。当时正值实验室科研工作的紧张攻坚阶段,人手非常紧张,魏建江决定亲自主持和完成这次保障任务。第二天,他就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任务现场。在随后的两个多月中,他渡过了一生中最漫长的一次海上“漂流”生活。一般人很难想像他在海上连续工作的辛苦程度:天气寒冷、海上风浪一般在三四级以上,即使是年轻人也难以承受这样艰苦的作业,而他不仅要和恶劣的海况作斗争,还要时刻监控声呐的工作,并完成每个航次的声呐判图。最初,与他同去的还有一位年轻人,但是因为迟迟未能适应海上的生活,以致晕船呕吐不能吃饭,被迫提前返回北京,只剩下他独自一人继续坚持工作。随着天气变冷,船甲板上的风吹在脸上就像针扎,浪打在身上冰凉冰凉的。这样恶劣的生活环境,就是常人都难以忍受,何况像他这样一位严重的心脏病患者。不敢想像,在这样的条件下,他每天要忍受多么巨大的痛苦!但他想的是科研,想的是为国家多做贡献,没叫一声苦,不说一声累。由于当时的海况条件很差,船只又连续作战,只有在风浪大得无法作业时,才临时找地方靠岸避一避。每次靠岸避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药。就这样,他连续跟随用户出海50个航次,直到出色地完成这次防救保障任务。

    在整个保障任务中,与同时执行任务的多套进口装备相比,声学所声呐图像实验室的侧扫声呐表现出稳定可靠的性能,未出现任何故障,同时在探测距离、分辨率等方面表现出领先一步的性能指标。事后,用户领导由衷地感慨道:“想不到国产装备比进口装备还先进、更可靠,服务保障更是超一流,看来咱们的观念该变一变了!”

    就这样,魏建江以他那忘我的工作精神、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海上试验经验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用户由衷的赞叹。声学所的设备使用率也越来越高,他也成了搜救能手、判图专家。每次有重要的搜救任务,用户、领导都要点名让他参加。而每一次面对国家的需要,他都义不容辞。在屡次搜救中,由于他的丰富经验和有效指挥,任务总能圆满完成。“力微任重久神疲,小车不倒只管推”成了魏建江延聘研究员期间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万事虚怀临水竹,一生和气当春兰

    魏建江工作认真、严谨,特别是他那种勇往直前的工作作风更令人折服。同时,他为人忠厚、随和,热心于对周围同志的指导和对年轻同志的帮助。

    图像声呐实验室从建立以来,工程研制项目繁多。许多年轻人由于缺乏经验,再加上工作中不够细心,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除了耐心指点外,还经常把自己的经验写成讲义给大家讲课,力图把自己的经验、方法传授给实验室里的每一个人。对他而言,培养祖国水声事业的接班人也是他延聘期间的重要工作。

    实验室的同志都喜欢和他讨论问题,无论大问题还是小问题,他回答得都是那么认真、那么仔细,百问不厌;无论是实验室调试,还是湖试、海试,只要有他在,大家就有了主心骨。研究室的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万能胶”。那里有漏洞他就出现在哪里,那里的问题就即刻得到解决。

    多年来,在他的领导和影响下,实验室同志之间配合得非常好,关系都很融洽,整个实验室就像一个多人口的大家庭。生活在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中,人人都心情舒畅,人人都有一种责任感,都积极主动为这个大家庭着想。团队气氛浓厚,这为实验室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一个最和谐的氛围。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