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党建专题 > 2008年“两会”专题 > 热点话题
政府工作报告直面通胀压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步入深水区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2008-3-6 发布时间:2008-03-06 【字号: 小  中  大   

    “2008年经济工作中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3月5日上午9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是说。

    无疑,受到当前“外冷内热”的复杂经济环境影响,此前呼声很高的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将再度面临防止通胀的宏观调控压力。在这种背景下,资源要素价格涨,则会助推物价飙升;不涨,则会延缓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改革进入深水区。

    涨,通胀压力迫近民生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坦言,由于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还将存在,今年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同时,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升,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过快,防止通货膨胀的任务相当艰巨。

    工作报告表示,今年政府面对许多新的挑战和风险。其中包括“当前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报告显示,去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8%,主要是食品和居住类价格涨幅较大。物价上涨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国内农产品价格多年在低位运行,近期的价格上涨有其必然性和一定的合理因素,但对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生活影响较大;近年来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升,也直接影响国内价格上涨。

    民生问题一直是本届政府关注的重点,在刚刚过去的“最贵的春节”里,物价上涨成为老百姓最关心、议论最多的话题,对此,政府工作报告也给出了明确的调控措施。

    报告指出,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必须从增加有效供给和抑制不合理需求两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一要大力发展生产,特别要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生产,认真落实支持发展生产的政策措施,搞好产运销衔接。二要严格控制工业用粮和粮食出口。坚决制止玉米深加工能力盲目扩张,违规在建项目必须停建。三要加快健全储备体系,改进和完善储备调节和进出口调节方式,适当增加国内紧缺重要消费品进口。四要把握好政府调价的时机和力度,必须调整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和公共服务收费也要从严控制,防止出现轮番涨价。

    五要健全大宗农产品、初级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动的监测预警制度,做好市场供应和价格应急预案。六要加强市场和价格监管,抓好教育收费、医药价格、农资价格及涉农收费的监督检查。依法打击串通涨价、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违规行为。七要及时完善和落实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特别要增加对生活困难群众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贴,确保他们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八要遏制生产资料尤其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九要坚持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温家宝总理指出,物价问题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稳定市场物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现在,国家粮食库存充裕,主要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只要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上下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保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不涨,增长方式转变难实现

    尽管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九项措施平抑物价,抑制通货膨胀,但同时还是为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留下了伏笔。在报告涉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内容中,提到要“改革资源税费制度,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这意味着,进行要素价格改革不过是时间早晚的事。

    实际上,在2007年12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曾提出,要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快资源价格改革步伐。但面临微妙的宏观调控形势,相关措施迟迟未见出台。

    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政府工作报告有清晰的认识。“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粗放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等相关的表述说明,进行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际上,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滞后,给我国的资源能源利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带来了严峻挑战,一直备受两会代表委员关注。

    今年政协会议一开幕,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就递交了关于资源税改革的提案。这份提案建议,根据《中国环境经济核算报告2005》核算结果,2005年根据污染损失法核算的环境退化成本5787.9亿元,占地区合计GDP的20.93%,比上年增加669.6亿元,增长13.1%,在当前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下,开征环境税势在必行。

    提案认为,现行价格形成机制,没有将环境资源等外部成本“内在化”,无法改变生产者、消费者破坏环境的行为,无法激励环境治理,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导致了某些生产污染性产品的国际资本流入我国,既逃避本国税负,又转移污染,加剧了我国的环境恶化。

    无独有偶,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刘克崮在互联网上公开其“关于尽快调整资源税政策、促进资源节约的提案(草案)”,引起了网友的极大关注。刘克崮说,尽管国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使得我国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但是,总体上看,我国的发展方式还基本上是属于粗放型的,资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在运用产业、财政、土地、价格政策等多方面手段调节的同时,应进一步发挥税收政策的作用予以综合治理,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调整资源税。

    他建议进一步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体现资源的稀缺性特点,同时资源税的征收方式应从量定额(按销售数量征收定额税)向从价定率(按销售额征收定率税)方式转变,以实现差别计税、分档调节,体现勘探、环境污染、生产安全等长期的可持续成本。促进企业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达到降耗、减排、增效的目的。此外还应提高资源税的单位税额和总体税负,有效发挥税收调节作用。

    涨还是不涨考验政府宏观调控智慧

    那么,资源类基本要素价格改革究竟应该如何进行?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把握好政府调价的时机和力度,必须调整的资源性产品价格“要从严控制,防止出现轮番涨价”。

    在国际油价过百、铁矿石价格飙升的巨大外部压力下,我国资源基本要素价格在政府指导下长期偏低,未能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进一步导致了资源、能源产品消费的快速增长,而且还造成高耗能产品的大量出口,提高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了我国的贸易顺差,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这显然不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此次政府报告对此作出了回应:限制和禁止高耗能、高排放和部分资源性外资项目,切实纠正招商引资中违法违规的做法。

    有关部门也曾多次表示要加快推进资源类基本要素价格改革,但由于担心此举会推高通胀预期,推动物价进一步上涨,因此迟迟没有出台相应改革措施。涨还是不涨,看似尴尬的一对矛盾,实际在考验政府宏观调控的智慧。

    如果推进煤电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中长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CPI一路走高的情况下,此举无疑会加重通胀影响。以能源为例,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的研究,能源价格与物价变动具有明显的关联:电力价格上涨1%将引起物价总水平上涨0.089%,成品油相同的提价幅度将带来0.056%的上涨,原油为0.036%,煤炭是0.039%,天然气和燃气分别是0.001%和0.005%。

    但显然国家的长远发展战略将在改革决策中占据主导地位,毕竟长痛不如短痛。仍以备受关注的能源价格为例,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周大地曾指出,通过行政手段将能源价格维持在较低水平,短时间内虽然可以缓和通胀压力,但不仅会影响市场供应,而且长期传递下去,价格依然难以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还将进一步导致资源的浪费性消费。以此类推,如果其他资源性产品的定价机制不予改革,包括资源浪费在内等威胁国家资源安全的积弊,将继续加深。

    有专家分析,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会放缓,随着中国抑制资源类产品出口,国际上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也会下降,物价上涨压力会相对变小。年中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可能会明朗,国内物价涨幅有望回落。资源性产品或将迎来有利的“调价时机”。

    显然,涉及面极为广泛的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简单地与国际价格接轨,完全由市场定价必然会损害一部分消费者利益,尤其对农民和其他低收入人群影响更大。对此有专家表示,可以先进行工业领域的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同时注重结构性调整,适时改革资源税,逐步推进到生活领域,但基于社会公平考虑,应对消费者进行价格补贴。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