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党建专题 > 2007年“两会”专题 > 热点话题
政协委员呼吁:科技界应多用中文 用好中文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7-03-19 【字号: 小  中  大   

“国际学术会议无论使用什么语言,都应以有利于绝大多数与会者的学术传播和沟通、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和效率为目的。我呼吁在中国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使用双语。”今年的两会,李德毅委员提交的提案之一是《在中国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使用双语》。

“近年来,中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不断加强,在中国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日益增多,虽然与会者大部分都是华人,但会议一般不提供中文服务。”李德毅说。

“中国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不使用汉语,因为语言影响学术交流质量和传播效果,舆论反应强烈。”李德毅举了两个例子。

2004年6月召开的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有500多位华人参加,只有丁肇中教授坚持用汉语作报告,其他人的演讲、文本资料或PPT都是用英语。

2006年6月召开的国际弦理论大会,霍金等科学家在人民大会堂面对6000多名听众演讲,没有同声传译,很多听众表示没有听懂。

“国际学术会议一般只有两三天,不管是听众还是演讲者,如果因为语言交流问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不仅浪费了精力、财力等资源,也违背了学术会议的初衷。”李德毅说起自己在国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体会时,用英语交流的所有与会者中,母语为汉语的人占多数,而能够同时熟练使用英语和汉语交流和思考的人是少数。

“其实,国际学术会议用英语并不是国际惯例,国际学术会议提供本国语言服务或使用双语才是惯常做法。法国、西班牙、德国和日本等国都很重视在学术会议上使用本国语言。”李德毅介绍说,1994年法国通过的《图庞法》规定:在法国召开的国际会议,法国代表须用法语发言,会议使用其他语言时,须用法语同声翻译。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都是联合国工作语言。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潮一直不减,但不见得每个人的英语水平都高;同时,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和学习汉语。如果能使用双语,将大大提高国际学术会议的质量和效果,有助于探索学术的真谛。香港中文大学长期使用双语教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李德毅建议,中国官方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规定使用双语,社会团体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提倡使用双语;协调各方力量,加速推进汉语中新的学术用语的规范化、标准化,使汉语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张德二委员关注的是青年科技人员的中文水平问题。“当前,我国青年科技人员的中文水平明显下降,特别体现在科技应用文方面。”

“这是一个老问题了,我2004年就提过一个提案,但至今问题依旧。我每年都要审读三四十篇青年科技人员的中文论文,再结合平时审稿、阅览、参与学术活动,我发现在相当一部分青年学者执笔的书面材料中,文字粗糙且不论,语法错误、逻辑不通、错别字、病句等问题也很普遍。”张德二说。

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王渝生委员对此很有同感,他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我曾应邀担任某中学的名誉校长,在全校师生大会上,一位担任领导职务的高级工程师念讲话稿——'今天,百花定(绽)放’、'王博士学术造旨(诣)很深’。”

“还有一个例子,我在带科学史的博士生时,有一次阅读古书,上面记载陕西延长(今延安地区)地下'有油可然’,博士生解释为'有油就可以了’。其实,'然’乃'燃’之别体,讲的是石油可以燃烧。当然,这样的文字要求就更高一些了,但对于博士,似乎知识面理应广博一点,包括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王渝生说。

“这需要从国家的人才培养、教育问题的层面上来着手解决。之前,教育部和科技部答复我说,他们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但我认为现状没有改变。”张德二认为,这种现象有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教育部门、专家深入研究。“这种状况如继续下去,可虑的将不止是一代科技人员的语文水平之低下的问题,更将危及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正和文化传承。青年科技人员是未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主体部分,他们应当具备良好的中文素养,提高这一知识分子群体的中文水平非常有必要。”

张德二提出4点建议:第一,在理工科大学本科课程中,增设中文科技应用文为必修课程;第二,录取研究生时,附加中文水平考查(中文语法和应用文撰写能力)作为参考;第三,科技部门的在职教育可酌情安排中文写作训练,如结合一些科技材料的编写任务,有针对性地为在职的青年科技人员开设讲座,进行中文语法和应用文的强化训练;第四,在公共媒体展开正确使用汉语的宣传,如组织优秀科技作品讲评、科技美文赏析等。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