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党建专题 > 2007年“两会”专题 > 热点话题
破解老龄化难题:困难与希望并存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3月12日 发布时间:2007-03-12 【字号: 小  中  大   

科学时报北京3月11日讯(记者易蓉蓉)3月10日,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就如何应对老龄化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郑斯林、潘贵玉、李宝库、李伟雄、杨魁孚答记者问。

老龄社会是否与计划生育政策有关?民进中央副主席、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潘贵玉说,人口老龄化是建国初期的高生育水平、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以及近30年来生育率降低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中国将会面临更现实、更急迫、更严重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老年人数量增加。近30年来,中国成功地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生育率迅速下降,使得少儿人口及其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年人口的比重则相对上升。客观上,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老龄化进程。

据2005年的统计,中国60岁以上人口144亿,占全国人口的11%。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但中国的问题尤为突出。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郑斯林说,老龄化给社会带来了养老金支付压力加大、医疗费用加大等问题。郑斯林认为,中国政府给予老龄化越来越多的关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重视民生问题,公共财政向社会保障、应对老龄化方面倾斜。中国正在逐步提高养老金水平。目前全国有4600万人领取养老金,去年给企业退休人员平均每人增加了169元。中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养老金支撑体系,形成了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2700亿元的战略储备、8%的个人账户“四足鼎立”的局面。实施这些措施后,老龄化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不会影响社会稳定。

就农村养老问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杨魁孚说,目前农村人口“未富先老”现象普遍,再加上目前整个农村还没有建成社会保障制度,农民的养老、医疗服务、社会服务问题突出,传统的家庭养老、儿女养老模式正面临挑战。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农村一些地方试行了农民养老保险,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激发起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农村许多青壮年外出打工,老年人得到的家庭服务明显减少,应保尽保的五保人员依然没有得到妥善安排。要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政府应当承担起责任,把解决农民养老问题作为民心工程抓好,把建立农村养老机制、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考核指标之一。要依法保护老年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继续发挥土地养老的保障作用。要把家庭养老纳入社会管理。应提倡在全国农村普遍签订赡养协议书,并对其强化社会化管理,建立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发挥政府指导、舆论引导、典型带动和基层组织保证作用,把家庭养老提高到新的水平。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李伟雄说,社保基金是老百姓的“保命钱”,一部分是国家出的,一部分是老百姓自己出的,必须盯得严一点。政协要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希望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协助政府管好这个钱、用好这个钱。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