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党建专题 > 2007年“两会”专题 > 聚焦科教
全国人大代表刘凯欣说:莫让仪器设备“睡大觉”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3月15日 发布时间:2007-03-15 【字号: 小  中  大   

科技日报北京3月14日电 “花近千万元购买的仪器设备,没用几次,就躺在实验室里'睡大觉’;有的仪器设备已不能用,锈迹斑斑;甚至部分仪器设备自从引进之后就没有被使用过一次。”对大学校园科研设备闲置浪费的这一现象,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空天技术系教授、全国人大代表刘凯欣说:“这种浪费让人心痛。”

他分析说,有三大原因造成这种现象:设备购置缺乏充分的可行性论证,重复购买浪费严重;维护资金捉襟见肘,设备管理人员凤毛麟角;设备开放不足、利用率低。

他说,许多高校在购置设备前缺乏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常常由个别行政官员或者某一个课题小组负责人所拍板决定。一方面,大多数高校的科研经费开支审批是实行课题组或课题负责人负责制,课题组自行计划开支,购置的设备成为专用设备,重复支出严重,使得资金使用综合效益不高。而且学校难以做到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科研资金使用造成严重浪费。另一方面,购买采购人员往往主要从事行政工作,缺乏专业知识,导致引进的设备不符合时下的要求,比如设备已经过时,或者引入的设备没人会使用,以及购入以后由于不符合技术要求而导致闲置,造成严重的重复建设,导致了巨大的浪费。

刘凯欣建议,靠合理提高设备的开放性,来激活躺在校园里“睡大觉”的仪器设备。设备的使用不应局限于本课题组的实验室,要考虑与本系、本校甚至其他高校合作,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特别是运用“211”工程专项资金购买的设备都应由院系专管并对外开放,提供有偿服务。学校可以统一规范收费和设备使用的申请。对于大型的仪器设备,可通过课题申请、专家评审,择优资助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而对于与校外的合作以及调拨、移交、外借必须制定相应的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免造成设备的损坏与流失。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要使其符合设备管理的要求,对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应专门拨出一定经费用于专职人员的培训。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