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党建专题 > 2007年“两会”专题 > 聚焦科教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汪品先:创新路上要防三种“流行病”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7-03-15 【字号: 小  中  大   

    套话病、模仿病、急躁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将其归纳为创新路上的三种流行病,他认为,对付这些流行病迫切需要像对付SARS和禽流感那样,唤起全社会的注意,群策群力,不能消灭也要防治。

    汪品先谈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决策,我国科学技术的投入达到空前规模,科学创新的努力已举世瞩目,国外甚至讨论起中国是不是下一个科学超级大国的问题。我国的科技界从来没能像今天这样在国内精神焕发,在国际扬眉吐气;科技成果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涌现如雨后春笋,进展日新月异。但如果以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来衡量,无论科技管理层面,还是科技界文化层面存在的问题都使人难以乐观。

    汪品先认为,第一种流行病是套话病。套话无所不在,已成为创新肌体的癌细胞。难以想象浸泡在套话声中的社会,居然是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的产地。套话流毒所至,连自然科学的文风也不能幸免,难怪中国的学术论文往往结论有余而论据不足。第二种是模仿病。2000多年前“车同轨,书同文”是巨大的进步,而今天事无巨细都要求一律,比如全国学术刊物规定数目字都要写成阿拉伯文,这就会闹出李白诗文也不合规格的笑话来。13亿神州模仿病横行,从学校的管理到刊物的标点,都要模仿统一的格式,否则评比就要丢分。这种事事要求按统一模式办的习气,封杀了创新的余地。创新的基础在于多样性,凡事按样板做,就只能模仿不能创新。在模仿病泛滥的社会里,学术界也唯马首是瞻,学术报告当然就讨论不起来。第三种是急躁病,这是一种新出现的病毒。急躁病的一种症状是急于求成。眼下科技界言必称创新,却很少分析创新的障碍究竟在哪里。真要建创新型国家,必须认真分析创新的深层次阻力,研究其来源和克服的办法,才有可能实现。不分析、只号召,是我们的习惯;但创新型国家单靠号召是建不起来的。急躁病另一种症状是泡沫式的创新,由于创新与利益的关系过于直接,染上急躁病的科学家太想创新而不可得,于是就想借助媒体或者依靠公关加以实现。

    汪品先建议,首先要充分重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软件方面,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移风易俗、改革社会的历史重任。我国目前十分重视科技创新的硬件建设,这是极大的好事,但同时也要通过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注意创新型国家的软件建设和文化层面。其次,政协、科协、文联等各个界别共同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障碍进行历史分析,对妨碍创新的种种流行病害进行分析。只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搬走创新路上的绊脚石,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前景就是十分光明的。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