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党建专题 > 2007年“两会”专题 > 会议报道
陕西省人民政府省长袁纯清: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3月12日 发布时间:2007-03-12 【字号: 小  中  大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技工作实现大发展、大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陕西省政府颁布了《陕西省中长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了新时期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纲要》提出,要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转变”,走出一条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人才为根本、以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的有陕西特色的创新型发展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陕西。具体目标是:到2010年,初步建立符合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显著增长。全社会科技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发明专利年度申请量进入全国前10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使陕西省从全国科技大省迈向科技强省。到2020年,掌握一批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农业科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重点行业和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中青年高级人才,建成若干国内一流、在世界上有影响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以及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研发机构,建成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需着力抓好6个方面的工作,概括起来6句话,即“突出一个主体,深化两项改革,完善三个机制,搭建五大平台,做强产业园区,实施‘13115’工程”。

    突出一个主体 就是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领军力量。对陕西这样的欠发达省份,要充分发挥经济和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鼓励支持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使其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抓紧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积极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合或整体兼并科研院所等多种形式,组建科技研发中心。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强强联合,组建行业技术联盟,使企业介入研发和应用全过程并主导整个创新活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融资服务体系,通过设立创新基金、加大公共财政支持等措施,为企业提供融资的绿色通道。

    深化两项改革 就是要通过深化科研体制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体制。

    一是继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快企业化转制步伐,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进一步完善科研机构业绩考核办法,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继续给予稳定支持,保证科研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是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把政府管理科技工作的重心从直接管理项目和资金转到研究发展战略、完善科技规划、制定政策法规、引导社会力量、创造环境条件、优化公共服务方面,努力实现由重项目管理向加强科技工作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的转变,由重审批向重培育、加快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转变,由被动受理向主动设计、集中力量突破重大科技问题的转变,由重前期立项向重过程管理、提高科技管理公正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转变,由重经费分配向重资金使用绩效、努力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的转变。

    完善三个机制 一是要完善创新合作机制。通过市场引导、政府推动,打破部门壁垒与条块分割,把在陕的各类科技人才、资金、设备、信息等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使这些资源在条块之间、部门之间、单位之间流动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陕西省科技资源的优势;通过政府主导和引导重点攻关、产学研结合、组建行业技术联盟,形成广泛的、多层次的创新合作机制。

    二是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激励机制。根据科技创新活动的不同特点,把前沿性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与面向市场的产业化成果区分开来,提高奖励层次和奖励资金数额,重奖重要的科技成果,重奖有产业化效应的成果,重奖有重大科技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基础研究以国际国内学术水平和原始性贡献为评价标准,突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人才培养;应用研究以市场实现为评价标准,突出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创新和集成水平,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产业化以经济社会效益为标准,突出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上述有效措施,激励更多的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中青年尖子人才脱颖而出,促进在科技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形成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团队,促进更多的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促进更多的科研院所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三是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建立合理、规范、有效的创新投资机制,加速陕西省科技发展,以国家《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为契机,创造良好环境,引导各类企业及个人进行创业投资。积极探索建立支持高科技创新的风险投资基金,引导投资公司、投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产业界投资创投基金,争取将陕西列入全国非上市股份制公司纳入证券代办系统试点,完善创业投资进入、运作和退出机制。

    搭建五大平台 发挥政府的规划和服务功能,以市场化运作模式,搭建和完善开放性、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搭建五大科技创新平台。一是科学研究平台。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发挥陕西科技优势,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先进制造与工程科学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力争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二是成果转化平台。依托大中型骨干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在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在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取得更多突破。三是农技推广平台。以农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为主,建立健全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发展优势、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四是基础条件平台。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多方共建、创新机制的原则,健全大型精密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络以及科技文献、科技数据、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转高效、资源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支撑体系。五是中介服务平台。积极推进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各类专业型孵化器建设,大力发展科技评估、技术咨询、技术交易、技术信息服务等中介组织,着力提高科技中介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做强产业园区 继续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促进高新区的发展,培育高技术产业集群,通过科技攻关、产业示范、技术辐射,充分发挥高新区在区域经济中的龙头、服务和辐射功能。

    加快西安高新区“二次创业”步伐,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重点搞好软件、集成电路、光电子、新材料等4个国家级产业孵化基础建设,努力成为“中国科技创新中心、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宝鸡高新区按照“专、精、特、新”的思路,重点发展稀贵金属新材料及新兴建筑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等产业,建成我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杨凌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重点发展生物制药、良种繁育、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带动关中星火产业带的发展,建设服务“三农”、国家领先的区域创新基础。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以飞机制造、航空材料、重要机载设备和零部件等领域为重点,扩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群,建成世界重要的航空技术研究、开发和生产基础。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要重点发展大推力火箭发动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装备、星上载荷与通讯设备、液力传动装置,形成庞大的航天科技产业。

    将陕西省级高新区努力建设成区域创新的重要载体。关中的高新区,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扩大招商引资,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形成特色产业集群。陕北能源化工创新基地要重点围绕“三个转化”,加强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做大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条。陕南绿色产业科技创新基地要以中药、食品等名优特产品开发为重点,多出创新成果,壮大绿色产业。

    努力做大做强大学科技产业园和专业科技产业园区,加快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科技园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加快建设生物医药、软件、集成电路、新材料等专业科技产业园,建立起全省范围布局合理、结构完整的科技产业园区体系,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实施“13115”工程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明确主攻方向,集中各方力量,实现重点突破,加快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提升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一是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依托陕西省优势学科、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围绕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确定在装备制造业、能源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等10个重点领域,重点实施精密数控机床、汽车与工程机械、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煤油气转化及综合利用、软件开发、集成电路、通信设备、民用飞机关键技术等30个重大科技专项。通过有效整合科技资源,集中力量抓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大、作用突出的关键共性技术及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开发一批名牌产品,力争在攻克核心技术和培育名牌产品上取得重大进展,以科技创新的突破带动产业的跨越发展。二是加快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支持建设的10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产学研相结合为主要任务,以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为自己的研发方向,以整合院校与企业科技资源为创新力量,加快推进研究成果的产品化、科技项目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大幅度提升重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企业的主导产品。三是组织实施100项符合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容量大的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载体和依托,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显著提高重点产业及产品的竞争力,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亮点。四是支持50个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已建成的要加大整合力度,增强服务功能,重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聚能力和技术扩散能力。同时,根据发展布局,积极支持新建一批科技产业园区,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措施,落实责任,为建设创新型陕西提供有力保障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格局。2005年,陕西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达到176.0亿元,比上年增长10.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92.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占陕西省GDP的比重达到2.5%,位居全国第二。今后,全省各级政府在编制预算和超收分配时,要保证科技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到2010年,全省本级科技三项费要达到财政预算支出的2%以上,市、县要分别达到财政预算支出的1.5%和1%以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应用的主体,要大幅度增加研发经费。研究与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企业要达到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要达到5%以上。同时,鼓励社会资金捐赠创新活动,引导金融资金支持自主创新,加快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格局。二是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吸引优秀留学人才和海外科技人才来陕工作,充实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急需的高端人才。引导高等院校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按照试点先行、分类指导的原则,稳步推进农村基层人才振兴计划。以军民两用重大项目为平台,加快培养军民两用创新型人才。在科技奖励中设立自主创新优秀人才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给予重奖。深化职称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整体合力。陕西省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把自主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对发展规划、重大专项、资源整合、经费投入等重大问题要认真研究、精心部署。建立健全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把推动自主创新纳入党政领导的目标管理和政绩考核。各级科技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及时研究解决科技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