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党建专题 > 2006年“两会”专题 > 两会报道
朱佩玲委员建言:土地才是环境友好型社会最大“硬件”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3月14日 发布时间:2006-03-14 【字号: 小  中  大   

    “严重的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不仅危及农产品的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河流水质、土壤结构不断恶化,而且成为当前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拦路虎’。”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朱佩玲委员指出:“必须尽快下大力气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土地才是进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最大'硬件’。”

    面源污染主要指化学肥料、农药兽药、农膜、水质、农业废弃物等对环境的污染。朱佩玲说:“几十年来,随着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化学品使用量的增加,导致土壤板结、地力下降、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并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滥施化肥、农药是两大主要元凶

    朱佩玲指出,我国化肥的施用量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2000年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50年代末为1万吨,到了2000年就增加到291万吨,40年增加近300倍,平均每公顷施肥728公斤,远远超出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所设置的每公顷225公斤的安全上限,是国际标准的3倍以上。目前,据保守估算,我国化肥年使用量已达41240万吨,但有效利用率却很低,平均利用率不到40%,上个世纪50年代每500克肥增粮2000~2500克,现在有的地方增粮还不足500克。“忽视农家肥,盲目施用氮肥,不但造成化肥投入产出比递减,经济效益降低,而且化肥还随着水土流失进入水体,从而加剧了环境的污染,造成地力下降,土壤板结。”朱佩玲说。

    此外,农药的滥施也是造成面源污染的一大凶手。朱佩玲说,目前,农药施用的有效利用率很低,农药喷施中只有10%~20%附着在植物体上,大部分农药散落在农田中,而有些残存在土壤中的农药性质又比较稳定,被冲刷至池塘、湖泊、河流中,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同时,对病虫害长期使用化学农药防治,使有害生物产生了对农药的抵抗力,为了持续发挥其作用,农民只能不断加大农药使用量,增加防治次数,使用次数越来越多,浓度也越来越大,长此以往必将形成难以扼制的恶性循环。有些农民环境意识淡薄,为了眼前利益,甚至大量施用毒性大、难降解的高残留农药,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农药残留不但导致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而且加剧了环境负担,大量杀伤农业有益生物种群,破坏农业生态平衡,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的治理难度更是越来越大,治理成本也越来越高。”

    发展绿色农业是应对之策

    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朱佩玲委员建议,应尽快制订和出台以《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为重点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中农药、肥料和农膜污染的标准体系,实现标准化管理。目前,全国532条河流中,82%受到不同程度的氮肥污染,因此,“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十分必要”。朱佩玲还建议,应对农用化学品的价格进行调整,以约束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建立农用塑料制品的回收体制等。

    朱佩玲指出,“不断发展绿色农业、开发绿色农产品是防治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要加强以面源污染治理、绿色生产和加工为核心的工程技术研究,发展绿色农业。

    朱佩玲还建议,应从源头抓起,在生产的每个阶段都要注意防治污染,将每个环节产生的副产品与废物及时回收,综合利用。同时,清洁生产是生态农业的最先进、最有效的“工艺”,在各种生态农业的模式中都应减少农业化学品的投入,倡导清洁生产。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