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党建专题 > 2006年“两会”专题 > 聚焦科教
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政协委员指出浮躁虚假是创新的天敌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06-03-06 【字号: 小  中  大   

科技日报北京3月4日电(记者 陈磊 向杰) 一天的小组讨论,记者听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创新型国家”。显然,科技界的委员们对于自主创新有太多的期待。“爱之深责之切”。今天,来自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委员对当前某些现象心存忧虑,纷纷为落实自主创新建言献策。

警惕伪创新

黄尚廉院士对科技评价、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一如既往的关注。去年他直指科技界浮躁虚假之风,引来委员的共鸣,今年他又指出了研究试验中的“伪创新”现象。

“现在不少年轻科研人员,不愿意从事艰苦的试验研究,喜欢‘虚拟’,喜欢‘仿真’,其实是‘虚而不实’,‘仿而不真’。”黄尚廉举例说,在学术界竟然出现了学机械的不懂机械,学电子的不知微米纳米工艺为何物的现象。

他经常告诉年轻人,生产实践、科学试验和社会调查是创新的源头,并要求学生“沉”到第一线去。

同时,做了6年国家发明奖评审专家的他,也诚实地道出了自己的苦衷:“经过我评审的项目上百个,很多研究与我的专业相距甚远,我哪有可能成为全才专家呢?”黄尚廉建议,对于项目、奖项的评审,应该多聘请相对超脱的国内外同行专家参与评审。

专利发明贵在保护和推广

叶良才委员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投入电熔爆技术研究,现在他的专利技术得到全世界的认可。

作为发明家和企业家,虽然苦尽甘来,但他也有自己的“烦心事”:专利技术容易被别人加个零件,换个位置,改头换面变成他人成果;原来的传统技术工艺行业标准太落后,不能与自己的新技术“与时俱进”。在推广过程中,有些企业因怕承担风险不敢用;政府对技术立项和鉴定很重视,可是鉴定完后,就万事大吉,撒手不管。

因此,他建议在处理专利纠纷的时候,组织同行专家进行评议,尽快改进技术标准,同时国家出台一些相关措施促进实用技术的产业化。

标准不能久议不决

“我们现在干得最多的就是标准借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李忠海委员说,在现行的17000多项国际标准中,由中国起草被批准的只有20多项,加上现在由中国起草正在走审批程序的共计50多项,只占到3‰。

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还出现了令人心痛的“内耗”。拿我国高清数字电视标准的出台来说,早在8年前,北京两所高校都分别研制出了相关标准。但时至今日,一方面,外国数字电视标准以及相关技术和产品,在中国市场“跑马圈地”,不断扩大势力范围;另一方面,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化却因为旷日持久的“标准之争”陷入困境。

调查显示,标准的难产已拖了产业化的后腿。眼下,就在惠普、日立、松下、摩托罗拉、戴尔、三星、LG、现代等跨国公司纷纷推出数字电视的时候,中国企业却在苦苦等待国家标准的出台。由于国家标准千呼万唤不出来,许多国内厂家出于无奈只能生产欧洲制式的数字电视,更多实力较弱的企业只能坐失商机。

“类似这样的事例,国家早就应该出手,予以尽早协调解决。”李忠海建议,国家应进一步加强标准制定和管理工作,同时鼓励企业参与制订标准、积极参与制订国际标准。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